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创新
2020-09-14邹雨洳
摘 要: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急剧变化着的时代,古板遵守传统习俗显然不太可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大众需要和个性要求难以协调,代际之间存在不同偏好,这些都是存在于继承和创新春节期间传统文化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苏南地区的经验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借鉴意义,打造专属于春节的“亮点”和发挥中华文化包容性,对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春节;文化活动;苏南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彰显着它的独特魅力。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一岁之首,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历法,天干地支历法的形成是春节形成的前提。在原始社会中,祭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完成一整年的农事活动和准备开始新一轮的农事活动的交界之际,举行祭祀活动,感谢去岁上天的馈赠、向祖先祷告、祈求下一年的风调雨顺,历经岁月的磨砺后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春节习俗。春已到,万物复苏,新的轮回业已开始,在一年又一年的轮回中,中国人逐渐改变着春节的节俗,春节也逐渐改变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熔铸于中国人的骨血。
近些年,国内对于春节的关注从未减少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不断强大,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纯粹传统的春节庆祝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今年新冠病毒的爆发更给春节传统节俗的继承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城市化率更高的苏南地区是这些矛盾冲突发生的典型地区,也更具有研究意义。
一、继承与创新春节传统节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一直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自汉代起政府就有专门管理节日的官员,但政府的管理是宏观的,在确定的大方向下,细枝末节的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流动范围也日益变大,中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各地之间春节习俗不同,本地人口的过节方式难免与外来人口的过节方式产生冲突。仅就“过小年”而言,其具体日期就不尽相同,北方地区大多是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则是在腊月二十四,而苏南地区则在腊月二十九。在同一片土地上,如何将如此多变的节日庆祝传统协调一致,让人们大体上接受彼此的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说西方人讲究的是个体的自由,那么傳统的中国人则更偏向于集体的力量,从一个个体开始,用亲情、友情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编织成一张大网,相互交错,最终成为一体。然而现代都市的生活则相对简单,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等原因,年轻人的亲戚相对更少也更加疏远。弄堂文化的逝去也使得邻里间更加陌生,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朋友间不必见面也能交流感情,登门拜访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累赘。近年来,许多城市又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一方面来说,这使得城市更加文明、更加安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这是很多人对春节最具体的印象,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使得春节期间的年味更加淡薄,缺少了绕耳的爆竹声或许使我们在夜晚更易安眠,却也使得人们多了一层迷茫,什么才是春节?因此,如何协调传统习俗与现代都市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选择如何度过春节这个假期的问题上,老年人更乐于遵从传统习俗,借以怀念过去;中年人则更侧重于完成任务,按部就班度过春节;年轻人则更喜欢将其归为一个来之不易的长假,倾向于自我的放松。三个年龄段的人群对于春节有着不一样的设想,这已足以使一个家庭碰撞出火花,更何况整个社会。因此,如何协调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庆祝春节的需求亟待解决。
传统春节习俗中,办年货、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从腊月一直闹哄哄忙到正月十五,这其中,忙的是日子、是红火、是喜悦,准备良久,吃上一顿年夜饭,秋收攒着的钱也能拿一点出来买点想要的,年猪肥了,也能沾沾荤腥,孩子也能拿着压岁钱去买爆竹玩,一个年就这么热热闹闹、风风火火地过了。与传统的春节相比较,现代人就幸福多了,物质资源更为丰富,不必节衣缩食。可是,丰盛的后果是平淡,没有等待,没有期待,不会珍惜。过年,也就仿佛只是一个有着七天的假期而已,无甚特色。
二、继承和创新春节期间传统文化活动的方法
春节在这个急剧变化的年代中,仿佛有点适应不良,那么,我们该如何给这一传统节日“开出良方”,让它继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闪亮标志,从众多日子中凸显出来,绽放于我们的生活中呢?
一方面,我们要打造专属于春节的“亮点”。春节的亮点就是“春晚”,只有大年三十晚上,在荧幕面前,全家齐聚,等着八点钟开播,直到结尾那一曲《难忘今宵》。何况春节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春节也有很多专属于它的故事,有的脍炙人口,有的罕有人闻,广泛一点的,有年兽的故事,少见一点的,有门神的故事。现在,这些故事还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它们的魅力。可是,传说的数目是有限的,我们要做的正是打破其数量的局限,用传说讲好今天的故事,使其与现代智慧生活充分融合。一个故事之所以成为故事,一定有它特有的时间、地点、人物,用传统的形象结合现代的审美将其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用现代的语言织造新的故事,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激发人们的兴趣,引起人们的共鸣,引得人们进一步探究,就如同网易制作的游戏《阴阳师》,它将手机游戏同日本民间传说中的妖魔鬼怪相结合,既吸引了年轻人的兴趣,又达到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又如动画片《阎王不高兴》,摒弃传统的以人的角度讲故事的方法,另辟蹊径从阎王的角度看人间、讲故事,并将传统地狱的形象融入到作品中去,制作出了一部优秀的动漫。受此启发,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制作一些基于传统春节文化又将其置于现代语境中的作品来,以春节为固定的时间节点,像春节档一样,限时放送,创造出一个专门为春节而打造的平台。
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包容性的一面。包容不是忍让、不是退让,包容是理解、是融合,社会时代在不停地变化,过年传统也不能一成不变,小年夜早过晚过都是对春节的敬重,过节方式的不同也是为了过好自己的每一个春节,尊重对方的习惯,若有空,搭把手,邻里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和谐。老年人回忆着他们逝去的青春,将过去讲给年轻人听;中年人出门拜年,见见平时的老友;年轻人分享他们在春节期间的乐事,疏解平时的劳累,这样一家人也就其乐融融了。我不想改变我的方式,我也不强求你附和我的方式,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如果可以,那就去了解对方,你会听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在设计新的过节方式时,我们也可以将受众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榫卯一样紧密结合,力求达到最新和谐。中国人永远是一个集体,集体化的过节方式也更能凸显出其中关于“人”的因素,慰藉人们因為忙于奔波而日渐贫瘠的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
三、继承和创新春节期间传统文化的启发
不可忽视的是,春节的习俗可以顺时而变,但春节的核心不能丢。度过春节的方式可以娱乐化,但春节本身不能娱乐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开发与利用,对于这些沉重的历史内涵,我们应当持有敬畏之心,我们可以将春节的故事具体化为动漫、游戏,其途径可以是娱乐的,但也应该保持其原有的教化意义,保持住原故事中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乐观精神,着重体现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春节习俗的改变应当是一场古人与今人的碰撞,创新春节习俗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古人与今人对话的过程,而不是打着春节的名号,挂羊头卖狗肉。
当今这个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日益多元,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机遇,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在如何过春节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要让其普遍为群众所接受,阳春白雪固然可贵,但若是无人欣赏,怕也只能束之高阁。所以,我们既要彰显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倾听群众的声音,春节故事品类繁多、春节习俗多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难免裹挟着一些糟粕,存在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但其中蕴含着的坚强团结、公平正义等内容也与我们的时代需要相吻合,是现代社会提倡的正能量、主旋律。将传统的美与现代的美相交织,美美与共,显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春节这一节日,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慢慢从一个节点,转化为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擦不掉也抹不去的符号。即使历经时间的消磨,即便我们远渡重洋,只要还留下一点点印记,那么它就必将绽放出光芒,告诉世界,我过中国节,我是中国人。
总之,现代人过春节,不可能囿于传统,传统与现代交织,理想与现实交融,依托本身的文化内涵,传承创新,将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过好中国节。
参考文献:
[1]陈世华,孙仪静.传统文化创新:日本神话文化产品的表征与传播[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41-50.
[2]李国江.当下语境中政府对春节传承的积极干预——以国家与民俗关系为视角[J].长安学术,2018(1):130-134.
[3]万建中.都市春节的重构与理想主义学术情结[J].文化遗产,2018(1):21-26.
[4]袁丽媛,王灿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网络传播创新[J].青年记者,2019(24):44-45.
作者简介:邹雨洳,江苏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