APP下载

岩彩画中的艺术审美表达与肌理表现

2020-09-16赵祖珊蒋鑫

河北画报 2020年16期
关键词:彩画肌理观者

赵祖珊 蒋鑫

河南科技大学

一、追溯岩彩

岩彩画起源于中国,它是在中国古代由原始先民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认知观下所形成的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语言,最初以壁画等形式出现。追溯岩彩画的发展历程,它主要被唐代时期浓郁赋彩的绘画方式所影响。在此背景下,由我国传入日本等周边国家,它不仅在色彩的使用上进行了创新,还在不同质感的创作表现方式上得到了提高,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为众多观者所喜爱。到宋代后,文人对水墨画的热爱大大提高了它的地位,岩彩画则在这时慢慢走向低谷,并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状。在改革开放之后,岩彩画慢慢出现在大众面前得以发展,并不断壮大。岩彩画的这门艺术有其本身独特的、无法取代的文化特性,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作能够为绘画形式带来新的发展。

二、材质美在作品中的体现

岩彩绘画对其它艺术形式持有包容的态度,这让岩彩画有更为开放的发展区间。岩彩画家在艺术作品中充分采用材质美,创造不同的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带给观者视觉上的冲击力和美感,让观者欣赏到新的绘画语言和创作形式。笔者通过分析艺术家陈文光、莲羊、王雄飞、朱进的艺术作品,对比总结出他们在岩彩艺术创作中运用技法的异同。

(一)相同点

1.重叠覆盖的厚重感

岩彩的颜料由大小粗细不同的颗粒构成,组成了不同色彩饱和度的颜色。同时,岩彩画的外观可以直接地带给观者比较精美且显著的视觉效果。这让画家特别重视对岩彩颗粒的运用。因为岩彩颜料的不透明性,可以使两种或多种颜色相互堆叠和交叉,粗细颗粒之间能够将底色渗透出来,并且呈现出丰富的纹理效果[1]。颜色和笔调之间的交叉,可营造出变换无尽的美感,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创作可能性。想要得到颜色越来越深的效果、浓厚的视觉效果,就得多次覆盖重叠,将大小粗细不同的颗粒分层次地填满画面。同时,岩彩画的最终色彩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料性,随着光的变化,画面的视觉效果也会发生改变。例如在王雄飞的岩彩作品《灵芝》当中,他利用矿物色在麻纸上进行创作,采用颜色粗细不同的颜料堆砌在画面上,形成空间上的对比。同时,采用颜色与颜色叠加的方法,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和肌理的斑驳感,从而显现出灵芝本身的质感和厚重感,使审美意蕴更加贴近自然。

2.贴金箔的装饰感

根据金属箔自身的特点和画面构成、题材表现的需要等,金属箔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常用的有洒金、烧箔、拼贴等。在陈文光、莲羊、王雄飞、朱进四位艺术家当中,其进行艺术创作时都曾采用贴金箔的技法,使金属箔融入画面之中,使画面中很好地表现出虚与实、具象与抽象、破碎与斑斓的对比效果。陈文光老师在采用金属箔的过程中,他属于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比如在他的岩彩作品《翔》中,通过大量使用贴金箔、打磨金箔的方法,最后使画面基地的颜色和金属箔完美地融汇在一起,使得整个画面的色调更加的整体[2]。块状的金箔有秩序地排列来表现前景的地面,碎箔来表现中景的草,使局部更加的鲜亮、细致,通过整体与局部的对比来拉开画面的前后层次空间关系。同时,金属箔自身所带的金黄色和银白色也丰富了画面的色彩美感。

(二)不同点

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首先提倡在"岩彩"的领域创新,同时要不断寻找新的起点和表达方式[3]。例如艺术家朱进,他不断的在岩彩领域探索属于自己风格的创作方式,并向观者展现艺术创作的生命力。

他的作品主要来展现个人的思想,站在自己的视角去关注命运和精神层次方面的内容。这也正好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人文精神。在创作技法上,他多使用多年间形成的土、色混合的技巧作画,将土分成浓度、粗细颗粒不同种类的颜色,利用颗粒的这种特性,采取大小粗细不同的颗粒与厚重色块的重叠碰撞等技法,在无意间产生惊喜的效果,在麻纸或者木板上呈现出丰富既复杂的色调。再举例艺术家莲羊,提出了"金水局"的说法,在岩彩画本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性元素[4]。在她的作品《酒神》中,以没骨花鸟画技法为基础,恰当地将岩彩画地岩性和水墨画地写意性融合起来,利用中国画的技法将画面中的前中后景描绘地异常生动,增强了画面中的空间感和氛围感。

三、岩彩画肌理的探索实验

当代岩彩画家对与肌理的材质美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画面肌理感为艺术家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性,也更好地使画面表达艺术家的情感。肌理的表现一方面可以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同时也可以在绘画发展中传达绘画者的思想感情,绘画观念等。笔者对肌理技法进行了不断地尝试探索,在这里就常用的肌理制作方法举例说明。

(一)厚堆法

岩彩中的厚堆法是通过用毛笔蘸取多一点的颜色涂在画面中,当颜料完全干后就会形成自然的积色效果。细颗粒的岩彩更加适合使用积色法。粗颗粒的颜色需要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叠涂才能呈现厚堆的效果[5]。通过不同粗细大小的颜料,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材质上的差异来制作强烈的视觉对比和视觉冲撞。在自然中寻找肌理,在对比中查看美感。比如用同一种颜色却粗细不同颗粒的颜料来表现画面,可以采用颗粒极细的颜料画出平整的背景,用同一种颜色的粗颗粒岩彩做为主体物的精细塑造,这样会形成同色异质的对比效果。提高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和颜色层次感。

(二)擦洗法

岩彩中的擦洗法通过砂纸打磨和用清水清洗可以实现。在艺术创作时,艺术家们通常会为了增加画面视觉效果而做加法,相反,也可以根据艺术家的需求对画面做减法。笔者先后通过打磨画面和用清水清洗的方法在局部进行试验,这就需要厚度和柔韧度很强的纸张。通过用砂纸在画面上摩擦或拿毛笔用清水清洗画面的局部,可以使部分颜色减淡,形成的斑驳效果可以与画面的边缘处融合地更加自然,使画面更加的整体。

(三)揉纸法

岩彩中的揉纸法通过把适当的颜色涂抹在纸上,等颜色未完全附着在画面上干透时,根据不同的力度和方向对纸张进行揉搓,不同方向和不同疏密褶皱的的折痕效果就形成了肌理技法。为了使画面褶皱效果更明显,笔者通过在麻纸上涂上厚厚的朱砂色,等纸张完全干后将胶调和的黑色涂在麻纸上,等纸完全地干后依据力度对纸张进行揉搓,之后打开纸张就会出现斑驳的肌理效果。

(四)积色法

岩彩中的积色法是当涂抹到画面上的颜料未干时,颜色与颜色之间的互相自由流淌,在偶然中创造出深浅不一、薄厚不同的肌理效果。图中先用小喷壶将麻纸喷湿,趁湿将墨、石青、铅丹颜色倒在麻纸上,当画面完全干后就会呈现丰富多彩的混合颜色之美。

(五)贴箔、洒箔法

笔者在金属箔的试验中主要运用了贴箔、洒箔这两种。在涂上胶的画面中,用镊子将大小不一的碎银箔按照创作需求贴在画面上,它可以使画面变得神秘而又梦幻。同时,在画面的局部洒箔或者贴箔,可以形成材质的对比以及点亮视觉的作用。洒箔是将银箔放入竹筒中轻轻地用笔杆将其捣碎,通过过滤网洒在画面中,在画面中可起到装点的作用。

四、结语

岩彩艺术是追求自由与开放、与时俱进的。绘画创作过程中使用不同材质的媒介也会为画面效果提供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画面形式。我们需要更多地利用岩彩材料的材质特点和表现特质,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去挖掘岩彩的魅力。岩彩这门艺术形式具备其他花种无法替代的独特性,这种特殊性不仅是文化上的,还是材料上的。岩彩画的质感美也决定了它在当代社会中更加有益于观者的认知,使其给观者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6]。当然,在艺术研究和创作的同时,不能偏离当今的文化根基和背景。相信经过努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岩彩画会放眼世界,必将在中国当代绘画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彩画肌理观者
地方彩画的研究与发展文献评述*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来社区——地产空间设计专辑
肌理语言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应用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端午节观龙舟赛
拉卜楞寺传统建筑彩画病害调查研究及保护修复
陕西西岳庙古建筑油饰材彩画保护与修复
感受肌理
光影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