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的当代社会道德现状

2020-09-14柴源

理论观察 2020年7期
关键词:方法论道德

柴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道德现状;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017 — 03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他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观念是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产物,其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研究基础科学地阐释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近几年来,社会道德事件偶有发生,但网络媒体报道良莠不齐,使人们难以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正确客观地认识社会道德现状。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阶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现状、理性看待社会道德问题是时代赋予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道德领域内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有关于道德的科学理论,它围绕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科学地阐述了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这些概念从各方面表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联系,表现个人利益对社会利益的适应,表现人的道德的提高”〔2〕。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不仅注重以人为本和人类的解放,更注重如何运用理论结合实践改造世界。

以往的伦理学说以“人性”和“神性”的唯心主义理论说明道德,与其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本质特点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探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依据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经济关系科学地阐释道德。马克思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他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分析社会关系为基础,研究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地位的人的道德观念必然是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批判资本家追求自己和少数人的利益而对工人阶级剥削、施压的行为,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并公开表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人类的社会活动必然会产生与他们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道德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产物,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要与社会经济关系相匹配,只要适合人们的需要,就能得到人们的认同,社会才能正常运行。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道德观念也不同,它只是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当时代发展使经济基础发生变更,它也会发生变革。道德不仅具有阶级性,还具有历史性。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每一个时代的道德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和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没有传入中国以前,我国的道德观念是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既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和经济的特点又与各学派和先贤的伦理道德思想相互吸收、影响而孕育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傳统道德观念。传统的道德观念饱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但也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保守,陈旧的东西。矛盾的激化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没有彻底打破传统道德里一些封建、陈旧的东西,但让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大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我国社会道德的实际情况,以批判继承的方式吸收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抛弃了其中腐朽保守的东西,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道德相融合。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又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着手解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的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新的时代内容,形成一种新的符合中国的,符合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但这并不是道德认识的终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也将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二、用正确的方法论认识当代社会道德现状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指导,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更要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法,立足唯物史观,把道德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对比衡量,对这一长期发展变化的道德进行分析,也要以辩证的思维正确的认识它的现状。

(一)用历史的眼光看当代社会道德现状

我国社会矛盾的改变代表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了,与此同时,对于美好生活中精神文明的要求也相对地提高了,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道德问题。在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的信息时代,人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新闻报道,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认识当今社会道德状况必然会产生分歧。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反映社会物质生产生活,又受其影响和制约。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法论认识当代中国道德现状,不依据个别的道德事例或者孤立地看社会道德的某一方面,而是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道德,不能孤立地看道德是进步还是退步,要看到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以及他们的变化对道德产生的影响,把道德放置在整个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发展过程中来衡量。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用来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迫使道德必须进行相应的完善。一方面,需要道德在法律的基础上维护个人的利益和观念;另一方面,需要防止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防止“逐利”思想和享乐主义在社会盛行;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改革开放确实注重了经济发展,但所谓的道德缺失、沦丧等言论大可不必,那是由于经济发展过快使人们忽视了道德其实是在缓慢又艰难地爬坡这一事实。在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道德是在发展进步的,相较于改革开放前来说,首先,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地位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国民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自尊心、自信心也在增强;其次,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新的思潮让思想更加开放、包容,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国民道德素质都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垃圾已不再是随处可见、社会生活变得和谐有序,社会服务更加温暖贴心等等,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已经逐渐内化于心。总之,社会道德的进步有目共睹,在改革开放的成就中,道德的成就是不能忽视的,否则就会丧失进一步推进道德建设的信心。

纵观历史,事实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受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4〕。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一样,道德进步的总趋势不会改变,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把历史的坐标定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前,从中国的昨天看中国的今天,社会道德状况在总体上是与经济发展同向而行的。今天的中国就社会公德而言,遵守基本道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这是绝大多数公民都能做到的,当出现不良的道德现象,人们不再像从前一样事不关己,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站出来制止不良行为,可以感受到公平正义感逐渐增强;在人权、家庭关系、社会活动等问题上,道德得到了国家法律强有力的支撑;在个人道德方面,人们愿意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每当国家遇到困难,无论是捐款还是招募志愿者,总是能一呼百应。特别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更能感受到社会道德的进步,那些勇敢的逆行者们让我们看到了危急时刻人们内心迸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义务。这只是社会道德现状的一小部分,但却能感受到没有哪一个历史时期更能像今天一样传递出独特的民族道德魅力。

道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调节着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以及绝大多数公民的道德文明水平稳步上升。用历史的眼光,纵观社会的发展,选取恰当的历史坐标,才能清楚地认识道德状况的本质。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肯定,中国道德总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向而行。

(二)用辩证的思维认识当代社会道德现状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就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以客观世界的联系与发展为基础,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面的统一”〔5〕。我国正处于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历史时期,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就说明生产力依然需要大力发展,所以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绝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用辩证的思维,全面地、发展地、矛盾地认识当代社会的道德状况。也就是说,既要肯定当代中国整体的道德发展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也需要承认道德在一些方面存在着问题,要批判地认识社会道德现状,并将认识转化为实践来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是没有机会关起门来搞道德建设的,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人们的思想也必然会受到外来思潮和观念的影响,变得更加的多元和复杂。例如,在改革开放前,大部分人的生活并不富裕,所以思想上保守,消费观念上习惯量入而出,实用即可。改革开放鼓励经济的发展,人们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自由,开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时之间“逐利”思想膨胀,享乐主义盛行,是否有利似乎成为了人们做事情的衡量标准,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始终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坚持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共同利益。社会道德的主旋律倡导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按劳分配使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逐步实现统筹兼顾,受到了人们的支持,只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私自利想法得不到道德支撑也没能得到人们的认同。我们承认问题的存在,但并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使道德也在不断完善,从而强有力的助推了经济的发展,二者会形成良性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改革开放这场历史性变革,确实冲击了人们骨子里的一些传统观念,由顺从依赖变得更加独立进取,敢于创新。近几年来,人们的思想更加的开放、包容、新颖,新的思想观念也催生了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与此同时,也必然带来新的问题。近几年,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事件频发,学术不端、诚信缺失现象,无视法律和社会规则的事件,家庭伦理问题等等一系列道德问题让人倍感不满和失望。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极快,网络上对道德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这确实让人们感到恐慌和害怕,容易对社会道德状况萌生悲观的情绪。如果我们只是片面的孤立的把一件事挑拣出来,而不是从整体上或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我们就无法对整体道德状况形成客观的评价。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性质和基本结构,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把这两对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6〕我国社会道德状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它的发展趋势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并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发展上升的。社会历史进程是一个可能会触及不同群体利益的矛盾运动过程,我们看到的这些道德问题正是其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道德现状要正视历史进程中一定时段、一些领域、一部分群体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然后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发展中寻找解决措施,我国的各项社会主义建设最终都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道德建设,只有正确认识矛盾,才能解决矛盾,促进道德的发展。

三、推进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途径

正确认识我国道德现状和道德问题的最终目的是在实践中稳步推进我国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关于道德问题,既要清楚“如何认识”,又要思考“如何实践”。

第一,注重家庭、學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人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在成长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家庭是子女成长的开蒙之所,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子女道德规范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也是人养成良好道德规范的关键环节,青年一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加大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不能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而不关注日常行为,要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更要结合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和教育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也是绝对不能轻视的。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社会活动向人们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它不仅面对儿童、青年,还面对脱离学校身处社会之中的广泛群体,影响范围更大,因此,社会教育更要注重宣传道德规范,会对整个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注重网络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互联网时代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关注会使用一些与内容无关或者言论不恰当的标题,有时对一件道德缺失事件的报道会被个别媒体加上主观看法而缺乏客观性,良莠不齐的消息会给社会道德建设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网络媒体对社会道德建设应该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它应该成为汇聚正能量的磁场,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网络监管部门要时刻掌控网络非主流信息,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多设置传播正能量的平台,不能只满足人们轻松娱乐的需要,更要引导、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第三,注重让法律支撑道德的发展。道德是一种主观的行为规范,当道德不能约束人的行为时,就要依靠法律来保护人们的利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规范的养成不仅要依靠教育和社会网络媒体引导,更要靠法律的支撑。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坚强的后盾,我国的法律已经对很多道德问题表现出了明确的态度,当道德观念无法约束人的行为时,法律给了它强有力的支撑,法律的参与促使人们将道德观念由主观约束变为内心的自律。面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来支撑道德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以个人的发展进步为基础,所以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推进我国道德建设的实践者,从自身做起,让道德信仰滋生于心底,做道德建设的主体,承担道德建设的责任。社会道德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为指导,为人民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和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2.

〔2〕(苏)敦尼克.约夫楚克.凯德洛夫等.哲学史(第三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3:29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4〕虞云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6.

〔5〕汪信硯.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96.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75.

〔责任编辑:韩智伟〕

猜你喜欢

方法论道德
如何构建系统的方法体系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起源及发展探究
道德
道德一论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