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椎管内阻滞镇痛对产妇血清SP、NPY等因子水平及阴道助产率的影响分析
2020-09-15周泓屹侯振环
周泓屹,曹 忠,侯振环
(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北京 101100)
分娩过程中,胎儿对软组织形成的压迫以及子宫收缩引发的疼痛感属于产程中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若一直持续存在疼痛感,则会对产程进展产生严重影响[1]。为了确保产程顺利进行,分娩过程中合理选择麻醉药物,以此来发挥出良好的镇痛效果十分必要[2-3]。现阶段,椎管内阻滞镇痛在分娩镇痛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硬膜外分娩镇痛便属于常见的一种镇痛方式[4]。罗哌卡因属于一种长效酰胺 类局麻药物,在硬膜外麻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药物具有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特点,能达到神经阻滞效果,将疼痛程度减轻[5-6]。但是分娩过程中若大剂量应用该药物,便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舒芬太尼属于一种μ受体激动剂,分娩镇痛过程中在罗哌卡因基础上联合应用该药物能够发挥出协同镇痛作用。本研究在初产妇分娩镇痛联合应用了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00例初产妇于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分娩,纳入标准:①产妇与家属均知情同意;②不存在妊娠并发症;③不存在阴道分娩禁忌证;④足月分娩;⑤单胎、活产;⑥以往不存在硬膜麻醉史。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②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③过敏体质;④中途退出。以麻醉药物为依据,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5.16±2.18)岁,孕周36周~39周,平均孕周(37.96±1.05)周,共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5.22±2.09)岁,孕周35周~40周,平均孕周(38.05±1.02)周,共50例。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产妇基本资料分析
1.2 方法产妇入产房之后,对其各项生命进行监测,同时还要注意监测胎心,当第一产程有规律性宫缩,并且宫口开大2cm时,开始对其行硬膜外镇痛处理,选择在L2-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将1%的利多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163 生产厂家: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2mL:4mg)注入,用药量为5mL实验剂量,确认有效果之后,再行硬膜外镇痛处理,观察组应用0.125%的罗哌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463生产厂家:河北一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mL:75mg)与0.3μg/mL舒芬太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3315生产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mg),对照组应用0.125%的罗哌卡因,背景用药剂量为10mL/h,每次追加剂量为5mL,锁定时间设置为30min。
1.3 观察指标血清疼痛应激因子水平:对比两组产妇分娩后5min、分娩后6h、分娩后12h 以及分娩后24h时的SP、NPY、NGF、PGE2含量,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应激指标:对比两组产妇5min、分娩后6h、分娩后12h以及分娩后24h时的NE(去甲肾上腺素)、AngI(血管紧张素I)、AngⅡ(血管紧张素Ⅱ)以及Cor(皮质醇)含量。
1.4 统计学分析在统计软件SPSS 20.0中将数据均录入,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经t、χ2检验,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疼痛应激因子水平对比对比两组分娩后5min时的SP、NPY、NGF、PGE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娩后5min相比,两组产妇分娩后6h、分娩后12h以及分娩后24h时的SP、NPY、NGF、PGE2含量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后6h、分娩后12h以及分娩后24h时的SP、NPY、NGF、PGE2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疼痛应激因子水平对比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应激指标对比对比两组分娩后5min时的NE、AngI、AngⅡ以及Cor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娩后5min相比,两组产妇分娩后6h、分娩后12h以及分娩后24h时的NE、AngI、AngⅡ以及Cor含量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后6h、分娩后12h以及分娩后24h时的NE、AngI、AngⅡ以及Cor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分娩方式对比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应激指标比较
表4 两组分娩方式对比[n(%)]
3 讨论
分娩镇痛属于围生期医学的一大研究热点,经阴道分娩过程中采取有效镇痛措施利于推进产程顺利进行[7]。一般情况下,阴道分娩产妇因受到规律性子宫收缩、肌筋膜组织与盆底腹膜过度牵拉、胎头下降扩张宫颈组织等因素影响,会促使多数产妇承受分娩带来的疼痛。采取分娩镇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产妇出现暂时性痛觉缺失现象或者将其痛阈提高[8-9]。现阶段,椎管内麻醉属于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该镇痛方式主要通过椎管内持续或者间断性注射局麻药物与镇痛药物来将支配子宫的感觉神经阻断,将疼痛度减轻,并且麻醉过程中应用的麻醉药物剂量较小,产妇处于清醒状态,能够正常活动、饮水以及进食,同时也能够感受宫缩,有效保证分娩过程中母婴安全[10]。罗哌卡因为临床应用率较高的局麻药物之一,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效果理想,但单独用药时,在镇痛效果理想的情况下需将用药剂量增大,这会对母婴安全产生一定影响[11-12]。舒芬太尼属于一种强效μ-受体激动剂,对脊髓阿片受体进行作用之后,便能够发挥出镇痛效果,将其与罗哌卡因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出协同镇痛作用,促使镇痛效果进一步提高[13-14]。
SP、NPY、NGF、PGE2均属于和分娩疼痛相关的疼痛介质,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分娩后6h、分娩后12h以及分娩后24h时的SP、NPY、NGF、PGE2含量低于对照组,提示初产妇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利于减轻疼痛程度。其次,剧烈疼痛感同样会增加机体应激激素分泌量,加剧应激反应,促使蛋白质分解量比合成量大,若疼痛感持续存在,甚至会提高母体各脏器复旧难度。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分娩后6h、分娩后12h以及分娩后24h时的NE、AngI、AngⅡ以及Cor含量低于对照组,提示初产妇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利于减轻机体应激反应。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这进一步证明了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的有效性,利于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
初产妇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利于减轻疼痛程度,对应激反应进行抑制,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