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接触材料塑料制品总迁移量油脂类食品模拟物替代溶剂选择方法探讨
2020-09-15左熊春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 左熊春 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引言
近年来,人们愈发关注食品安全,而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总迁移量是食品接触材料必须满足的安全指标之一,代表食品接触材料向与之接触的食品中可迁移的非挥发性物质的总量。其中,油脂类食品模拟物是用于模拟食品接触材料与油脂食品接触时迁移到与之接触的食品中的物质。选择化学替代溶剂模拟油脂类食品时,替代溶剂的选择既需要模拟样品在实际使用中最严苛的条件,还应确保样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发生溶胀、变形、溶融等情况[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常见的接触油脂类食品的产品类别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以下简称“PET瓶”)、PE膜、PP膜、PP餐盒、PE淋膜纸碗。
1.1.2 试剂
95%乙醇、异辛烷、正庚烷、正己烷。
1.2 器皿与设备
1.2.1 器皿
锥形烧杯、量筒、平底玻璃蒸发皿。
1.2.2 设备
DENVER TB-215D电子天平,感量为0.1mg;DHG-9140A电热鼓风干燥箱;HH-S8数显恒温水浴锅;PE2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3 分析步骤
1.3.1 实验方法
PET瓶①、PP餐盒、PE淋膜纸碗采用填充法;PET瓶②、PE膜、PP膜采用全浸没法。其中,全浸没法的样品材质均一,厚度均小于0.5mm,按6dm2浸泡1L食品模拟物[3]。
1.3.2 测定
PET瓶、PE膜、PP膜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在40℃、10d条件下95%乙醇、异辛烷、正庚烷、正己烷的总迁移量[1],及按照欧盟标准替代溶剂转换后异辛烷(20℃,2d)、95%乙醇(40℃,10d)的总迁移量[2],并对残渣进行红外分析。
表1 4种替代溶剂40℃、10d条件下总迁移量结果(单位:mg)
1.3.3 测定
PP餐盒、PE淋膜纸碗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在70℃、2h条件下95%乙醇、异辛烷、正庚烷的总迁移量[1],及按照欧盟标准替代溶剂转换后异辛烷(40℃,0.5h)、95%乙醇(60℃,2h)的总迁移量[2],并对残渣进行红外分析。
1.3.4 样品预处理
将PET瓶、PE膜、PP膜用自来水反复冲洗,再用蒸馏水冲洗2~3次,晾干备用[3]。
1.3.5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总迁移量的测定》(GB 31604.8-2016)[4]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同条件下的总迁移量实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PET材质在4种模拟液中的总迁移量相差不大,实验过程中未见样品形变、浸泡液浑浊等现象;PE膜、PP膜在4种模拟液中的总迁移量相差较大,除95%乙醇较小外,其余3种模拟液总迁移量结果均较大;通过总迁移量残渣红外光谱确认,PE膜和PP膜在正己烷、异辛烷、正庚烷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溶融情况。
从表2能够看出,PP餐盒与PE淋膜纸碗在3种模拟液中的总迁移量结果相差较大,且在实验过程中PP餐盒与PE淋膜纸碗正庚烷、异辛烷浸泡液均出现浑浊。通过红外光谱确认,PP餐盒与PE淋膜纸碗在正庚烷、异辛烷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溶融情况,部分红外光谱图见图1。
表2 3种替代溶剂70℃、2h条件下总迁移量结果(单位:mg)
表3 通过欧盟迁移试验条件转换后两种替代溶剂的总迁移量结果(单位:mg)
图1 PE淋膜纸碗正庚烷(70℃,2h)残渣红外光谱图(上)与PE成型品标准红外光谱图(下)
2.2 不同条件下总迁移量实验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条件转换后的两种模拟物在不同条件下,PET材质数值较小且结果相差不大,并在整个迁移试验过程中未见样品形变、浸泡液浑浊等情况;PE膜和PP膜的总迁移量结果相差较大,通过红外光谱确认,异辛烷在40℃、0.5h条件下PE膜和PP膜发生了溶融情况;PP餐盒与PE淋膜纸碗经条件转换后,总迁移量结果相差不大,迁移过程未见样品形变、浸泡液浑浊等现象。结合环境保护、试剂毒性及成本节约等因素考虑,建议PP餐盒与PE淋膜纸碗转换迁移条件后采用95%乙醇作为油脂类食品模拟物。
3 结论
综上所述,替代溶剂的迁移条件与植物油迁移条件相同时,塑料制品中PE、PP材质建议采用95%乙醇作为食品模拟物,PET材质建议采用异辛烷作为食品模拟物,PE淋膜纸餐具建议采用95%乙醇作为食品模拟物。替代溶剂迁移条件参照欧盟标准进行转换时,塑料制品PE、PP材质建议采用95%乙醇作为食品模拟物,PET材质建议采用异辛烷作为食品模拟物,PE淋膜纸餐具建议采用95%乙醇作为食品模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