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教师成为孩子们的诗和远方
2020-09-14徐志清
徐志清
易县狼牙山中心小学许银刚校长,投身乡村教育26年,满怀忠诚与热爱,以“办山区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把狼牙山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为乡村孩子的未来发展铸魂、奠基。
曲阳县下河乡下河中学黄会敏老师,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27年来,她坚守乡村教育一线,用点点滴滴的师者仁心,演绎着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阜平县大台中学卢金花老师,淡泊名利,清贫自守,在偏僻闭塞的太行山深处一干就是23年,从青春年华一直走到不惑之年,为一代代山村少年点亮了心灯。
涞水县永阳学校周凤丽老师,默默守护乡村教育这片热土22个春秋,为了让离家远的孩子按时上学,她毅然把孩子接到自己家吃住,展示了感人肺腑的师者情怀。
这些优秀的乡村教师,他们脚踩泥土、心中有光,有知识、有情怀,更重要的是他们以自己的初心和坚守,带领乡村孩子仰望辽远璀璨的星空,用一颗赤诚的心启蒙了一座乡村、一个地方,展示了乡村教育无限的可能性,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乡村大先生”!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这些乡村孩子将来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青少年时代的老师都将是他们心中牵挂的乡愁!
这些优秀的乡村教师是保定市千千万万名乡村教师的代表。保定目前有3338所乡村学校,有52408名乡村教师坚守在乡村学校。他们常年生活在乡村,工作在乡村,几本教材、一间斗室、三尺讲台可能就是他们的全部。激励他们坚持下来的,是对乡村教育矢志不渝的热爱。
保定市现有常住人口1034.9万,其中552.1万生活在农村,通过教育让孩子走出农村走出大山過上更好的生活是当地乡亲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最直接的途径。教育始终是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关系着保定乡村的未来。但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成为劳动力被抽空的地方,“青壮打工去,耕地童与姑”,经济发展滞后,与城市差距日益加大。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基点,是城镇化的动力源。乡村发展的滞后不仅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还令传统文化的后继乏力甚至传承断档。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基础教育,而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乡村教师的身上肩负着更为重大的现实和历史使命,他们“学为人师”,是当地最有文化的人,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开阔乡村视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大责任;他们“行为世范”,往往能够以师者的言教和文化人的身教,塑造着一个地方的乡风文明、公序良俗,为当地提供精神滋养和文明示范。
为了建设一支扎根乡村、德业双优、默默耕耘的乡村教师队伍,我们把提高农村教师能力水平、落实农村教师待遇保障作为抓手,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几年来,我们为乡村学校补充教师万人以上,选派1333名教师到9个贫困县进行帮扶;成立了3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赴贫困县开展送教活动210余人次;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名师送教下乡培训授课5.5万余人次;市政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长期扎根农村、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乡村教师进行奖励,共奖励市级优秀乡村教师300名、发放奖励资金150万元;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为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增加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比例和数量……相信这些举措将为乡村教师提供有力的帮助,让他们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一位优秀的乡村教师,将为一座座农家小院带来希望,为一个个乡村孩子确立“诗和远方”;一所好的乡村学校,能激活、感召一座乡村、一个地方,从根本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不竭的力量。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我们将继续努力,让保定广袤的乡村山区涌现出更多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