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中遗留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相关探讨
2020-09-15潘博
潘博
摘 要:对于城市规划与建设来说,体现城市人文风韵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者重点关注的课题,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对于城市来说,建筑又是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很多城市都对当地遗留历史建筑以及建筑群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基于此,人们也发现历史街区中遗留历史建筑仍然需要有效的保护,从而能够有效延长这些建筑的使用寿命,为人们带来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并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文章对历史街区中遗留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旨在为后续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快速扩张和翻新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城市历史和环境的延续。城市空间建设和城市改造总是重复最经济的方式,即推倒和重建,许多历史建筑、风貌建筑和历史环境在城市中被摧毁,导致城市风格和特征改变、城市文化消失、城市环境恶化。换句话说,城市趋同化日益严重。文化街区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性,城市的更新和保护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街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城市历史建筑的处境十分尴尬。基于此,本文讨论了历史和文化街区的现代化以及保护问题。
一、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目标及原则
(一)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的目标
1.保护历史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是历史美学下的艺术交錯,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价值观的最直接表现。因此,在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中,保护历史风貌是重要目标之一。在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建筑尺度、形式、色彩、风格等角度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2.延续传统文脉
历史文化名城是根植于城市中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形态,是城镇中历代精神文明的显现,历史文化街区并不是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具有历史性和传统性,它对传承下来的文化和精神有着永久的包容力。城市的背景因其文化的延续而变得清晰起来,这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
3.提升生活品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本身的功能及设施将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实际保护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否则将导致历史街区与时代发展脱节,进而影响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很难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4.振兴经济活力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其商业业态也处于相对低级的状态。具体来说,即商业价值较低,不具备较大的规模。因此,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很难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我们就需要对历史文化街区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促进其经济业态的发展与转型,让街区处于充满活力的状态。
(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原则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实际保护工作中,我们需要将历史文化街区看做一个整体,并且从色彩、风貌等角度让其保持统一,由此可见,应该从整体环境风貌上对街区进行保护,而不是片面地对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展开保护,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对街巷、公共空间、建筑等街区肌理要素进行保护;其次,我们应该将历史文化街区看成是城市的一部分,因此在保护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城市技能,从而让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与街区的发展能够保持一致,另外也需要将街区与城市其他系统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
延续性原则。城市的历史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同时也有效传承着城市历史文脉。因此,历史文化街区所具有的人文环境、风貌环境将成为后续保护的重点。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将历史时期遗留的文化痕迹保护起来,从而让历史文化特征以具体、直观的形式延续下来。另外,也需要将街区的文化精神以及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持续性作为重点保护要素,从而让街区具有完整的历史脉络,保证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协调性原则。在保护工作中,需要明确城市与市民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能够在改善城市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让城市环境的风貌得到有效保护。由此可见,坚持协调性原则能够让城市整体风貌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因此,过去所采取的破坏街区环境风貌以及调理结构的方式,必然会被淘汰舍弃。
人本主义原则。在实际保护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也需要将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功能融入街区之中,从而能够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并让人们的情感能够与街区相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借助街区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让街区具有丰富多样的场所感,进而让城市空间的历史氛围、文化氛围得以增强,并让城市空间变得更为舒适和安全,也让人们获得归属感。
逐步整治原则。历史文化街区本身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体系,因此重建其肌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保护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尊重其融合时间,街区保护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拆大建的保护模式,将必然会给街道带来一定的破坏。因此,在实际保护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让街区的风貌得以还原。
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策略
(一)街巷格局的更新保护
街道结构的保护延续了城区的风貌,以街区历史为基础,是目前历史文化街道保护的一个特色。我们可以在更新和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或者通过破坏城市原始形态的特征,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道路协调、交通流协调、城镇总体高度控制、城市建筑色彩整体调整等方面提出了更新与保护的动态平衡策略。
(二)建筑肌理的更新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一些优秀历史建筑处于自然老化和人为破坏的状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破损以及功能落后的情况。因此,这些建筑需要一些保护和更新。我们需要对区域内的建筑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让区域内的建筑物以新旧整体协调的状态展示在人们面前。同时应该合理使用传统或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提高建筑使用质量。
(三)公共空间与绿化的更新保护
公共空间和绿化设计非常重要,能够有效提高街区的活力,改善街区的环境质量,促进人们的交流。街道模式的更新和保护,为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为了达到提高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对公共空间和绿化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设计。因此,为了通过整备公共空间环境和配置绿色来提高空间质量,丰富空间体验,在设计路径上可以适当地添加节点。为用户创造良好的空间氛围和交流环境,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品质追求,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
(四)业态结构的更新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除了对街区物质形态的更新保护外,还需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符合计划的业态结构调整,只有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工作与城市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恢复和完善城市功能。恢复城市经济,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城市繁荣,使这些古老建筑更好地保持生命力。
(五)建筑更新保护措施的选择
对于不能移动的文物或者建筑,不可以进行控制保护,可以选用修缮的方式。但是在修缮过程中,不能隨意改变其原有的使用性质、外观等,同时也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拆除、改建。对于街区内的一般建筑,我们可以遵循街区原有机理,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将与传统建筑所用材料相对一致的材料作为首选,从而保证一般建筑在更新保护后能够与整体环境保持协调的状态。另外,也可以提取出街区内墙身装饰、屋顶形式等体现街区文化特征的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建筑中,促进街区景观一体化的形成。对于街区内质量受到严重破坏的建筑,应该对其进行评估,考虑是否采取拆除的措施,这样做能够有效避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建筑拆除后,需要按照建筑自身的体量大小予以重建、还原。
三、结语
街道结构的更新保护政策具体包括街道交通线的调整,以此为基础控制街道整体的高度和颜色。分层保护和建筑更新保护措施是建筑保护中常用的方法,增加空间节点,是进行空间绿化、公共空间保护的有效措施。想要提升街区的整体环境质量,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保护:第一,对区域定位功能和业态结构调整进行更新保护;第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进行梳理,构建起完善的框架体系,从而为历史文化街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第三,也需要深入研究各个城市城区肌理,并从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特征入手,对保护体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霍苏月.基于风貌协调视角的广州黄埔古港古村旧厂房改造的景观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葛中斌.襄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的适宜性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3]余雷.基于城市肌理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9.
[4]何亮.文化导向下台北大稻埕历史街区复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王丽.济宁市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6]左伟琛.富含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框架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
[7]骆凯.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街道景观研究及其保护[D].北方工业大学,2019.
[8]王瑞雪.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9]张璠.基于GIS分析的景德镇古窑区空间要素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10]张玉晟.历史街区中经租房的空间演变与利用对策[D].东南大学,2019.
[11]史煜.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12]李文阳.青木川古镇历史街区保护与修复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9.
[13]艾茜.中意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的比较与探研[D].中原工学院,2019.
[14]朱一雷.基于当下历史保护视角下老城区的重构[D].武汉纺织大学,2019.
[15]张雅婷.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