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认知漫游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15李旸
李旸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视觉认知漫游训练的国外研究现状,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合理设计训练方法及调查问卷,对视觉认知漫游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及总结,对创意思考教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视觉认知 创意思考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134-03
对于创意思考,我们常强调视觉思考及视觉认知的重要性,视觉的思考及认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却经常被沉浸于多媒体的环境以及传统教育所重视的文字技巧、逻辑能力及理性思考所削弱。敏锐的视觉认知及思考可经由勤勉的练习来达成,本文在于通过以观察周围环境的视觉认知漫游的训练,作为创意思考课程的教材,使学生有机会深入探索周围环境与相关刺激训练,强化视觉认知与思考,以此提升个人的创造力;并可从知觉、认知、体验、诠释等不同角度来达到视觉沟通,同时将会认识到:通过有意识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将能从普通的生活环境中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世界。
一、概述
教学者不只是要营造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去教导学生如何利用环境来帮助学习。自然素材在我们的周围俯拾即是,通过对环境的探索与观察,让学生运用想象及思考,将文字与图像描绘出成果,提醒他们感悟现实世界那既真实且具有价值的体验,培养敏感、描述、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创造力。
對学生最好的创意思考教学工作,不只是搜集可以协助学生的硬设备,而在于提供学生学习视觉过程的应用。如何启发学生利用周围环境——特别是在自然的环境中产生新的思维,创意或概念的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应用“视觉认知漫游”,以环境为本位,学生将所在环境将眼睛所见的视觉图像,透过课题进行图像描绘与分析转换的各项有计划的训练后,将可强化视觉的知觉、感受及认知,进而提升创造力。
二、文献探讨
(一)视觉认知(visual literacy)
1965年前后,认知(literacy)的概念最初只局限于读与写的能力,然而因为人们开始了解视觉的重要性,视觉认知(visual literacy)的名词便因应而生。视觉认知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对有关视觉信息的沟通能力。简而言之,视觉认知就是精确地阐述及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这种阐述及创造就好比一般对于传统文字的读与写的能力。而对于视觉认知的解释有:视像知觉、视像传意、视觉阅读能力等,本文将以“视觉认知”作阐述说明。
视觉认知主要强调对于现代化多媒体的认知及图像运用、创造的知觉,美国设计师Nelson George在“人为环境阅读引导手册”一书中曾提到,视觉认知旨在培养我们具备能够解释非文字表达的信息的能力。在美国,视觉认知的课程早已是教育界的一股潮流,视觉认知训练的应用教学,不仅已成立专门的国际视觉素养协会IVLA(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而且还发行相关的期刊。IVLA成立的目的在于提供关于视觉传达模式及视觉认知观念应用的训练方法与教育,对象包含社会大众、组织,团体或个人,并不限定需有美术基础的背景才能加入。
1998年香港《教协报》曾撰文指出:在国外已推行各种的视像课程或视觉传意计划,我们必须及早加强现行课程内容中视觉设计及图像分析的课程。在追寻高科技多媒体的授课内容时,也不可忽略我们最大的资产——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启发,这种环境刺激对于视觉认知的学习是有潜移默化的帮助的。
(二)视觉认知的训练
有人在散步时什么都没见到,有人只看到少部分,只有极少数的人观察到很多细节。这些“少数人”已学习到如何观察和思考,如何专注在一个事物上,以及如何经由图像来做认知层面的阐述,或者说是他们所经受过的视觉认知训练或素养优于其他人。
视觉认知训练,是从一种图像的模式转换到另外一种模式的训练,如我们所看的图像转换到我们所想象的图像,或转换到我们所画的图像。具体图像的储存是大部分学习者迈向成功的基础,在多方面运用图像的能力——如记忆、实际操作、转换等的方法是增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当遇到越来越多的信息需要处理时,我们便需要增强运用图像的能力,而增进此能力的方法就是多做使用视觉策略来解决问题的练习。这种运用图像的“能力”并不是天赋,而是需要不断地给予视觉上的刺激与训练,以强化视觉的知觉与认知。人们可从对于环境的知觉、认知、体验、诠释等不同经验来达到视觉沟通,同时将通过有意识的观察与思考,发觉我们所处世界的奥秘。
视觉认知漫游(Visual Literacy Walk)是以慢走的方式施行,此训练可发展个人视觉上的知觉能力,增进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强化视觉问题解决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周围环境可训练专注、洞察、感知与想象力。对环境具体的观察、多元的表达及发现关系等,可强化课程的内容,对于训练更有帮助;可每日抽出一些时间或在空闲的假期花费几个小时来完成漫游训练。
视觉认知漫游需从培养视觉知觉力起步,在视觉的世界中,多以有兴趣的角度,广泛地加强运用我们的眼睛,伸展触角来扩张视野,如此亦可同时增长我们的心智能力。
三、教学教法应用
(一)“视觉认知漫游”训练课程
此训练课程内容参考了国外的研究,并加入我们的教学经验结合而成。首先,在漫游前需准备一本素描本、绘图用铅笔、橡皮擦、色铅笔、马克笔等,并且选择一条有建筑物的道路来开始漫游,但注意必须是一个非常祥和、可以放松的环境。漫游时不可以太赶、太急,要尽可能用眼睛并带以兴趣的心情,利用素描本以图画、素描、文字、句子,随时记录下所看到的事物及想到的图像,来捕捉这个视觉世界的奥妙之处。
1.放松后的察觉力
首先花一分钟的时间让自己放松;然后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观察周围的一切,但并不专注于同一定点上。若仍无法放松地观察,建议先从一分钟开始再慢慢增加观察时间。接着试着轻松的观察,抛开任何的想法与思考,让心与眼悠游于眼前事物,并将应用视觉认知训练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2.对环境的自我放松
最开始通过与身边环境接触并观察;接下来用文字写下此时观察的感觉或想法,用“现在”或“在此刻”做开头。如:在此刻,当看着雾气飘过水面时,我觉得十分祥和平静。多试几次后,将会发展出一种对环境的特殊知觉。
3.具体实物的观察技巧
开始的时候选一个熟悉的事物,如一株植物,并用文字尽可能的将它描述出来。然后绘下此事物的整体。接下来绘下此事物的部份(选择独特或有趣的部分)。紧接着绘下部分的放大图(选择独特或最能表现此事物的部分)。
4.多点透视(外在的)
开始的时候选另一熟悉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接下来描绘出三种不同的角度,可用鸟瞰法、仰视法或其它方法,并赋予每一图景的主题及写下心得。绘图时试着捕捉对每一角度的想法及感觉。然后选一栋可进入的建筑物,先绕一绕建筑物并观察外观,写下所见到的。注意在移动的同时,速写(画)下可以传达特别信息或是觉得有趣、新鲜的画面。
5.多点透视(内在的)
开始面对同一建筑物,进入建筑物里,观察内部。假定是这栋建筑物的管理员,或是其他假定的人,画下与此人有关的建筑物内部的画面,并写下想法。
6.分类及分析视觉的信息
在漫步的路途中,选择两种不相关的东西或景色,一种是自然的,如树木或石头,另一种是人造的,然后将这些景色或事物加以简化成基本图形。接下来描述此二景色或事物的关联性,可根据形状、颜色、线条或其它来区分种类。例如:河流的画面可以抽象成方向的线条,而与建筑物的线条产生关联,多试着用各种不同的种类来区分。
7.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将某事物连结至其它问题的区域,如一座塔是否可与一只鸟有所关联;如何从动物或大自然的关系,来发展成我们每天所见的人造物品。在漫游时可运用联结的方法来解决周围环境的问题。
(二)“视觉认知漫游”五阶段的教学教法
以某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为训练对象,在创意思考的课程中,施行“视觉认知漫游”方法的教学。漫游前期的教学地点选择于校内草坪,脱离了教室空间局限及压力,使学生能放松心情做好漫游的准备。本训练分为五阶段说明如下:
1.漫游前期
针对视觉认知的涵义与视觉认知漫游作深入讲解及说明,并强调漫游的练习对于视觉知觉的强化有极大的帮助。
2.校园漫游
校园是漫游初期的最佳地点,因为课堂时间短暂,利用校园作为漫游的第一站行程,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出发点,如教学大楼旁的林荫小道或从校门口开始,漫步于校园中,运用素描及简单的文字描述记录于素描本上。
3.前期讨论
对于校园漫游进行讨论。学生可任意发表所见及所想,并可同时欣赏他人的图像和文字作品。
4.户外漫游
请学生利用课余及闲暇时间,进行校外的漫游,每次漫游的时间地点需记录下来,不限次数,并将整个漫游旅程以素描本呈现。
5.讨论及评估
请学生勾选自我评估表作为评估的依据,并与同学分享个人漫游的心得及成果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分析方法
本分析方法采用李克特的五点量表的评量尺度“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意见”“同意”“非常同意”五选项,来评估学生们对此训练课程施行后的成效。问卷评估内容第(1)至第(7)项在于调查参与试验人员完成“视觉认知漫游”后,是否针对下方所列的能力有所增强;第(8)至第(10)项则请学生以叙述形式对所提问题表达看法:
(1)是否增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力?
(2)是否增强对事物或环境的描述力?
(3)是否增强对事物或环境的观察力?
(4)是否增强对事物或环境的组合力?
(5)是否增强对事物或环境的分析力?
(6)是否增强对事物或环境的创造力?
(7)是否增强运用图像来表达的能力?
(8)对于视觉认知是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9)这个课题给你的启发为何?请叙述。
(10)其它的意见及建议。
(二)分析结果与讨论
依据回收有效份数共168份学生自测的评估表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对于问卷(1)至(7)项,学生大部分落点皆在“同意”,表示学生认为完成此课题后或多或少地增强了对各方面的能力;认为不太有帮助的为极少数,而完全没有帮助者为零。在观察力及图像的表达能力两部分,各有77及78位学生表示对自己有非常大的成效;另外在敏感力、描述力与创造力上,学生普遍认为视觉认知训练的应用教学有所帮助;然而在组合力及分析力这两部分则显示学生认为帮助较小。
而在第(8)至第(10)项部分,在经过问卷结果的详读与学生讨论下,多数学生惊讶于此种训练课程可通过文字与图像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甚至可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摄影、手绘、拼贴等来传达眼睛所见,而并非一定要使用手机或计算机。另外结合环境与自己的想象力与分析力来解决周边环境问题,进而加以改造,也是大部分学生深觉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毕竟经过与环境的深入接触,才发觉每天就在身边的事物,竟是如此不同。
整体而言,虽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且需多次至户外进行训练,学生却认为此训练非常新奇且有趣,同时对个人的思考、环境的观察与创造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大多数学生认为收获颇丰,是值得推荐的训练,并表示愿意多次尝试有关视觉认知的各项训练活动。
五、结语
因为视觉认知训练需要长时间并持之以恒的进行,在此只施行了一學期,且参与的对象只有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故最后的评估并不完全客观。有少部分学生对此课题并不十分重视,认为花费时间过多,故在训练过程中执行较为草率,于后期讨论时无法与其他同学有热烈的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准确性。
笔者深切感受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比较关注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否,却忽略一些实验性的课程与训练。这些课程虽无法立竿见影马上显现成效,却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拓展学生的感受性与视觉领悟,使其拥有独特的见解及激发他们设计的创意。而对于美术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视觉认知的启发亦有其重要性,建议可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视觉认知相关课程,并提供本视觉认知的训练,相信应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徐扬.论视觉素养与高师美术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李蕾.构建视觉时代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J].教育艺术,2014,(04).
[3]姜兆元.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新选择[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