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高中建设路径:组织系统与主体特质
2020-09-14苏尚锋张娜
苏尚锋 张娜
一般来讲,特色高中是许多高中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为满足学生与学校发展需求而逐渐形成的结果。一方面,学生的升学、兴趣的需求会催生高中开设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的竞争、家长的风评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或督导都会促使高中学校向特色化转型。然而,自下而上顺应需求的高中特色化毕竟是一种较为缓慢、需要更大责任和自觉性的演进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则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行为,加速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的特色发展,以提升高中教育的整体质量。前者是一种带有行动研究意味的策略探索,而后者则是一种具有顶层设计意识的战略谋划。当前,我国特色高中建设就包括了这样两条动因不一、视域不同的路径,有时殊途同归,有时则南辕北辙。为了促进这两条路径的有效合流,本文力求从特色高中建设的政策框架出发,简单勾勒组织视角下的学校教育特色化进程,回答高中学校如何基于自身特质进行特色发展的问题。
促进特色高中建设的几类政策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重点都是扩大供给,提高普及水平。《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1990-2000年)》提出“将下一步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推动示范性高中的建设,同时扩大高中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但高中建设依旧沿着重点发展、示范性遴选的模式,单方面强调学业成绩、升学比、优秀比等基本数据的重要性,而对高中学校的办学形态、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基本差异往往关注不够。
2010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鼓励特色办学,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是今后中国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同年,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为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鼓励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由此,特色高中建设作为一项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逐渐转化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推动的重要内容。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为此精心设计了各种项目,投入大量财政、人力资源对一大批高中学校进行专门建设。
从政府部门出发,如何有力推动高中教育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走上多样化的特色发展道路?大致来讲,可以归结为启动工程化建设、开展示范评选活动、制定特色高中标准、进行专项督导四大方面的政策。在特色高中的工程化建设方面,则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建设方案可能更加侧重其建设的目标与内容。比如,天津市从办学的整体性出发规划特色高中的建设,将“鲜明的办学思想、浓厚的学校文化、完善的制度建设、独特的课程设置、系统的培养方式”作为特色高中建设的指标。另一类则重视特色高中建设的阶段性特征,侧重建设的过程控制。比如,上海市就通过引导学校自主规划,滚动推进特色高中的建设。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會印发《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将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特色项目阶段:学校有1个及以上适应学生需要的富有特色的课程或项目;第二阶段为学校特色阶段:学校围绕特色领域,形成相应的特色课程群,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层次递进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第三阶段则是特色学校阶段:学校以特色领域为主线,制定发展规划,形成系统引领和支撑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发展目标、课程体系、教师架构、管理制度、资源体系和辐射机制。
许多地方出台了明确的特色高中建设标准。比如,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浙江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就从“办学指导思想、发展规划、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质量保障、选课体系、教学改革、教师和家长评价、规范办学、师资建设、条件保障、学生成长、辐射引领、学校发展等”方面制定特色高中建设的指标,并且对等级进行打分评估,以此作为评选的标准。同时,也有许多地方发挥教育督导的制度优势,以督促建。比如,北京市成立了特色高中建设的督导观测机制,提出为助力高中多样化发展,观测主要着重要素和要点两个方面。所谓要素,就是学校在多样化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突出发展点,也就是体现本校特色发展的核心理念;要点是要素的表现方式和实现程度的具体化,主要从目标、课程、教师、学生、文化五个观测角度出发。有建设、有评选、有标准、有评测,从讲求系统构建的政策环境来讲,似乎特色高中建设已经蓝图在望。
特色化组织要件的替代模型
从推动特色高中建设的政策工具来讲,各地实践有一定差异,其实施主体也有所不同,既有引导性、激励性的工具,也有规范性、监督性的工具,在实现资源配置的倾斜以达到外部发力的功能上也有所不同。但如果从特色高中建设的政策内容来看,它们基本相似,都有一个共同的预设,即将特色高中学校看成是一个由若干部门或要件构成的社会组织,只要把这些部门或要件的特色化一一达成,那么这个社会组织就可以做到特色化。如同一个拼叠式建筑游戏,只要把各个部件一一安装到位,一所特色高中则就此打造成功。
正是因为注意到不同的组织结构要素在特色高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一样,特色理念、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等要素就被拣选出来,被认为是高中特色化的最重要或最关键的要素指标。目前许多地方关于特色高中的建设框架多是建立在这一学校组织结构系统视角之下。各地对特色高中建设多强调以创新特色课程为主,而许多学校又将特色课程开发的任务交由一位或几位教师来自主完成。在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和机制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许多所谓的特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并不鲜明,这也反过来影响教师们在开发和实施这类课程时的精力和情感投入,从而进一步影响它们的质量。同样,高中学校内部实施的一些特色活动项目,虽然着实具有一些吸引力,也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往往由于缺乏全局性意义而降低了其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一些学校的特色理念非常先进,反映出办学者独到的教育慧眼和深远思考,但如何真正将这些教育哲学的思索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则又涉及全校师生主体的思想与行为习惯等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
因此,学校组织结构系统的视角确实可以构建起一个逻辑自洽的建设框架,形成一套可评、可测、可操作的行动指标,但它们终究无法替代特色高中建设的真实情境以及学校组织内外部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行动计划,似乎一批又一批的特色高中、示范性特色高中正在建成,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示范性特色高中实际上还是原来的重点高中、示范高中,一些特色高中也只是多办了一些音体美等特定课程,它们都不一定能称得上特色课程。特色高中建设的初衷是希望消除高中教育“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加快学校建设多样化,但目前的特色学校建设框架,似乎只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填补或替换的另一模型。
源于高中教育的主体特质
自下而上的特色高中建设明显不同于在这种外部政策引导、激励、监督、规范等力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构模型,更不是通过与一些文化公司合作、使用各种技术条件制造一些特色要素来自我催熟,而是各高中学校为履行自己的独特使命,尊重高中学生成人成才特定需求而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顶格,既是普通教育在义务教育基础之上的延续,也是为学生走向大学、走进社会做好准备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来讲,高中阶段正好处于他们由未成年人跨进成年人的过渡环节,是他们逐步离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走向更加专业化、专门化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过渡环节,也是他们由受学校、家庭保护的状态逐步走进社会、获得更大自主机会的过渡时期。在这一关键的过渡时期,即将到来的成人社会的复杂性、專业学习的复杂性、个人成长的复杂性既给高中教育带来丰富的挑战,也为高中学校提供了特色发展的自然契机。
从学生的个性追求与生涯规划角度讲,不同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偏好,随着成人期的来临,他们开始对高中课程、社会交往产生一些个性化需求。这些个性化需求正是促进高中学校走向多样化的最本质力量。特色高中建设只有深刻理解并展现出高中教育的独特品质,才能够满足学生在成人、成才过程中诸多方面的需求,也正是在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高中教育才能真正呈现出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样态。而从面向大学升学的角度讲,一方面,当今的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层级繁杂、学科专业分工细密,如果高中教育依然还停留于既有的单一水平,就无法帮助自己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大学学习;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指出:“高中教育的模式、教学质量与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发展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与大学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模式的前提,甚至成为了高等教育和大学改革与发展不能不尊重的依据。”因此,包括特色高中建设在内的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已经不是外部政策压力驱动的一次改革举措,而是涉及所有高中学生发展需求、影响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时代课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中教育已经不属于具有强规范性、统一性的义务教育。由于义务阶段的教育要求已经充分体现了国民基本素养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国家意志,到了高中阶段之后,国民教育体系在此时将赋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个人发展权与选择权。高中教育的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正是对受教育者个人发展权与选择权的应有尊重与积极回应。然而,一方面是出于强大的追求整齐划一的惯性,另一方面是高中学校的教育自觉不足,这种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却始终未能呈现。这就反过来迫使教育行政部门只能采取一些外部引导或督促的手段来予以干预,但收效甚微。
学校治理结构的特色化
由上文可知,特色高中建设的理想路径是高中学校确立起一种适应高中教育特质、满足高中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自觉,在回应高中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或有意识地着力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特色。外部的政策环境是促进特色高中建设的重要条件,推进高中学校管、办、评分离,进一步释放高中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高中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选择方向。适宜的引导性、激励性、督导性政策工具依然有其使用的效能,但一定要分清激发内在自觉与使用外部力量、从学生需求出发与从学校经营出发这两条路径的巨大差异。
因此,特色高中的建设工作实际上正是走向高中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与抓手。一方面,它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改变既有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思维,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理念,切实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它也要求所有高中学校强化立德树人与创新发展理念,自觉从高中教育的特质出发,研究高中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学校组织的优化与变革,共同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教育的特质同样也会对高中学校的管理方法、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尊重高中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与发展需要,同样会成为影响高中学校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讲,它也是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尤其是高中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建设和治理结构特色化、多样化的一股强劲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