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不合理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的破坏性现状

2020-09-14宫存颖

锦绣·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

摘 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政策通过旅游开发对我国古城镇、村落进行保护与传承,但现阶段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对传统村镇的保护本末倒置,且阻碍了传统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为研究主要对象,分析其旅游开发优势及现阶段开发程度,同时浅析了凤凰古城、千户苗寨的类似问题,从而总结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系统地对传统村落以及古城镇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目的为我国乡村建设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发展。

关键词:旅游开发;传统村落;破坏性现状;合理措施

村落旅游业的开发使不少人趋向于乡村生态旅游,归于自然田园之中。因此许多隐于崇山之中的传统村落被挖掘开发出来,同时通过旅游开发这一发展途径使传统村落为更多人了解,得以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无法保护传统村落,反而加速传统村落风貌异化并逐渐消亡。广西桂林市龙脊镇平安村旅游开发较早,商业意识较强,逐渐造成村寨乱象严重的破坏性现状。针对旅游开发造成的破坏我们要及时分析原因并完善相应措施,才能完成发展传统村落的同时对其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一、平安村开发优势

1.观景优势

由于龙脊气候湿润温和,地势海拔较高,所以高山低谷间的巨大落差使得云雾缭绕山间,急流穿于村田,从而形成了世界一绝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势相对较高,观景视野更好,观景点多,其中“七星伴月”与“九龙五虎”这两大观景点是多数游客和摄影发烧友最热衷的地方,群峰逶迤、梯田纵横,点缀着农人劳作的身影,动静结合,一幅农耕文明画卷在此呈现。2003年,龙脊的平安村成为了龙脊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村寨,从此龙脊声名鹊起,优美的景色与醇厚的民族风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向往圣地。因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奠定了龙脊平安村旅游开发的巨大优势。

2.地域性优势

平安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居住在此的本地村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其中98%为壮族居民,且都为廖姓人家。根据自然环境等特点,平安村村民居住在典型的高脚干栏建筑中,并且村寨中至今保留着多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屋,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本地人的生活起居与传统风貌的穿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干栏文化。壮族的衣饰几乎全靠自己种棉纺织,植物染色手工缝制,风格简朴典雅。五色丝线刺绣、民族纹样、传统图腾全在村民的日常服饰中体现出来,配以当地手工打造的银质耳坠、镯环,浓厚的民族特色彰显的淋漓尽致。这种少数民族聚落原始、朴素而浓烈的民族风情和特色鲜明的建筑,自然营造出一处悠然自得的桃源仙境,成为了旅游开发不可多得的资源。

二、旅游开发对村落造成的破坏性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都围绕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新路子,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旅游饭”,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然而,一味地追求商业开发带来的经济上的效益往往会成为异化乃至抹杀传统村寨的一把长剑。随着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都为了满足商业旅游的发展而进行了一定的转变,村寨的真实性和整体性正在逐渐退化,古老村寨的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正逐渐消失。这种情况在旅游开发村寨中屡见不鲜,闻名世界的传统古村寨也难以幸免过度开发带来的各方面破坏。

1.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有“山水城、人文风”浑然一体美誉的凤凰古城,原生态资源是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沱江清澈的江水、依江而建的吊脚楼是这座古城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火热,大量游客涌入古城,沱江两岸开始兴起了各样的餐馆、客栈以及酒吧,这些营业场所直接将污水排入河中,有的直接在岸边杀鸡杀鱼;而来来往往的游客产生的食物垃圾、日用品垃圾、包装袋等被随意丢弃,有些则随风卷入沱江。这些都在快速改变着凤凰古镇的整体生态环境,给沱江的原生态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同样,龙脊镇平安村开放后游客大量增多,当地为了游客住宿有更好的观景优势便围绕景区建楼、肆意开垦,对山体进行破坏,湿地情况逐渐变差,造成水土流失;村民为了旅游开发带来的效益随意建造高楼,以接纳更多游客住宿赚取费用,然而不合理的建筑体量要通过更深的地基来承载整栋高层,破坏了基地自我恢复能力,使平安村的整体自然生态遭到破坏。

2.建造模式混乱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千户苗寨景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呈现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为了满足大量的旅游人群,缺乏专业指导的开发商对原有的物质空间进行扩建,改变传统村寨的形态特点。比如千户苗寨高达20米的汉化寨门与身后大片苗寨无法相融;古寨边的水田改成了平整的停车场,破坏了古寨整体风貌;村内的寨道原是以天然石板和鹅卵石铺筑而成,现在却改铺成水泥宽道,使得千户苗寨的整体风貌和西江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氛围逐渐混乱。

对于凤凰古城开发旅游产业之初,政府对古城缺乏整体和长期建设开发规划,导致一些特色民居、古遗迹等在旅游发展中被破坏。田兴恕故居已成为餐馆,为了使商业利益更大化,故居的另外房屋被改为商铺门面,严重影响了故居以及凤凰古城的整体风貌;水泥房、大平顶的新式建筑穿插在传统民居之间,与当地傳统木构建筑对比强烈、极不协调。

龙脊镇平安村同样因为过度开发造成了村寨建造模式混乱、处理不好“新”“旧”关系的破坏性现状。当地村民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接纳更多的游客,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新建高达四五层的“方盒子”建筑,甚至有的建筑达到七层之高,严重不符合传统民族村落的建筑比例。新建造的楼房为了省时省工舍弃原始木材、放弃当地传统干栏营造技艺,全部使用混凝土、泥砖等现代建材打造毫无民族特色的简易楼房,致使整个平安村寨房屋高低不齐、新旧不一,混凝土“方盒子”建筑使平安村地域性特色遭到损害,传统风貌被严重破坏。

3.过度商业化

传统民族工艺是向游客更好地传达其民族特色,深入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随着旅游业发展,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大量机械生产的刺绣工艺正在逐渐蔓延。机械生产只能满足工艺品的数量需求,但失去了工艺品自身的意义,景区内琳琅满目的机械制造工艺品削弱了传统手工艺的比重,不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为了满足游客需求,民族村寨的服饰、歌舞、节日庆典等文化符号被重新整合。而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取而代之的是各个村寨逐渐增加的现代娱乐活动场所。西江千户苗寨现已有近50家KTV、酒吧、烧烤等娱乐活动场所;原本宁静平和的凤凰古城也已商铺林立,到处都是颜色各异的闪亮灯牌、招揽顾客的扩音喇叭与烘托氛围的外放潮流歌曲,与古城的宁静背道而驰。过度商业化的开发对古村落浓厚的民族文化造成强烈冲击,破坏传统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使全国不同地域的古村落因急功近利造成的村寨异化现象趋于相同模式,这与最初开发传统村寨对其保护与传承的目的相反。

三、合理开发措施

1.以當地居民需求为主适当开发

古村落不同于其他的历史文化遗产,人与聚落的组合模式注定是活态的、发展的文化遗产。因此保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首先要以本土居民为核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平安村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以牺牲村落整体生活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现代生活便利为代价,首先要保证满足原有居民的现代生活需要,进而改造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将村民看做传统村落文化组成的一部分,消除与社会距离感,使得聚落及传统民族文化有机更新并可持续发展下去。

2.保留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为基础

对于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和传承保护,首先强调的是以保护性为原则。传统民族文化具有极强的脆弱性和不可重塑性,所以当地政府与开发商、村民之间要坚持旅游开发适度原则,以保留传统村寨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为基础,保证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对具有历史感的传统建筑尽可能地保护其真实性,积极维护整修。除传统建筑外,村寨中如溪流、田地、古树、风雨桥等构成村寨整体风貌的元素同样需要被保护留存下来,从而保持传统村寨的完整性。

在现代材料和新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新旧结合是不可避免的,新旧的合理应用能够使传统建筑更为牢固、居住功能更加完善,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但要以保留外观一致性为原则。另一方面,平安村内的民居改建与扩建应严格按照规划控制要求,建筑层高不得超过3—4层,对传统村寨的保护和利用一切应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四、总结

过度旅游开发给传统村寨带来的破坏是不可逆的,通过长久以来旅游开发火热的龙脊镇平安村、西江千户苗寨、凤凰古城等破坏性问题分析来看,现阶段的旅游开发还存在着许多低层次方面的不合理。针对过度开发造成的破坏性问题,现阶段应及时止损,调整开发模式,始终以保护与传承传统民族村寨为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原则,保护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使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

参考文献

[1]王超.贵州民族地区全民参与型旅游开发路径的研究——基于西江千户苗寨的案例分析[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8(02):134-141.

[2]贺祥,顾永泽,郭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Z2):145-148.

[3]杨洋.基于前、后台理论的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模式探索——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5):82-86.

[4]熊焱.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吉首大学,2012.

[5]姜猛.凤凰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6]郑景文,余建林.桂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以桂林龙胜县平安寨为例[J].规划师,2006(01):33-36.

[7]伍锦昌.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宫存颖(1995-),女,山东济宁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