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雀之羽》艺术幻象理论应用研究

2020-09-14李欣

锦绣·中旬刊 2020年7期

摘 要:朗格美学中的构成部分彼此影响,《情感与形式》一书中的诸多观点表明了情感与艺术符号的联系,其中艺术幻象论所包含的内容是艺术的本质的再解读,从门类的划分及同化原则都提出了新颖的思路与见解。本文试从作品实践入手,由物象到艺术符号的转化过程分析艺术幻象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艺术幻象;艺术符号;朗格美学

一、朗格美学的符号观

她的老师E.卡西尔在《人论》一书的观点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苏珊·朗格的美学观点是对前者观点的继承与延伸。在苏珊·朗格所著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提出了新颖的艺术区分艺术门类方法,不再使用传统的材料为媒介进行区分,朗格美学以基本幻象为分类原则,类型如下:虚幻的空间、虚幻的时间、虚幻的力、虚幻的生活等。通过以上的方法区分艺术的门类及探讨其中的本质。在此基础下,除了艺术门类的基本幻象,一件作品可以同时建构出虚幻的空间和虚幻的时间,例如:梵高的绘画作品《星月夜》(图一),同时出现不止一种艺术门类。在音乐会或者舞蹈表演中,常常虚幻的时间与虚幻的力相伴出现,如何划分这种艺术时,朗格提出了基本幻象及二级幻象,即哪种幻象为主导的基本幻象,何为被同化的二级幻象。朗格美学中的艺术门类的划分及同化机制,从艺术本质探讨了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综上所述,拓展艺术创作的新视角,从实践创作拓展朗格美学的研究,有助于反思并开拓新的思路。

二、朗格美学在设计中的运用

《雀之羽》作品是作者在摸索艺术符号与艺术幻象的关系中的阶段性成果,随着生活的改善,材料随之丰富,技法的推陈出新,肌理的表现探索,理论的增加等等,使装饰的表现更加多元化,创作手法不局限于传统工艺,将作品创作体现当代艺术的尝试。

1.从物象到符号

《雀之羽》(图二)借鉴了孔雀开屏的形态,作品通过对孔雀形象几何化处理,运用点、线、面组合成抽象的图案,相似图形旋转、复制、组合排列交错和谐。弯曲的颈部与笔直的眼状斑纹装饰的雀翎形成对比,画面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的抽象几何图案,表现有节奏感的孔雀开屏形象,呈现出作品的丰富内涵。作品利用材料来凸显画面的层次感,在构图、色彩、肌理等要素相互碰撞中,材料及技法营造富有变化的肌理效果。

孔雀从古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着吉祥的寓意。《雀之羽》是受到幸福生活的感染,一種喜悦的表达,这种喜悦的表达之情胜过千言万语,作品通过手工创作,对孔雀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考,实现功能性和设计的统一。

2.从符号到幻象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孔雀相关的题材,对孔雀的外貌,习性,姿态都有描述。孔雀拥有美丽动人的形象,舞蹈家醉心于孔雀形象的“三道弯”,文人墨客描绘着南飞的孔雀,画家沉醉于开屏的华美艳丽的表现。孔雀的现实物象在视觉上的感受,与艺术作品中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重新提取内容并将孔雀的情感符号呈现出来。符号学下的孔雀相关的艺术符号,外在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神,具有图腾性质的孔雀形象,运用在各行各业,这种艺术符号是民族文化的缩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过“集体无意识论”,印证了,朗格美学中,情感所展现的是人类的共同情感,而非个人情感,即一种人类审美经验的积累。正式这种普世的情感,观众对一件艺术品的感受犹如感同身受,引起观众所说的共同美感。

3.从物象到幻象

苏珊·朗格所定义的这种特殊的表现性符号,将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苏珊·朗格的理论跨越了“表现论”与“摹仿论”的鸿沟。它的逻辑起点是以语言符号出发,但是这种艺术符号却不同于语言符号,他们的逻辑性与其存在的形式是一致的,但艺术符号着重展现了符号下的情感。艺术符号中的艺术幻象也是由现实的物象(这种物象也可以是情感)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就犹如镜子中的虚像一般,情感是真实存在的并展现出来。孔雀在中国精神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浓厚的精神内涵,以孔雀的色彩,优美脖颈的形态和翎羽等元素符号为原型,结合装饰手法,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来创作这幅作品,形成艺术符号。从物象到艺术幻象,是一个的过程,随着物的形象抽象成符号,它的美学价值迸发出新的活力。

三、结语

众所周知的《猴子捞月》的故事中的一种物理现象,猴子想要打捞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那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装饰艺术作品从创作之初的物象经由抽象思维的意象,凝结成艺术幻象,通过人类的逻辑,由自然之物的表象升华到情感联结的艺术符号。综上所述,孔雀的艺术符号,凝结着中国人共有的情感。正如,苏珊朗格所明确表达的“艺术作品中传达着普世的情感。”一件作品类型由其基本幻象所决定,同化作品中的二级幻象。

参考文献

[1]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朗格(Langer,1986

[2]王妍.从符号与幻象的"变身"[D].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李欣(1989.11—),女,汉族,籍贯: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