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2020-09-14赵娜梅
赵娜梅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已经不再适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科学教师,应遵循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探讨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科学;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时期,多数教师安于现状,长期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授课,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愈来愈厌倦,这十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科学教师,应当主动思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让学生爱上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从而实现提升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从事初中科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方法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实验已然成为了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科学教师,要摒弃掉实验教学影响课堂教学时间的错误思想,而是要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优化初中科学教学方法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电流的测量》这一节时,首先,通过分发导学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电流的概念、单位及单位换算和电流表的使用及读数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生顺利进行测量电流的实验做了铺垫。然后,我将学生划分成了实验小组,引导学生观察了电流表这一实物,从而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电流表,准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由此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实验活动的过程,帮助学生归纳了实验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清晰的认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且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了优化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直观教学,刺激学生学习欲望
对于科学学科而言,有许多新奇古怪的现象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认知,但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不过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窘境。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科学教师,可通过直观教学的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在欲望的刺激下使学生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从而绽放出精彩的初中科学课堂。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球上的水》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为学生介绍了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帮助学生了解了水体之间的联系,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然后,我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循环,让学生知道了水循环的领域。之后,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做了整理,对学生提问道:“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节约用水的方法。这样,我通过创设直观情境,以形象的画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过程和生产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了节约用水的观念,切实达到了提升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问题教学,锻炼学生科学思维
自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问题在课堂的呈现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广大教师已经不再认同题海战术的策略,而是赞成对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使学生主动学习。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科学教师,可利用问题教学的方法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完成提升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天气预报》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的提问道:“大家知不知道大雾迷江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从而以该问题与学生做探讨引出了新课题。然后,我对学生提问道:“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获得天气预报吗?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呢?”从而刺激了学生的思考欲望,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在动力。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了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和收集气象信息的主要方法。最后,我引导学生用科学道理解释了一些简单的天气谚语,帮助学生整理了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加强问题教学,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了天气预报和生活的关系,从而顺利完成了初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使得教育教学的趋势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科学教师,也应当始终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可行性教学方法,实现最优的初中科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144-145.
[2]杨波.探究式教学法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0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