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溢出视角下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机制研究

2020-09-14蓝梦芬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9期

蓝梦芬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知识溢出在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中的传导路径,对可能通过知识溢出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如专利知识、知识人才流动等因素进行理论假设和实证检验,并根据假设检验的结果,针对东部高集聚水平地区和中西部低集聚水平地区提出了侧重点不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溢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9.003

0 引言

知识溢出是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传播的,但知识的传播受地理距离的限制往往是局域范围内的传播,体现出明显的地方性特色,而知识的传播扩散往往能够吸引企业向知识源集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外学者对于知识溢出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率先将知识溢出与产业空间集聚相结合,建立两者的动态模型,肯定了知识溢出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Krugman,1991;Audretsch、Feldman,1996);还考虑外部性、人力资本溢出等因素完善了知识溢出的实证模型,证明了知识溢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空间集聚(Fujita,2002;Alonso,2002;Keely,2003;Berliant et al,2006;Kolko2007)。国内学者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证实了知识溢出与产业空间集聚的双向关系(陈良文、杨开忠,2006;段会娟、梁琦,2009),认为知识溢出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非常明显(刘斯敖、柴春来,2011),这个影响有正面和负面的,正负效应同时存在(杨皎平等,2015),而知识溢出对产业空间集聚的驱动也分为专业化知识溢出和多样化知识溢出(王飞绒等,2015)。

综上所述,虽然已有学者构建了知识溢出与产业空间集聚的关联,但是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研究尚未多见,本文将在知识溢出的理论框架下,通过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探讨知识溢出如何通过传导机制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設

1.1 理论分析

本文在局部知识溢出的理论下进行分析,将产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力归结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新的知识被创造出来后,显性知识(如新的生产技术)被直接用于生产,但还有一部分知识被无意识的扩散出去,被其他企业吸收,用于其他企业的生产制造,通过知识的传播,其他企业会逐渐向知识源集聚,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溢出,集聚形成后知识溢出的距离缩短,吸收新知识的成本变低,对于行业而言,即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集聚规模进一步增大,知识资本的积累不断增加。而知识资本积累越多,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创造,增强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进一步集聚。在这个循环累积的过程中,知识资本积累逐渐增多,集聚规模逐渐扩大,形成极具影响力的产业集聚中心。

如图1所示,结合文献综述,知识溢出并不是总能促进产业集聚的,它也有负面的影响——即造成产业分散。知识创造出来之后,显性知识直接用于企业生产,而隐性知识则无意识的在集群内部传播扩散,知识源之外的企业会吸收消化新知识,进行生产创造,并创造出新的知识,进一步增强集群内部的知识资本积累,知识资本积累越多,越能吸引集群外的企业向集聚区迁移,在循环累积中形成新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中心。但是在集群内,技术落后的企业与先进企业有着天然上的差距,当落后企业无法吸收外溢的知识时很可能会被集群淘汰,而知识溢出也容易导致“搭便车”“山寨”等现象发生,迫使技术先进的核心企业搬离经济区,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当集聚规模过大时,会造成集聚的“拥挤效应”,整个集聚区的正外部性变成负外部性,导致集聚的崩溃。

1.2 研究假设

结合上文,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在局域范围内产生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也就是知识溢出,根据知识溢出的传导途径,本文试图从专利知识、知识人才流动、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际贸易五个方面探究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知识溢出路径,并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1:专利知识产生的知识溢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正面影响。

H2:知识人才的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正面影响。

H3:研发经费的投入产生的知识溢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正面影响

H4: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溢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正面影响。

H5:通过国际贸易获取的知识溢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正面影响。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本文采用的是1995-2015年29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6》《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1996-2016》《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96-2016》及国泰安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产业集聚度指标yi,t,以区位商来测度;解释变量有五个,分别是专利知识patenti,t、知识人才humani,t、研发投入expendi,t、外商直接投资fdii,t和国际贸易tradei,t;加入三个控制变量,分别是企业规模scalei,t、基础设施transi,t和政府干预govi,t。

2.2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Stata13软件来拟合回归方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1)代表专利知识的变量patenti,t、企业规模的控制变量scalei,t,在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结果都是显著的正系数,证实了理论假设H1。这表明专利知识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是非常大的,一个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专利数量越多,集聚优势就越大;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研发能力最强,中部地区近年来专利数量逐渐增多,西部地区的研发能力亟待提升。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知识溢出对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具有极大的正向作用;东部地区企业规模的系数较小,表明知识溢出效应减弱,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出现了“拥挤效应”,边际效益递减,而中部地区的规模效应比西部地区还低,说明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方面西部地区更有优势。

(2)代表研发投入的expendi,t、外商直接投资的fdii,t、国际贸易的tradei,t系数也都为正,证实了H3、H4、H5假设,由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但是这个作用并不是很显著。这是因为新知识、新技术的研发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研发经费投入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是有限的,东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已经出现了排斥现象;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东部地区借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西部地区凭借“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红利,吸引了外来资本到东部和西部地区投资生产;而对外贸易表明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收还浮于表面,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东部地区具有更靠近国际市场的优势,对外贸易的作用非常显著,中部地区的产品更多是在国内销售,对外贸易的作用不明显,西部地区产品出口带来的知识溢出则是发挥正向作用。

(3)代表交通基础设施的控制变量roadi,t系数显著在全国范围的实证结果显著为正,但是在各地区由于地势等原因作用不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输成本,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为人员的空间流动提供便利,大大增强了知识溢出效应。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路网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聚具有很大的正面影响,中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不太明显的负面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基建完善后也加剧了它和其他的竞争,西部地区地势险峻,山河纵横,交通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改善,知识的空间溢出遇阻。

(4)代表知识人才存量的humani,t和政府干预的控制变量govi,t实证结果表明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是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拒绝H2原假设。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出现了“劳动力拥挤”现象,知识人才的效应虽然还是正向的,但是已经在逐年减弱;而中部地区可能是因为“孔雀东南飞”,知识人才流向中部而破坏了知识资本的积累;西部地区的高校近年来为当地输送了大量電子信息人才,负面影响比中部地区小很多。政府的过多干预不利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东部地区的重复性建设和投资削弱了知识溢出效应;中部地区的政府干预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政府的正向扶持和引导是有利的;而西部地区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营商环境尚未改善,地方政府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财政支持非常少,对产业空间集聚产生的影响力不显著。

3 优化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政策建议

3.1 东部高集聚水平地区

首先是加强知识交流,扩大规模经济。东部地区应结合地区经济社会现实情况,打造知识交流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缩短知识溢出的地理距离,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正外部性影响。同时适当松开“看不见的手”,激发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增强知识溢出效应;利用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林立的优势,为当地输送更多电子信息专业人才,提供更专业的政策咨询服务,也提高产学研合作力度,以促进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引导产业转移,加快培育高端产业。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起步早、发展快,现已出现了集聚不经济现象,不利于产业的结构优化,同时生产材料、环境保护等问题也制约了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因此东部地区应尽快将已经不适合继续在当地发展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契机,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智能产业,引领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中国智造”时代迈进。

最后是培养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我国的制造业正在朝着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转型,作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前沿地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亟须大量掌握新型智能技术的数字化人才。东部地区引进、培养了大量的知识人才,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过于饱和的人力资本也会产生负外部性影响,建立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现有知识人才向数字化新型人才转型;同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创新产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3.2 中西部低集聚水平地区

首先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中西部地区受地形地貌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知识溢出的强度,不利于产业的集聚发展。尤其是预备承接东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的地区,要打通路网建设等“最后一公里”,打破局域限制共谋发展。中西部地区还改善营商环境,在信息网络、制度体制、市政服务等方面做足功夫,吸引更多企业到当地落户投资,做大做强规模经济,使企业“进得来、留得住”。

其次是因地制宜,合理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出现集聚不经济现象,亟须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部分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承接适应当地发展的产业,形成门类齐全、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如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已经形成能够衔接转移产业的集聚优势,可以以优化特色产业为主;而西部地区的省份发展差距较大,除四川、重庆外,大部分省份尚未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应因地制宜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同时为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做好准备。

最后是鼓励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命脉,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着缺钱少人没技术的窘境,但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后发知识积累优势非常强劲,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完开放水平,通过学习和交流增强当地的专业技术水平,扩大集聚效应,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2] Audretsch D,Feldman M.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630-640.

[3]Fujita M,Thisse J F.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and Regional Growt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 Alonso-Villar,O.Urban Agglomeration: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Product Diversity[J].Annals ofRegional Science,2002,36(4):551- 573.

[5] Keely,C.Exchanging Good Idea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3,111(2):192-213.

[6]Berliant M.Reed R R,Wang P.Knowledge Exchange,Matching,and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6,(60):69-95.

[7]Kolko J.Agglomeration and Co-Agglomeration of Services Industries[J].MPRA Paper,2007:3362.

[8]陳良文,杨开忠.集聚经济的六类模型:一个研究综述[J].经济科学,2006,(6):107-117.

[9]段会娟,梁琦.知识溢出关联与产业集聚[J].软科学,2009,(11):9-12.

[10]刘斯敖,柴春来.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基于制造业集聚与R&D投入的视角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07):32-37+57.

[11]杨皎平,侯楠,徐雷,等.知识溢出与集群创新绩效: 竞争程度调节效应[J].科研管理,2015,(6):68-74.

[12]王飞绒,丁仲芳,胡祝琳,等.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5,(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