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都县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9-14莫志勋

美与时代·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旅游

摘  要:三都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该地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深厚,充满了神秘、浓郁的水族文化特点,是民族文化旅游胜地之一。分析三都旅游发展的特点、现状,可以为三都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三都显;旅游;发展定位

一、三都县旅游资源分布概况

三都縣位于贵州省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东邻榕江县、雷山县,南接荔波县,西面和独山县毗邻,西北面与都匀市邻接,东北面与丹寨县毗连。三都县是“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山地地形。三都县国土面积跨度大,地理地貌变化多样,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间,集山地、丘陵、平坝、喀斯特地貌为一身。三都县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温暖湿润。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三都县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三都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主要有柳江河流域、尧人山自然保护区、布仰摩崖石刻、清军万人坟、姑鲁产蛋崖、都江古城遗址、水族民族村寨、塘州仙人桥、中和镇务朝瀑布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水族端节、卯节、马尾绣刺绣,苗族的苗年、吃新节、芦笙节、四月八、赶秋节等。

二、三都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都交通便利,有“贵广高铁”穿境而过,“夏蓉高速”“兰海高速”冠通三都,而“三荔高速”“三独高速”于2019年先后建成通车。

三都目前开发的景点有尧人山景点、姑鲁产蛋崖景区、都江古城等。从当前的旅游开发规模来看,这些还不到全县旅游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少、接待能力和收益方面也都十分有限。2017年三都的旅游从业人员、文化传承人等相关培训共计2932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73.3亿元[1];而周边的荔波县,当年的宾馆酒店数量达210家,乡村民宿133家、客栈106家,总床位数达2.3万个,乡村旅游带动就业2.5万人,全年共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8亿元[2]。2018年三都的旅游发展基本是停滞的[3]。而2018年荔波的旅游发展全年就接待游客16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2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34%[4]。

三都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但旅游发展滞后,造成这样的差距,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开发“模式”单一

所谓旅游发展“模式”,一般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包括旅游产业的发育和演进两层内容。旅游产业的发育是指旅游产业的形成方式,也就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是以何种方式形成和发展;旅游产业的演进是指在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时,以什么样的方式促进旅游产业向高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5]。

在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旅游发展大多都是以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种模式并存。但在我国的大部分景区开发中,尤其像三都落后的地区都是由政府主导模式进行的,这也是由我国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有利有弊。优点是: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开发用地和道路设施的建设;能集中地方财力办大事。缺点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认知,出现不切实际,盲目开发现象;缺乏创新性;缺少经营管理经验;发展后续服务不足。

(二)旅游开发“定位”不准确

所谓旅游开发“定位”(Positioning),“就是识别和确定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品质,以便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现其有别于竞争产品或服务的特色”[6]。旅游品牌形象则是某一区域内,公众对旅游目的地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它是旅游地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形象展现[7]。树立旅游品牌是非常必要的。

三都作为贵州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品牌定位这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以至于在这么多年的旅游发展中,三都旅游业的知名度很低,这也是三都旅游业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荔波县在旅游开发中把自己定位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地球绿宝石”,而贵阳市的定位则是“中国避暑之都,温泉之城”,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向世人传递出了他们各自的特点。消费者对出游目的地进行比较和选择所使用的标准无疑与这些目的地的定位有关。

三都县则以“远古水族,灵秀三都”作为本县的旅游发展定位,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但三都县长期的封闭落后造成了外界对它知之甚少。如果没有亲自到此地生活体验的话,估计很少有人能理解它真正的内涵。笔者认为这个定位有它一定的区域局限性。不管是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企业,如果忽视对定位战略的选择,则无法应对诸多强大品牌的竞争,因为定位不当将难以引发需求,定位模糊将会使其特色不明,而缺乏定位则会使自己难以被市场所认可。

旅游开发必须认清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因素及外部条件所能带来的影响。因为,旅游品牌“定位”本身就是对内外部环境的研究和对自身优劣势的认识,以便确定发展方向和工作方法,这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尤其在前期投资巨大的旅游开发中,准确定位事关成败,是决策者面临的关键问题[8]。

(三)三都旅游开发缺乏系统性

孙文昌说:“旅游开发就是对资源、产品、设施、市场、环境等的策划和建设的过程,以达到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目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旅游开发就是通过对资源、产品、市场等进行研究,来确定发展方向,搞好设施配套,创造效益。”

旅游目的地首先要满足玩、吃、住、行、乐这些基本需求。目前,三都县旅游满足接待游客标准的景点仅有尧人山森林公园、姑鲁产蛋岩景区和都江古城,且配套设施远远跟不上旅行者的要求,比如停车位的设置、交通体系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备、娱乐消费场所的建设、服务保障体系等都跟不上。

近年来,三都县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但是资金、技术的“双缺”状态,使得三都旅游资源长期闲置浪费或低水平开发。三都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且深度开发、高端策划缺乏,特别是高品质、有创意、吸引力强、附加值高的产品短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这主要是开发初期的轻定位重资源、轻形象重景观、轻服务重景点等错误认知导致的。这也必然导致旅游开发的供给层次较低,有效供给不足,以及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等供给问题,不仅使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及综合效益释放受到制约,还会带来建设性的破坏。

(四)三都旅游项目开发缺乏有效的可行性研究

所谓“可行性研究”,就是在旅游项目开发投资决策之前,对该项目的资源、环境、交通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论证,以期达到最佳的经济效果;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等特点。它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从三都以前的旅游项目开发情况来看,我们撇开政治层面不谈,单从这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来说,就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从“中和瀑布”开发的实例分析:“中和瀑布”旅游资源在哪里?可开发的自然景观有哪些?人文景点有多少?基础设施如何?投资建设以后的创收点在哪里?这些问题,决策者还没有深入剖析,就盲目投资建设,注定了这个项目是不会成功的。

(五)区域特色挖掘不到位

现今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同质化非常严重。当几个品牌在同一区域内同时出现时,没有特色的品牌就会处在弱势地位甚至被淘汰。三都旅游开发的时间也不短了,但一直没有得到突破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就是地方特色挖掘不到位。如东面的凯里地区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进行旅游开发;南面的荔波县则以自然山水为主基调,“红色”文化为点睛之笔;西北面的都匀市则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为主脉络;西面的独山县也在积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以“影山文化”为主线,先后建成“净心谷、天洞、深河桥、大河口、古国毋敛”等几个重点景区。

三都的旅游资源很多,基础设施也不差。三都必须认真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因地制宜,立足于水族民族文化优势,把“水族”这个文章做好,兼顾发展观光旅游才能更好地把三都旅游做强。

三、三都旅游发展举措分析

根据三都县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解决目前三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整合社会资源,携手共同发展三都旅游事业

旅游开发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三都又是一个经济极度落后的地区,仅靠国家财政拨款来搞发展,显得有点捉襟见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共同开发。

首先,景区的水、电、路、讯、厕所等基础设施由政府先期投资建设,使景点具有一个雏形。接着,通过市场化、标准化的方式对景点的餐饮项目经营点建设、景区运力建设、娱乐场所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以股份合作或租赁的方式转让由社会投资者参与进来。例如:景区内所有的零食摊点设施建设由A公司自助投资,自主运营;B公司则负责投资做景点内的娱乐场所建设,如过山车项目、水上划船项目、自行车出租、露营休闲区项目等;C公司则专门从事景区内的摆渡车运力建设、管理及调度、停车场地建设等。待建成投入运营后,在约定的年限内,政府对投资建设的公司免收租金以便它们能回收成本,等投资成本回收后,根据旅客数量和收益情况再议合作分红或续租事项。这样不仅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且能更好地发挥了市场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也解决了经营管理上经验欠缺的短板。

(二)找准三都旅游定位,重塑三都旅游形象

目前,三都的旅游定位是“远古水族,灵秀三都”。经查阅及走访调查,“远古水族,灵秀三都”意在说明自己就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这里自然景色优美秀丽。中国是一個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三都的定位认为自己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妥,但在词语表达上缺乏吸引力,对于没有来过三都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其中的真正内涵。从广告学的角度来说,广告词是广告的精髓部分,语言要精辟,且要朗朗上口、便于识记,目的就是要打动人心。而三都县的这个定位存在一定的区域局限性。

据三都县志记载,唐贞观三年(629)就有应州婆览县和都尚县(今三都县都江镇)建制,后经宋、元、明、清、民国改制三合县和都江县,1941年将三合县和都江县合并为三都县,1957年才建立三都水族自治县。

三都县都江镇(旧县址)作为悠久的历史古城,至今还有很多古城墙、古建筑,历史文化深远厚重,是三都绝好的旅游目的开发地;再结合三都是中国绝无仅有的水族自治县,与其用“远古水族,灵秀三都”,还不如使用“中华水民族,千年都江城”进行宣传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三)认真谋划,精准打造旅游亮点

尽管三都旅游资源丰富,但与周边著名旅游景点相比,却没有太多的突出之处,原因就是缺乏旅游亮点。笔者认为三都应立足于县情,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把具有千年历史的“都江古城”像雷山县的“千户苗寨”一样进行保护,并结合“水族民族文化”“马尾绣工艺”综合开发,三都的旅游发展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坚持走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路线

关于“原生态民族文化”,众说纷纭。李惠芳在《中国民间文学》的著作中把原生态文化定义为“没有经受人类破坏的,不经过人工包装的,来自于民间生活习俗的,带有乡下人行为色彩的,且被民众视为共同意识形态的文化”。祝小萍则从古代巫术行为的出现来解释了原生态文化的形成。她指出,“从古代到今天,能够完全展现出人类行为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方式的就是——巫术,它不以语言形式来体现,而是采用通感视觉符号和声音听觉等有象征性的艺术语言来呈现”。笔者结合先前学者的研究及看法,并从“思维方式”这一方面来归纳总结出“原生态文化的最初起源,其实跟人类早期活动有很大关联的。它是人类活动早期为了记录某事或纪念某物,而在某一族群或某一区域内自发形成的一种共识或共同的价值取向的符号形式。这种符号形式通过后人的继承与发展演变,成了今天所谓的原生态文化”[9]。

三都水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至今还保持着最为原始的民族文化及生活习性,要充分挖掘它浓郁的民族文化为旅游发展增添动力。

四、结语

三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浓郁,具有众多的民族传统建筑、独特的民族文化节日和民族习俗。常言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三都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加以保护开发,使之得到保护的同时充分发挥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参考文献:

[1]知县网.2018年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8-07-17].http://www.ahmhxc.com/gongzuobaogao/11186.html.

[2]知县网.2018年荔波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8-03-30].http://www.ahmhxc.com/gongzuobaogao/9730.html

[3]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9年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2-08].http://www.sandu.gov.cn/zwgk/xxgkml/jcxxgk/ghjh/202001/t20200109_42072985.html.

[4]知县网.2019年荔波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6-22].http://www.ahmhxc.com/gongzuobaogao/14996_2.html.

[5]王起敬.旅游产业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3.

[6]帕洛洛.旅游市场营销实论[M].李天元,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92.

[7]高静.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及品牌化:概念辨析与关系模型[J].旅游学刊,2009(2):25-29.

[8]李天元.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旅游科学,2007(4):1-7.

[9]莫志勋.关于原生态乡村景观开发改造的研究——以荔波县水尧大寨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莫志勋,硕士,贵州省三都县中和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小A去旅游
旅游休闲发行名单
旅游
旅游休闲发行名单
旅游小达人
旅游小达人
减法式旅游
旅游趣事(共4则)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