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运营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2020-09-14吴都智库
吴都智库
全联房地产商会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改造分会副会长、上海源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工作组企业成员代表许大金在“第十二届全国既有建筑改造大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运营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核,不仅要有文化的“面子”,更要有文化的“里子”。
产业升级与消费促进
带动城市更新发展
许大金认为,任何一个城市的更新,离开了人本身的最根本的需求,便难以持续发展。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消费内容的不断提升和改造。产业的引入与提升,是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产业不断满足消费的提升,带动了城市更新发展。因此,从商业、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如何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的使用和开发,是商业运营方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首先要讲好传统文化的故事,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征,挖掘不是对表象,如老字号店铺的复制,而是要直抵文化核心,寻求在地文化在当代的阐释和全新演绎。第二是要有调性。原住民是城市文化的代表,和原住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挖掘商业运营潜力,重塑老城生态的一条新路。第三是文化为根本。要把文化的内容拎出来,所有的业态要根据文化去组合,继承弘扬文化价值,将成为城市发展核心的功能。
围绕地域性文化
展开“四大操作”
第一是提炼地方建筑核心特征。名城最核心的代表元素就是建筑。每个地域的建筑是文化最直接的表象,我们要把建筑的功能性和特征做梳理和保留,剔除掉其中完全不符合现代功能需求的部分,提炼出核心,即带有地域性、文化性的元素。
接着要以历史文化为体。做任何内容和业态的时候,应该贯穿的是城市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以日本为例,其作为一个很现代化的国家,对传统文化同样做到了有效保留,进而形成了民族自豪感和核心的竞争力。
第三就是人文为魂。做任何业态,做任何产业导入的时候,要考虑到它和现代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失去了这一层关怀,做出来的东西只能被保护,或者被观瞻,没有长久生存发展的价值。
最后,文旅融合为气。要努力把文保建筑做成文物地标,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名片,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国际性、关联性和文化性的有机融合,根据建筑线、人物线、服务线等不同的线,进行不同的打造和具体操作。
文化体验——新文化的核心
许大金通过亲自操刀的北京坊案例,阐释了文化体验在如今文旅项目中的重要性。
北京坊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建筑,而是一个文化艺术的展厅,并且摒弃了很多商业活动模式。通过打造有调性、有文化、有内容的城市空间,形成文化爱好者的文化园地,使其变成了很多老北京人重復游玩的地方。进到北京坊,人们从嘈杂的世界里突然来到一个比较安静的场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一百多年的老建筑,重复焕发出了它的自信和活力。
突破时空局限
创新收益模式
在给出运营建议时,许大金提到要突破两个局限,一是时间局限,二是空间约束。突破时间局限要求线上线下进行有机融合;突破空间约束,就是要把文化内容深度挖掘,不仅仅在某一处空间内进行操作,可以走出去,带着文化内容不断深入到社区,深入到其他地方。业态变化带来运营内容变化,移动互联网带来运营手段的变化,新消费群体催生共享经济,现在很多的运营手段,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店铺招商与租赁,而是通过有效的活动进行不断串联和嫁接,大数据运营、精准营销、社群营销,达到线上线下结合和空间外运营的目标。
收益模式上,我们可以进行演化和探索。一是空间收益,租赁是最简单的方式;二是应用分时手段拓展空间使用场景;三是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把城市中的一些空间变成社会可以共享和分享的空间,提升其社会价值。
第二大块是产业收益。要重视产业深度研究,不断尝试把许多优秀的文化遗存嫁接到现代时尚和艺术中去,通过有效的合作收益、股权收益、投资收益,来产生出内容变化,带来产业收益。文保建筑的文化挖掘出来以后,能够产生的巨大价值,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最后是资本运作。单个项目在资金平衡上可能会有压力,但是成为规模,成为体系,成为一个片区的时候,价值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提升。
作为工作组内极具商业运营经验的一家成员单位,上海源嵘对工作组的发展抱以很高期待。许大金表示,商业运营需要差异化,差异化的创意根源则来源于不同地域的地方性文化,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商业与科技的结合也是运营的未来风向。源嵘也会不断学习,努力走在时代前沿,为工作组在商业运营能力上的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