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综述

2020-09-14田渊仇馨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陶瓷

田渊 仇馨

摘 要:中国陶瓷产业创新程度不高,而陶瓷产业集群对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本文在梳理国内学者对我国主要陶瓷产业集群区的研究基础上,对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现状归纳和概括,发现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和缺失。

关键词:陶瓷;集群创新;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9.005

0 引言

近年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建立“两地一中心”: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到2025年,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陶瓷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体制初步建立,陶瓷文化保护传承、陶瓷产业创新发展、陶瓷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合作体系基本形成,文旅融合效果显著,为我国陶瓷及其他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2035年,试验区各项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成为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展示中华古老陶瓷文化魅力的名片。这样分阶段的战略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正在火热进行。

陶瓷起源于中国,就连陶瓷的英文(china)都是和中国的国名(China)一样,有着chinafrom China的说法。然而中国陶瓷在国际上由以前的尖端技术的代表方逐渐衰落,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陶瓷企业创新能力差、水平低。就如吴年进在探索景德镇陶瓷所分析的一样。因此国内学者对陶瓷产业的创新绩效,对陶瓷产业创新有促进作用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关于创新的研究有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有政策导向创新的研究,有企业自身投入方面的相关研究,也有创新理论的研究。

本文章主要整理国内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现状,本文的论文来源于知网,通过知网高级检索,检索出核心期刊中关于陶瓷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创新,陶瓷产业集群创新方面的文章。

1 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现状

1.1 陶瓷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围绕地域)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是针对陶瓷产业集群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陶瓷产业集群区主要有山东淄博,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四川夹江,福建晋江。因此我国学者对国内陶瓷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围绕上面几个集群区展开,而其中又主要针对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四川夹江研究较多。

(1)对于景德镇的研究。鉴于景德镇陶瓷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到如今的衰落。

国内研究者主要对景德镇的历史发展,衰败原因,重塑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昔日辉煌感兴趣。

第一,针对早期景德镇发展的原因探析。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早期间由于知识溢出效应,政府重视等原因在早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叶小兰,2007)。并且由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等原因,景德镇由于特定的外部环境提供的资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并出现竞争排斥和相容状态(刘善庆,叶小兰,2005)。除此之外,由于景德镇的历史悠久,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集群的发展。第二,针对景德镇发展历程的研究:刘善庆等(2005)从组织生态环境出发基于状态依存型路径认为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经历:反应迟钝期、缓慢期、恢复期、重新探索期。并且由于垄断,形成集群锁定现象,依靠政府的强力支持才渐渐有了逃逸出这种现象的行为。景德镇陶瓷现在更倾向于将文化创意和陶瓷产业集合。第三,景德镇品牌的塑造。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建立私有品牌和公共品牌的互动和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江旺龙,2009)。并且景德镇在以陶瓷产业为核心的前提下,围绕产业和景德镇陶瓷品牌,成功的塑造了城市形象(王东强等,2008)。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张纯等,2005)。

(2)对广东佛山的研究。佛山陶瓷在创新方面较其他陶瓷集群区在实证研究方面绩效表现得更好。佛山陶瓷集群区的研究集中在竞争力来源,陶瓷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陶瓷产业的外迁,佛山陶瓷产业集群和国外创新性较好的陶瓷区的对比研究以及政策导向下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

典型性研究如下:第一,佛山陶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源。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动和集群内密集的网络关联(李海东,2014)。第二,政策对佛山陶瓷产业集群的影响。环境管制下,佛山陶瓷产业集群出现了新的生产模式,环境管制成为佛山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重要手段(沈静等,2011)。在环境规制,资源匮乏,成本上升的境况下,佛山市禅城区率先出现了陶瓷产业的转移。并出现“西进北移”的态势,在禅城区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表现为陶瓷企业蔓延式扩散和跳跃式转移,而这一切均是以市场为中心,价值规律为导向(李松志,2009)。第三,佛山陶瓷产业集群的进步空间研究。佛山是世界建筑陶瓷生产中心,与意大利的萨斯索罗比在分工网络,交易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均有差距,说明中国陶瓷结构性进步空间还大(孙艳;许媛媛,2009)。

(3)对四川夹江的研究。第一,四川夹江陶瓷产业产品的优缺点。四川夹江陶瓷产业产品存在低质化,高耗能,高污染的情况。四川夹江以建筑陶瓷为支柱产业的特色产业集群区,在四川夹江带动了三产业的互動发展,对外无竞争力,其销售对象基本上在四川和其周边地区。因此出现可持续发展危机(刘群,2014)。第二,四川夹江陶瓷产业集群的进化机遇。四川夹江是资源性陶瓷产业集群区,要实现陶瓷产业集群的高级化。就要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优势(周杰,2008)。

1.2 产业集群创新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

由于陶瓷产业是有着多个光环的产业,既具有文化产业的性质又有制造业的性质。因而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有很多,比如,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有外部经济理论、区位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本文仅仅梳理出以往研究中文化产业集群的几个方面。

(1)创新网络或者社会资本理论。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和集群的纵向资本影响产业集群的升级,横向资本对集群升级影响不明显。代表学者有李海东(2008)等。文化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系统主要由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和社会文化网络三个子系统构成的观点,并对文化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嵌入性有利于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代表学者有方永恒,李文静(2013)等。

(2)知识溢出观点。文化产业集聚有利于共享知识外溢的经济效应,从而促进了创新,发过来知识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观点代表学者有雷宏振,宋立森(2011)。即:集群知识溢出对知识创新有影响。

(3)自组织性。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性有利于文化产业专业化市场的培育,政府可以引导这种自组织性并形成集群的良性发展。观点代表学者有吕挺琳(2007)。即: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性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正向引导。

1.3 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的相关研究

(1)合作竞争。产业集群有利于创造竞争优势,形成空间集聚的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合作比竞争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张惠琴、赵波、李梨花,2011)。而集群的集聚性正向显著影响集群技术的创新绩效(左和平、杨建仁,2011)。

(2)政策建设对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第一,采取扶持和激励政策,有利于集群摆脱路径依赖和集群锁定。代表学者有刘善庆(2007)。第二,政策能够淘汰弱势企业,促使企业创新,加快集群升级。代表学者有沈静、魏成(2011)。第三,政府能够运用权力,构建创新平台,人才管理平台和交流平台,减少集群企业的运营成本。代表学者有詹晖、吕康银(2015)。

1.4 中国陶瓷产业创新现状

我国陶瓷产业人才流失严重:陶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便是人才流失。人才流失也是制约我国陶瓷产业集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佛山和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区均存在人才流失。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有魏耀武(2010),方志斌(2015)。我国在国际上存在以量取胜,以价求存的现象,原因之一便是中高端技术根本没有竞争力。创新力度不够(者贵昌,2016)。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道路还很长,在创新方面显得较为单薄。

2 评价和总结

2.1 评价

(1)对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的理论研究较少,更多的论文是实证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绩效。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研究方面指标构建较为充分。在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理论研究方面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的观点和思维。系统的观点和思维能让我们在对陶瓷产业集群的分析和改善目标更加明确。

(2)在文化产业受到国家如此重视和“互联网+”等大背景下,针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成果较少。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的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流程,模式与文化。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陶瓷在中国具有十分浓厚后的文化气息,陶瓷产业融入文化气息,将是其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2.2 总结

本文粗略地梳理了目前的研究内容。对于由具体地区展开的研究作了概括,可以看出针对景德镇,佛山,夹江的研究情况。我们明确了学者对不同地区展开的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针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和陶瓷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学者对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针对其集群对于文化产业的外部性,集群的创新网络和集群的自组织性。这些方面均在陶瓷产业集群身上可以找到,这为陶瓷产业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天然的优势。而在陶瓷产业集群创新方面,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主要在于集群竞争和政策导向的研究。另外通过产业集群创新的实证研究,我们方向中国陶瓷产业缺乏竞争力。究其原因是我国陶瓷产业的创新力度不够。

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其指导意义,在于学者在评价陶瓷产业集群创新的绩效后,给出的针对性建议,以及对集群创新的认识。这对于陶瓷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甚至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均是有着深远影响,我国可以从多方面提升陶瓷产业集群创新,人才的管理,政策的导向,文化的融入,“互联网+”的探索等。当然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年进,吴荣光,甘银根,等.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发展初探[J].中国陶瓷,2008,2008,(12):6-8+11.

[2]叶小兰.技术创新与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256-257.

[3]刘善庆,叶小兰,陈文华,等.基于路径依赖的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J].企业经济,2005,(11):154-156.

[4]刘善庆,叶小兰,陈文华,等.基于路径依赖的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J].企业济,2005,(11):154-156.

[5]江旺龙,童冬生,于芳,等.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品牌体系建构[J].中国陶瓷,2009,45(6):54-56.

[6]王东强,田书芹.景德镇陶瓷产业城市品牌塑造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陶瓷,2008,(12):3-5.

[7]张纯,解敦亮.发展陶瓷产业集群培育景德镇城市竞争力[J].中国陶瓷,2005,(11):154-156.

[8]李海东,黄弘.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研究:基于佛山陶瓷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调查[J].企业经济,2014,(02):128-131.

[9]沈静,魏成.环境管制影响下的佛山市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热带地理,2011,31(3):304-309,315.

[10]李松志.基于集群理论的佛山禅城陶瓷产业转移时空演替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1):58-62.

[11]孙艳,许媛媛.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意大利和佛山陶瓷产业集群的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09,(04):268-270.

[12]刘群.对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分析——以四川省夹江县为例[J].西南金融,2014,(02):74-76.

[13]周杰.融合型集群:西部资源型产业集群高级化的途径[J].生态经济,2008,(02):127-130.

[14]李海东,张纯.基于产业分工视角的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陶瓷产业集群的调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3):103-108.

[15]方永恒,李文静.文化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嵌入性研究_方永恒[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3):171-174.

[16]雷宏振,宋立森.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外溢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_雷宏振[J].软科学,2011,25(4):14-18.

[17]吕挺琳.文化资源的集群特征与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07,(06):98-100.

[18]张惠琴,赵波,李梨花,等.陶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视角[J].经济问题,2011,(08):69-71.

[19]左和平,杨建仁.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陶瓷产业集群绩效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9):78-87.

[20]劉善庆.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以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7,(08):135-136.

[21]詹晖,吕康银.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5):85-90.

[22]魏耀武.基于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佛山陶瓷产业集群为例[J].特区经济,2010,卷缺失(4):301-302.

[23]方志斌,李海东.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能力研究[J].亚太经济,2015,(05):126-131.

[24]者贵昌,韩丽星.中国陶瓷出口贸易波动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的分析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6,32(9):40-57.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陶瓷
漂亮的陶瓷彩绘
金意陶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