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应污名肥胖

2020-09-14杨秉辉

食品与生活 2020年7期
关键词:肥胖者污名肥胖症

杨秉辉

在我国,除了那位“好细腰”的楚王之外,大约历来的审美观是以胖为美的多,至少在民间是如此。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欧风东渐,人们变得以瘦为美,甚至转而追求一些病态的骨感美。医学界发现肥胖竟是如今许多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病的根源,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合称为“代谢综合征”,甚至有人称之为是“死亡四重奏”的第一乐章……

人们对肥胖问题开始重视,开始寻找肥胖产生的原因。有人在生活中观察到肥胖的人大多食欲良好而动作迟缓,于是认为肥胖是“多吃少动” 的结果;有人从营养学入手,精确计算出摄入1 克脂肪能产生多少卡路里的能量、1 克蛋白质能产生多少能量;有人从健身和运动方面进行数据分析,算出步行2 千米要消耗多少能量、打一场篮球消耗多少能量……能量不灭、消耗不完的能量变成了脂肪,多吃少动造就了肥胖,证据确凿。慢慢地在一部分人群中“多吃少动”变成了“好吃懒做”的概念。他们认为肥胖是好吃懒做造成的,认为肥胖者大多意志薄弱,经不起食物的诱惑以致饮食过量;肥胖者大多不思进取以致动作迟缓、工作效率低下;肥胖者大多不能自律,难以改善身体的状况……肥胖被污名、肥胖者被歧视。据调查,欧美的肥胖人士中19%~42% 在教育、医疗、职场甚至家庭中遭受过因体重问题导致的歧视,在女性中尤为显著。

有鉴于此,一个由肥胖问题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于“世界肥胖日”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呼吁终结与肥胖相关的“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社会性‘污名”。声明指出,肥胖是一种疾病,人们应该善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医学更应该努力帮助这些病人解决疾病带来的痛苦。该声明得到了美国内分泌医师学会、美国糖尿病学会、美国代谢和减肥手术学会、美国内分泌学会、英国皇家医师学会、英国糖尿病学会、英国肥胖学会等世界各地100 多个专业学会的支持。

作为一种疾病,应该有它特定的病因、病理,有它的临床表现,有它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它诊断、治疗的方法。肥胖确是基本符合的,尽管它的病因尚待进一步研究,诊断治疗的方法也待进一步完善。

一般认为除因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肥胖” 外,肥胖应视为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高胰岛素血症、环境因素、生活行为等有关,并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于“多吃少动”。

以摄入与消耗的能量失衡来解释肥胖的成因,貌似精辟,实际上不准确,因为各人消化吸收的能力并不相同,多余的能量转换为脂肪的能力也不相同。所以有些肥胖者自我辩解:“我喝开水也会长胖”,也非毫无道理。肥胖之人体重过大,行动自不敏捷,而且活动时耗氧量增多,但腹部过于肥胖时膈肌上抬、胸壁肥厚者胸廓扩张受到一定的限制,皆可导致肺活量的减少,换气困难,形成组织缺氧与血中二氧化碳潴留,活动能力因而下降甚至思睡,严重者可继发红细胞增多、肺动脉高压乃至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这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名为“肺泡低换气综合征”。可见,肥胖者“懒动”其实也是身不由己的病态表现,人们实在不能予以苛责。

通用的肥胖判定標准是“体质指数”,即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数。如我国人正常值应在18.5~22.9 之间,等于、大于23 者为超重, 25~29.9 为I 期肥胖,等于、大于30 为II 期肥胖。这个标准对于肥胖病的诊断而言,过于粗放,因为不适用于儿童、亦不适于肌肉发达人士。亦有直接测定皮下脂肪厚度之法,还可用腹部CT 评估腹内脏器脂肪含量,甚至采用特殊设备作人体各项密度测量的,但简便准确的诊断标准尚有待制订。肥胖症诊断确定之后,虽说“多吃少动” 非肥胖的全部病因,但适当控制饮食、增加活动仍属必要,肥胖症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如何规范肥胖症的治疗亦尚待专家们达成共识。

肥胖问题需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应消除对肥胖的污名,使肥胖者得到尊重,使肥胖症得到有效地防治。

猜你喜欢

肥胖者污名肥胖症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针灸推拿用于肥胖症治疗的作用探究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中年肥胖者应常食红豆
污名的道德解析
减肥能改善睡眠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8例
我国科学家发现导致肥胖症新基因
罗非鱼肥胖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