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德经》中观道的美学思想

2020-09-14左大正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

摘  要:《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讨论美的问题的著作之一,提出了众多非常重要的美学观点。本文从“道”和“观道”两个方面,对老子美学思想中美的本质问题和审美经验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希望通过先人的美学思想来进一步发展中国当代美学,使中国当代美学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并为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道;观;观道;老子

作者简介:左大正(1994.4-),男,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產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02

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著作中《道德经》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对中国从古至今的哲学,政治,宗教乃至科学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一直传承至今。《道德经》在哲学和美学上的很多思想到如今也经常被人提及,在学术上的热度居高不下。

关于美的概念,老子早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有明确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八十一章)。这些观点都反映了老子对于“美”这个概念的辨证的看法。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本源,自然也是美的本源。

一、“道”即是美的本质

对于“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老子的“道”就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发展运行的规律。这是一种本体论的认知。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无”,正是从这个“无”中生出了“有”,可谓是“无有相生”。而“无”和“有”相互转化,不断运动,从而达到“周行而不殆”。老子称道为“大”,即“大道”,他认为无论是天还是地抑或是人,都有自己的大道。这些道都遵循着一个特定的规律来运行,这个规律就是“自然”。从“道法自然”这个观点中可以看出,老子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对道家后来的观点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观点即人的自然化。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单指外界和自然界,而是一种暗含着规律,是一种万事万物按照规律运行,自然而然,自在而为的状态,并且这应该是人、事、物的终极状态。

老子对道的描述中还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道不仅仅是万物的起源,也是万物的规则,暗含在世间万物之中,是普遍的,抽象的,但是可以通过特定的和个别的形式体现出来,可以被人所感知到,故有“文以载道”之说。但是按照道家的观点来看,语言文字只能粗略的记录和描述“道”,但不能准确地把握“道”。《庄子·秋水》中有载:“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至者,物之精也。”这种说法也正是“语言既有表情的功能,又存在达意的局限。语言只可阐述物之粗糙、粗俗、粗浅部分,而接近艺术本体之精深美妙之意却不可言传。因为本体是绝对、无限、永恒的,语言却是相对、有限、短暂的,相对难以阐释绝对,有限难以囊括无限,短暂难以兼容永恒。”[1]老子和道家对道的把握始终是一种感性的描述,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领悟境界。

老子对道的这种飘渺不定的描述,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一章),这就强调了极致的主体能动性。这种主体能动性在魏晋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即行文潇洒自如,作画强调意境而不着重写实。这种美学观点在中国传统美学当中逐渐兴起并且占据主流。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中有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到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这样描述:“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中国传统艺术在意象一道有无限的追求,不在乎特定的时间空间,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了使人领悟这种玄妙。这种“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就是用身心来体悟的状态,也就是说,“老子的‘道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式,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虽不直接诉诸于五官,但我们能用生命体验到它的存在。它是通过直觉把握的体验性的东西。”[2]这种通过对道的把握而使审美境界到达“恍惚”之境的审美观点,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至上的文化表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老子对“道”的独特体悟方式——观道

老子对“道”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认识的方面,他在《道德经》中就明确地给出了对“道”的体悟方式,并被后人总结为观道。观道从心灵出发对“道”进行了感悟和实践。可以说,观道是老子对其“观”的思想在“道”中的实际运用。

“观”这一哲学概念,最早并不是由老子所提出,而是普遍的出现在很多的古籍当中,作为一个常见且重要的哲学方法论命题,在很多学派和典籍中时常被提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諦視也。宷諦之視也。穀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美学范畴中的“关照”有相似之处。老子学说中的“观”就是审美主体对于美的本质的体会,这种思辨式的审美经验,早在《道德经》中就已经完美的体现出来了。“观”一共出现于四章当中,例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一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第二十六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第五十四章)。除却“虽有荣观”中的“荣观”所指乃是荣华之境,其余三处皆是对于“道”的实践方式,也就是对于美的特殊体会方式。

在《道德经》中,老子也发现了“观”与“视”、“见”的不同,“視,瞻也。从見示。 ,古文視。眡,亦古文視。”[3]视和瞻是一样的,具有远眺远望的含义。“見,視也。从儿从目。凡見之屬皆从見”[4]。虽然“观”“视”“见”词根相同,但是用法和含义却是有所不同的。可以看到,老子强调的“观”是一种对于美的独特的实现和体会方式,与普通的看或观察都是不尽相同的,它既包含了一般的看和观察,又超越了他们,不仅单从视觉上来看到、发现美的本质,而更要用心来感受,来体会,强调的是对于“大道”的理解和把握。“观”的目的又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使人通过对“道”的通透理解,从而实现“道”,达到人和“大道”融通为一。

“观”作为一个特定的动作,在老子“悟道”的理论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不断地对“道”的关照,达到了从本体论的思想转变成了认识论,这是中国美学和思想学界的一次重要的进步,这表明我们不仅仅要知道世界的本源就是“道”,而且要不断地认识和理解这个道,从而最终到达实践“悟道”这个终极的目标。这种通過认识——实践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样可以应用到我们当代的美学思维当中,这大概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实践美学”的观点。

那么,怎么才能通过“观道”来到达到人与“大道”相融唯一的终极目标呢?对于类似问题的回答,很多哲学家都给出了他们的答案,约公元前五百多年中国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明确的解答过这个问题。老子认为,人要通向“大道”必须要摒弃世俗功利,把内心彰显出来,这就是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的思想,而道家的继承和发展者庄子也提出了“心斋”,“坐忘”的观点。在西方,海德格尔说过:“作为理性的生物,只要人愿意,他必定是能思想的。可是也许人意愿思想,其实却不能思想。说到底,在这种思想意愿中,人意求太多,因而所能太少。”这说明,我们要达到人与“大道”融通为一,就必须使我们自己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也就是人的自然化的重要过程。

“观”作为人对美的本质的感悟和体会,与当今的美学观念中的“观照”一词是相通的。“‘观照亦称‘静观,主体全神贯注于审美客体,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忘却其存在的审美活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审美主体才能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己的深刻情感,是一切艺术及审美活动的起点。”[5]这与老子在“观”的理解中摒弃外物,超脱世俗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这种通过主体自己的体会来达到审美体验的方式,就是中国古代的老子在《道德经》中确定下来的。

三、《道德经》对当代中国美学的意义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本体论的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不断地对老子美学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今的很多主流美学观点,《道德经》中似乎都有所体现。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老子美学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而这个本体,就是人。老子看到了在当时奴隶社会时期,社会对人的压迫,从而导致了人的异化,为了回归人的本质,老子美学要求人们回归自然,挣脱世俗的枷锁,达到人真正的自由。老子认为,美必然是和“压抑”“奴役”这些概念不相容的,真正的美就应该是合乎规律,自然而然,自在而为的。这种与美学实现人的终极关怀——自由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第二点,老子提出的“道”也正揭示出了美和艺术的本质问题。“道”作为万事万物的起源,是一种超乎物外的概念,但它不同于形而上学的美学观点,它并不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方法研究和阐述美的本质,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道法自然”要求我们用普遍的规律来认识这个世界。

第三点,观道作为对“道”的独特体会和践行方式,其最主要的内容始终是在实践上。老子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道”这个概念,更要用身心去求证它,这也恰恰印证了理论是离不开实际的。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中,理论成果更加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把思想束之高阁则无法推动中国美学的发展。

早在两千年前的老子,对于美的本质和美的实践就已经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这些思想直到今天依旧在影响着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可以说,老子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开端和重要的历史根据,深入挖掘老子美学极为深刻、极为丰富的内涵,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道德经》的美学意蕴 孙云英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Vol.28 No.2 74-48页 1996.4.

[2]《道德经》论美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 王希坤 四川教育学院报 第22卷 第5期 42-44页 2006.5.

[3]《说文解字》【卷八】【見部】視.

[4]《说文解字》【卷八】【見部】見.

[5]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康瑞功作品选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