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析
2020-09-15阮水清
阮水清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与发展的教育趋势之下,教师若始终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授课,势必会对学生的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学习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时代的进步在轉变着人们的思想,创新教学方法是身为一名教师所必须做出的实际行动,而有的教师却将自身的教育观念停留在了传统教学时期,导致有不少学生因为单调的教学方法厌倦了学习知识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勤于分析教学内容,善于观察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创新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作出以下几方面探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领域中的优质资源逐渐变得丰富了起来,而信息技术便是科技发展下的重要创新。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把握好这一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精神,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绽放出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了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视频,使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下初步感受到了人民群众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和对主席无比爱戴的感情。然后,我结合视频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赏析了课文内容,通过指引学生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帮助学生明白了庄严宣告的重大意义。之后,我与学生一同探讨了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理解,使学感受到了主席的伟人风采。最后,我引导学生积累了场面描写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了从这篇课文中得到的收获。这样,我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国家、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从而充分绽放出了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二、设计问题环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当素质教育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逐渐在教师的心中深化,以往教学中的题海战术便很少出现在课堂上,但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没有改变。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实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在不计其数的星球上有没有其他生命存在呢?”从而由该问题刺激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帮助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我继续对学生发问道:“宇宙是怎样产生的?有外星人存在吗?人类能迁居到别的星球上吗?”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之后,我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 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了这篇课文,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明确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还是个未解之谜,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设计问题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大脑思维,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充分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加强诵读教学,刺激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在课堂上实施诵读教学方法,可以将无声的文字赋予丰富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感受。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加强诵读教学,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以求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时,首先,我带领学生走近作者,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是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进而播放了这首诗的诵读音频,旨在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韵味之美。然后,我结合诵读情境与课下注释引导学生赏析了诗歌内容,重点帮助学生从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望月之情。之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以月亮寄托思念的古诗词,旨在丰富学生的诗词储备。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对这首诗进行了诵读,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加强诵读教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了学习这首诗的充足动力,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需要长期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自身已有崭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创新,从而使学生以足够主动的学习态度高效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以求在语文课堂上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张洁.探究新时期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方法[J].经贸实践,2016(18):250.
[2]潘玉霞.小学语文实施创新教学的方法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