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2020-09-14朱益明
朱益明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同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2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并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作出具体部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普通高中如何结合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切实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是当下普通高中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可从三方面进行思考。
把握育人方式改革的本质要求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思想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具体体现。
育人方式改革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中,首先要正确树立普通高中办学目标,真正践行“更加注重以德为先”与“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化理念,纠正“唯分数”与“唯升学”的“教书”与“应试”的错误倾向,不断创新“怎样培养人”的中国实践。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普通高中的育人方法、育人路径和育人模式。
育人方式改革是我国教育普及化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指出,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90%。不仅如此,预计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这意味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任务完成,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普及化要求普通高中改变传统精英式与选拔式教育模式,要以“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和“更加注重终身学习”的思想,服务与满足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而不再是“千人一面”。普通高中学校需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育人方式改革就是要求普通高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支持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育人方式改革是新时代人才成长规律的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儿童青少年拥有更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社会不断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对国家、社会及个人都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普通高中需要为学生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做好准备,要培养每个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品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自主独立与合作工作的能力、创新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等。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正是按照“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制订。把握时代发展、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是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
关注育人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
普通高中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全面而系统地部署和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各项内容,使育人方式改革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行动。
推进以德育为首的“五育融合”。毫无疑问,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任务。普通高中在育人方式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德育工作,系统地规划和实施以德育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各项内容,不忘“育人育心”的教育初心。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首先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始终围绕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的目标开展工作,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开展学术教育是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之一,但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任务,要更加注重德育引领下的学术教育。为此,加强普通高中德育工作,不断增加德育的时代性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应是育人方式改革的第一任务。在德育产生效果的同时,使提高智育水平、增强体育、注重美育和加强劳动教育全面实现,令“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非常清楚地写明,“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充分显示,课程是实施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载体。按照要求,2022年前我国普通高中将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0年9月开始应用部分新教材。每个普通高中必须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作为学校树立新育人观和创新育人实践的契机,以把新课程新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传递给每个学生为抓手,努力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真正实现育人方式改革。
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育人方式改革要求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训练式、灌输式与死记硬背式的教学,必须改变封闭、控制、长时间和负担过重的学校形态;要将学生为本、学生参与和学生中心的思想融入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实践。普通高中学校必须积极探索并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参与度,促进师生对话,实现因材施教。普通高中要以教学方式变革和创新,参与国家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现教、考、招之间的积极互动和生成,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或者应对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新课程,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选课,创造适合选课的新教学方式和班级组织形式。要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此外,还必须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运用,使新技术服务于育人的需要,成为育人新方式的关键要素。
大力改革普通高中学生管理。普通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和教师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学生作为青年特点与期望,要注重培养高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作用,建立学生参与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机制和体系,使学生本身成为育人的资源与力量之一。改革学生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规划制定、制定體现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规章制度、吸收学生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工作等等。学校与教师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倾听学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成为学校发展的合作者和建设者,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完善和提升高中学生管理的一个方面,也是育人方式改革的任务之一。实施学生发展指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和理解未来,有助于他们正确地树立生涯发展目标和积极地投入高中学习生活之中,这就是育人的表现。
抓住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要素
普通高中在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育人的关键环节,由此带动整个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有效实施。
育人本位的学校改革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有些地方打造特色学校,展现了普通高中改革与发展的新面貌,但是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求对照,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学生及其发展重视不够,在促进“育人”上下功夫不够。在现代学校制度下,普通高中学校在育人方式的改革上承担更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必须真正将育人导向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第一原则。学校在办学目标定位、课程与教学、管理与服务、校园建筑与文化等各方面,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致力于鼓励和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走出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教学格局,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与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和愉悦校园。
教师的育人责任与教育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力量。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提升教师参与度和教师教学能力。每个高中教师都必须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更好地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和传播真理的结合,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伟大工作。加强高中教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师德师风与教育教学能力,让教师成为高中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成为“四有”好教师,是普通高中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实施新课程和运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贯彻和践行“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现代化理念,更加尊重每个学生,不断增强有效教学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的良好教育、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求的教育。普通高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教育教学胜任力,是影响育人方式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
普通高中改革发展的社会生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并非只是高中学校或者教育内部的事情,它涉及教育内外的方方面面,对此必须形成高度共识。例如,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打破“唯升学”导向与改变“唯分数”高校招生方式,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真正实现“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改革理念,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和作用,这就需要廣大高等学校的认同、参与和支持,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指导和干预。又如,需要社会各方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支持普通高中学校整体改革,包括重塑办学定位、课程教学改革、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当前,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即将实施,需要有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开展跨学科教学及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再如,评价普通高中学校发展时,首先需要政府改变不合理的政绩观,不宜再沿袭传统的排队、排名与分等的管理思路与方法,而是要关注学校发展的结果、过程、绩效等各个方面,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客观全面而科学地评价和判断学校办学质量。为此,要在全社会弱化普通高中教育的功利性,减少社会中的教育焦虑,为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