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心育:基于交互滋养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0-09-15黄裴莉
[项目简介]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自创建以来一直秉承“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理念,并在办学中坚持构建学生全人成长的支持系统,营造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是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名校。2017年,学校以“田园心育:交互滋养的成长支持系统建设”为题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首批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两年中,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了学生心理发展中心,开发了校本心育课程,创新了人工智能心理减压平台、家长学堂课程,搭建心育协同平台,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着示范和先行的作用。
摘要:面临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秉承交互滋养的理念,以六大心理方法支持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以家校合作平台支撑父母成长,以学校社工工作补足社会支持,探索学生成长支持系统。通过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立学生成长中心、开发校本心育课程、搭建心育协同平台等举措,构建了基于田园生态的STARS心理支持系统模式,创新了协同育人的模式,社会示范效应显著。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育人;田园心育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A-0037-05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转型加剧、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各种问题,诸如网络成瘾、考试焦虑、同伴欺凌、抗挫能力弱等,对其一生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问题成因复杂、表现各异,仅靠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为此,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中,对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苏州田初中”)作为苏州市区规模较大的一所公立初中,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随迁子女人数不断增加、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挑战,立足校情、学情,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需求出发,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积极探索以构建交互滋养成长支持系统为内核的田园心育模式,努力完善田园生态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交互滋养成长支持系统的理念与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将理想的学校教育比作农业耕作,而我们将当代学校教育比作“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现代农业不再采用刀耕火种、大水漫灌的方式,不再施放有毒的农药和化肥,而是通过精准滴灌、精耕细作、科学管理等生态农业方式,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所谓交互滋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依靠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通过交互作用、潜移默化、自我教育等机制,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简称为“田园心育”。这一教育模式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它用支持成长替代简单的教育供给,用交互影响代替单向度的教育灌输,用营造教育生态代替直接的教育干预,用协同开放育人代替校园闭环式教养。具体而言,这一成长支持系统,在操作目标上包括学习力提升的方法系统、促进自主成长的课程系统和社会力量协同的工作系统的构建,在运作方式上包括团体辅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参与相结合、校内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从而有效推动和帮助学生走上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成人之路。
(一)构建学习力提升的方法系统
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个体学习力,既包含学习内容的广度和对知识本身的开放态度,又包含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及知识转化能力。学习力是学生在校习得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未来应对各种挫折与挑战的必备素养。
苏州田初中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及其未来发展,重点关注学生的优点、能力和潜质,以及如何发展这些潜质的方法。学校根据“敦品励学、已立立人”的育人理念,根据校情、生情,提炼并归整了学生发展需要的八个关键能力,即与成人益友联系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认知能力、分辨是非能力、采取行动能力、自我效能感和亲社会规范;并提出培育10种积极品质,包括真诚、友善、互助、坚持、自律、责任、感恩、希望、创新、公益。围绕学生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和品质,学校从制约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六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采用六种心理辅导方法(见图1),帮助和引导学生突破发展瓶颈,形成提高学习能力的必备品格。
图1 学习力提升心理辅导方法示意图
方法1:内观体验法,针对的是学习动力不足、无法完成制订的学习计划、学习效率低而产生懈怠情绪的学生。教师集中利用2~3天时间创设一个专业、安全的学习空间,围绕回顾过往经历、重温被爱体验,重新审视自我等主题,通过自省内观,提升学习动力。
方法2:小组工作法,针对有学习策略改进需求的学生。在心理老师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学生的行为获得改变、社会功能得到恢复和发展。
方法3:认知重构法,旨在鼓励学生识别与学习问题相关的扭曲思维和观念,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可通过面谈和日常思维日记,自我识别令人心烦意乱的情境,记录消极情感和自动思维,用“认知歪曲清单”进行分析,从而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并评价这个重构过程。
方法4:团体成长法,旨在创设团体情境,通过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和脑力振荡等方法达到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促使个体在暗示、模仿以及参与中改变态度和行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方法5:“健脑”训练法,旨在强化学生全脑学习的经验,通过反复练习健脑操,促进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的有效沟通,提高游戏和创造力、提升表现、缓解压力等,让学习变得更容易。
方法6:改变经验元素法,针对某门学科学习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个别心理辅导,改变构成记忆的经验元素,减轻或消除往事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促进各学科学习力的平衡发展。
(二)构建促进自主成长的课程系统
学校以积极心理学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以培育坚持、自信、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为课程目标,以促进学生、家长自主成长为课程价值,构建以八个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校本心育课程,以提升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学习力提升课程,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为目的的父母成长课程。这三套课程构成学生成长支持的完整课程体系。
1.校本心育课程。课程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与品质,强调自主发展,研发针对初中生的成长辅导类校本心育课程。课程构建了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级20个单元共60个单元的课程体系,以培育初中学生的八种关键能力为基础,关注学生内在成长需求,围绕学生成长可能遭遇的问题情境,设计虚拟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解决和反思中,逐步重建自我,完善人格。通过课堂中的体验式活动,对学生在学习方法、应付挫折、人际交往、情感冲突、青春期心理、择业定向等方面的发展及问题提供全面、综合的帮助与服务,以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适应环境并树立自信心。
2.学习力提升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形成三个课程模块,即学法指导课程、学商课程、学习动力支持课程,共计38节课。学校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预习、复习以及时间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型课程;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提供了提升学生学习方面的语言、逻辑、思考、分析和创意能力的学商课程;针对初三学习困难的孩子,以团体辅导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目标订立、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心理求助等方面的辅导课程。
3.父母成长课程。课程以服务、文化、生态、共创为设计核心,从构建与伴侣、老师、子女的关系入手,为家长创设互动体验的学习情境,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健康、正向、完整的教育生态环境。心育团队成员集体编写了校本教材——《父母学堂:相处之道》,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教材内容包括爱的起航、亲自相处、父母相处、亲师相处等内容,同时附有包括课堂实录、微课、家庭教育讲座和教材解读等内容的光盘。
(三)构建社会力量协同的工作系统
社会支持同样是交互滋养成长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田初中从点、面、网开展服务工作,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工作的服务模式。所谓点上服务,是指在全省率先引入青少年社工驻校工作,鼓励社工用专业理念和方法为部分有较大成长需求的学生提供咨询(微个案)、个案辅导、小组工作和主题活动等深入的专业服务。所谓面上服务,是指依托心育课堂(成长课、班会课等),以课程实施为抓手和平台,发现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所谓支持网服务,是基于“人在环境中”的发展理念,通过家长工作坊、教师工作坊、成长向导陪伴、社区倡导、主题活动等形式,建构和营造正面的成长支持网,协助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动,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交互滋养成长支持系统的实施路径
学校在设计“交互滋养成长支持”系统时,依据课程师资培养、物化室场建设、校本课程建构、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建设来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首先,学校有针对性地支持和引导教师自我进修与培训,倡导和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模式,引导教师进一步提升心理辅导的技能。学校聘请专家针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与学习指导、教师教学辅导的策略、家庭教育的指导等方面进行培训,大力推动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学校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7人、苏州市心理上岗证教师16人、苏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师5人。心育团队成员每年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心理教师进阶培训、心理教师上岗培训等多项培训。专职、兼职教师每学年需完成40学时的校外心理培训,每周参加校内集体教研活动。通过校外培训、校内教研、组内分享的方式,打造一支善于运用心理学方法与技巧挖掘学生潜力、解决学生问题的“德育管理者+心理教师+班主任+社工+X”的专业心育团队。团队成员以校长为领航员、专家为支持力量,心理教师为骨干,家长为护手,学生骨干为臂膀,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德育和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动力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心育团队师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其次,学校组建了一支“心育委员”骨干团队朋辈队伍。心育委员是班级心理监护三级网络机制的基础部分,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同伴互助式朋辈辅导新模式,通过每天汇报“班级心理晴雨表”、倾听心声、宣传心理知识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心育委员”的设立,改变了原来由老师主导的心理教育形式,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同伴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护航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心育委员展示了青少年是如何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示范了热爱生活、热爱青春的青少年是如何开心地生活,与人相伴,塑造学生真诚、互助、友爱、感恩的品格。
(二)建立学生成长中心
苏州田初中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德育工作为先导,创设了学生成长中心,占地200平方米,设有咨询辅导室、团体辅导室、放松宣泄室、沙盘游戏室等,旨在拓展心理辅导室功能区域和相关配置,给学生创造“心的家园”,切实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内心矛盾。学生成长中心特别设置心理教育中心和學习能力指导站,心理教育中心具有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功能,完善了各项制度的建设,包括:“心理教师职业守则”“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防护网”“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预警制度”“心理教育中心管理制度”。学习能力指导站旨在探索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意志品质。目前,学校整合社会力量研发了针对初一、初二、初三学生特点的三类学习能力提升的子课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搭建田园心育协同平台
苏州田初中借助心灵伙伴云平台的技术支持,将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评估管理相结合的技术,针对学生环境适应、学习焦虑、生涯规划、个性气质、应对能力等进行专业化测量,通过简洁高效地监测、评估、追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获得可信度较高的量化记录和数据分析,迅速筛选和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危机情况,跟踪典型个案处理流程,同时通过平台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好护航工作。
学校还整合高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专业的资源,合力推进学校心育项目的深度发展,成立专家研究团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把脉”。同时,学校的驻校社工运用个案辅导、团体活动、链接资源的方法,采取社工+义工的形式与学校心育团队共同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驻校社工充当学校、家庭、社区的协调者、沟通者,促进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相互支持网络的有效运行。
三、交互滋养成长支持系统的实施成效
田园心育项目实施两年多,在创新中学心理教育模式、构建比较完整的校本心理课程体系、开展协同育人的模式上不断有新的亮点和示范点,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构建了STARS心理支持系统模式
田园生态旨在为学生的身、心、灵全人发展提供绿色和谐的教育生态,构建一种自我与环境互相滋养、心灵健康成长支持系统。在此理念下的STARS心理支持系统(见图2),是指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以青春期人格发展的特点建立三大关系为基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从五个层面介入——S(Study):成长辅导课程(个体);T(Team):朋辈陪伴与辅导(朋辈);A(Ability):学习能力提升(学校);R(Relation):父母亲子关系建立(家庭);S(Society):社会与社群(社会)。STARS前后2个S又可表达为Support System。在STARS系统中,每一个生命就像璀璨的星星(star)照亮别人、点亮自己,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感染心灵。
图2 STARS心理支持系统模式
(二)创新了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本着“用生命影响生命,为每一个学生成长服务”的理念,学校在学生健康成长辅导中构建了“全员育人”的模式,从发现学生的需求到相关教师的关注和介入,从学校辅导到家庭访谈,从志愿者服务到社会工作者关爱,共同监护和陪伴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协同育人上,学校通过成长课程、社工和家校合作等方式,显著改善了育人效果,学生的精神面貌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学校在工作实践中提炼成了家校合作的“父母学堂”模式。其中,“父母学堂”1.0版是指通过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开展家庭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方式开展体验式的家长工作坊和父母课堂等活动,形成工作机制,探索校本家庭教育的路径。“父母学堂”2.0版是指借助专家团队开展课题、项目研究,探索各方资源的整合、校本教材的研究,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规范的制度。“父母学堂”3.0版则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培养方向,开启项目模式的总结与资源共享,建立线上线下的网络平台,服务更多的家庭和孩子,达致共享、共创、共生的目的,激发家长与子女“共成长”。
(三)产生显著的社会示范效应
苏州田初中基于交互滋养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探索,诠释了学校“用生命影响生命,为每个学生成长服务”的理念,学习成长型的心育品牌进一步辐射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学校,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不断促进学校田园心育项目的深度发展。
田园心育项目的顺利开展得到苏州市政府、教育局、田家炳基金会等多方面的资助和支持,学校顺利成为全国田中系列学校心育课程的种子学校,为全国29所田中系列学校开设示范课7节,做专题报告5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交流团队近千人。学校探索的“学校社工工作模式”已经辐射苏州市10所学校。苏州电视台新闻三套多次报道学校品格提升工程项目,2018年第6期《苏州德育》也进行了专版报道,学校连续两年承办苏州市品格提升工程申报答辩会议,连续5年承办苏州市心理教师上岗的部分培训任务,为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参观学习及培训提供基地。根据第三方问卷调查,学校家长满意率居苏州市直属学校首位。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度与日俱增,成绩的取得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效和学生品质的培养方向。2020年5月,学校荣获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称号,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中学。
田园心育项目,是基于中学心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而开展的校本探索。依托先进的理念、丰富的课程系统建设和物化环境的改造,项目实现了心育模式的创新,更实现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目标,为学校探索新时代立德树人新机制奠定了实践基础。优秀的项目也需要不断的改进,2019年,学校又和苏州大学心理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合作,把应用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跨界研究成果应用到学校教育实践中,缓解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成为全国首家引入AI心理调适技术的学校。
责任编辑:赵赟
School-based Explor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ve Nourishment
HUANG Peili
(Suzhou Tianjiabing Experimental Junior High School, Suzhou 215007, China)
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uzhou Tian Jiabing Experimental Junior High School adheres to the concept of mutual nourishment, support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with six psychological methods, supports the growth of parents with a home-school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supplements with school social work work Social support, exploring the support system for student growth.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ms,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 growth center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platform, the STARS psychological support system model based on the pastoral ecology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the model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has been innovated. The social demonstrat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ural mental education
本文系2017年度江蘇省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田园心育:交互滋养的成长支持系统建设”(苏教基〔2017〕12号)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5-25
作者简介:黄裴莉,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007)校长,江苏省教学研究先进个人,苏州市高级校长,苏州市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