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年级课文诗教学尝试与收成

2020-09-15曹美云曹兰玉

读天下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言艺术

曹美云 曹兰玉

摘要: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和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基于此,我们选取《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艺术探微》作为提高小学阅读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推出了课文诗尝试教学,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理性收成。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言艺术;课文诗;尝试教学

高年级课文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长”。由于课文长,一是学生在初步感知时,不容易“短平快”理清脉络,把准内容,突入中心;二是学生在理解内容时,“巧妇难为多米之炊”,缺乏准度,限于表层,难达透彻;三是学生在总结提高时,顾此失彼,缺乏全面,主题得不到揭示和升华。针对这一情形,近年来,结合《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微》的课题研究,我们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推出了课文诗尝试教学,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理性收成。

一、基本做法

(一)诗歌编拟方式

1.教师示范编

教师在教学某篇课文前,反复诵读课文,吃透精髓,然后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和思想内容编拟出一首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让学生在课前,或课中,或课后多次熟读、领会,以体味全文主旨。如第12册第2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可编成如下课文诗:“河上纤夫互搀搂,穿着破烂像猪狗。领头纤夫是老头,眼睛漠然身佝偻。右边走着高个儿,没精打采衔烟斗。少年士兵也拉纤,无可奈何朝前走。”

2.师生共同编

刚开始学习编诗,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这时需要老师扶一把,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编诗。编拟中,一是向学生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五律诗共有八句,每句五字,七律诗共有八句,每句七字,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要求押韵(即韵尾基本相同)。如第11册第12课《鸟的天堂》可改编成这样的诗歌:“岸边一棵树,枝干不可数。生命力旺盛,绿叶一簇簇。树上鸟儿多,应接都乱目。鸟声伴鸟影,美丽南国树。”其中二、四、六句末的“数”“簇”“目”“树”都押“U”,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读记。二是要求学生在编拟中尽量多用原文中的原词原句,使所编诗歌成为原文的高度浓缩,成为原文的精华骨肉。如第10册第2课《趵突泉》可编成诗歌:“趵突泉水名气好,游客如云真不少。三个水柱冒冒冒,冒出水面半米高。晶莹活泼不疲倦,神秘境界梦萦绕。池边泉眼冒气泡,五光十色赛珠宝。”其中的“水柱”“冒冒冒”“半米高”“神秘世界”“五光十色”等都是原文词语。

3.学生自主编

当学生了解了诗歌的一般特点,掌握了编拟课文诗的基本要领后,最终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或小组编,或同座编,或个人尝试编诗,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人”地位,不时主动的愉悦编诗学习。对语文程度较低的学生可放宽政策,每句三字、四字、六字也行,只要符合文义,好编易懂就行。有时编成的诗歌少几句或多几句也无妨,只要主要内容反映清楚就行。如第12册第1课《马踏飞燕》,有人编成四字诗:“艺术珍品,马踏飞燕,名闻天下,举世少见。铜制骏马,体形匀称,鬃毛整齐,膘肥身健。头颈收缩,尾巴后扬,快走如飞,雄姿展现。造型优美,构思新奇,东汉人民,卓越奉献。”有人编成七字诗:“艺术珍品马踏燕,名闻天下真少见。铜制骏马体匀称,鬃毛整齐肥又健。头颈收缩尾后扬,快走如飞雄姿现。新奇造型谁构想?东汉人民来奉献。”

(二)诗歌使用时间

1.课前

让学生在预习时,未读课文先读诗,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吃准课文中心,抓住课文精髓。

2.课中

在逐段学习课文内容时,边学边编诗,课文学完,诗歌编成,使学生一节课所学的众多内容,凝练成一首言简意赅的优美诗歌,达到文诗相映,让学生在美好的诗境中轻松学文。

3.课后

当学生学完一篇长课文,知识点多,知识零乱不系统时,教师得用总结谈话时间,师生共同编出简言的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深悟内蕴,深层次地理解主文,从而揭示文章主题,并使主题得以升华。如第11册第9课《我的战友邱少云》,学习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不凡表现后,出现“中午敌人打起炮,排排炮弹身边爆。火苗呼呼蔓延开,烈火熊熊把身包。千斤巨石趴地上,咬紧牙关任火烧。战斗英雄邱少云,美名千古传中朝。”让这生看着插图,听着音乐,高声朗读,在心中树立起一座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纪念碑。随着诗歌的朗读,邱少云的英雄形象就能得到放大,教学高潮也将由此产生。

二、初步收成

(一)培养了自主能力

编拟诗歌,学生喜闻乐做,课前编,课中编,课后编,学生始终以主人的身份兴趣盎然地自主学习着,这种诗歌的编拟,促使学习早预习,多读文,细思考,深钻研,自主学习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激活了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最怕一成不变的师问生答和师出题生練习,长时期的定势教学也确实不同程度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扼制着学生的创新。而这种由学生自编自拟诗歌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同字数,不同句式的诗歌,能帮助学生独辟蹊径,殊途同归地学懂课文,学活课文。

(三)锻炼了概括能力

学生学长文,开始时甚至到最后都对文章内容、线索等纷乱不清,而用诗歌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学生一目了然,很快便能提纲挈领,用几十个字(一首诗)表述一篇长文内容,这正是在向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一见长文,就能迅速地抓其“纲”提其“目”,思路清晰的同时就练强了概括能力。

(四)增强了理解能力

编拟诗文,最要紧的就是要能准确反映课文内容,使人一见“骨头”(即编拟的诗歌)就见“全身”(即全文内容)。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预习、思考、筛选,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语,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编出贴切的诗歌。而这找词抓句的工作,自然使学生深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提供了语言积累运用场地

所编诗歌,主要是由文中重点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加上一些凝练的词语组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一是要理解其义,二是要灵活调遣。编拟诗歌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积累、运用所学词语的实践场地,这是平时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语言实践,长期坚持,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就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总之,通过概括课文诗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迸发学习的激情,这就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在新课标的旗帜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增强语言表现力,让语言的教育性和审美性达到统一,让语言的艺术魅力光芒四射。

作者简介:

曹美云,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

曹兰玉,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语言艺术
提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转换成效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视听语言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