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儒家神鬼思想研究

2020-09-14杨远航

时代人物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稳定儒家

杨远航

关键词:儒家,神鬼,社会稳定

緒论

首先在西周时期的神和祖先是明确分离开来的,神只是神,并不是哪个氏族的祖先。祖先只不过是神的下属,是神派其祖先来到世界上做统治者,死后仍然回归神的麾下。所以在这里的“神”与统治者并无直接关系,更像一个旁观者,有着两面性,能赐福,更能降祸,不像祖先一样考虑 “血缘和情面”。这种“神祖分离”是人为的为了使统治具有正统性所造成的,这种行为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的各种思想。“神”主宰着天子,天子主宰着大夫,以此形成的牢固的阶级层次。

其次面对着这种至高无上的完全客观的“神”是没办法进行真正的统治的。所以神的任命是可以转移的,也就是肯定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合法性,为周王室的统治正名。在承认“神”主宰人的同时也让人有了一定能动性,或多或少肯定了人的作用。这为后世的诸子百家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周人的这举措影响的中国人几千年到现在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伦理道德观,与之配套的还有血缘宗法观。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孝”的对象不仅包括长辈,还包括宗家对本家、大夫对天子,兄弟等。另一个重要概念“德”是之所以能够进行统治的原因,要做到敬天、孝祖、保民三项。这种伦理思想与血缘宗法制度从周王到大夫的各级统治者以及庶民等被统治者都是同样遵守的,干好自己阶级所应该做的事也就是“德”了。

儒家部分重要人物的神鬼思想

孔子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乃至现在将孔子称为“圣人”,将孔子圣化。其实孔子本人对于这些的态度是有些模糊的。当季路问孔子祭祀鬼神的事时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当他生病时弟子为他祈祷,他也婉言阻止。“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由此可见,孔子似乎是对神鬼持反对态度的。但是《论语》中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敬”“远之”似乎并不带着任何褒义或者贬义,单纯的中立而已。然而孔子却又重视祭祀仪式“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把丧、祭看得与人民、粮食等一样的重要。由此观之,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是比较模棱两可的,但这真的是孔子的本意吗。

墨家讽刺儒家“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墨子·公孟》)也是体现了儒家在这方面的矛盾之处。当时的社会情况如前文所说“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崩坏,人民精神无所寄托。所以综合各个方面的需要,孔子认为当时的人们是需要宗教的,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精神世界。但是由于没有一个规范的公认的规定,社会上自发的宗教活动是比较多的,而自发的宗教活动,也许不能称之为宗教活动,给社会上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有利之处。孔子便想将这种活动改造变得更为有利,稳定人民精神世界,适应社会需求“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这也就是孔子追求周礼的原因。

孔子对神鬼的看法是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孔子不能也不可能从前代的神鬼影响中脱离出来,现世的生活的要求逼迫着孔子去适应这样的思想。墨子的说法体现了儒家的态度“儒者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悦,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公孟篇》)孔子虽然讲鬼神,但绝不是在讲迷信,而是把鬼神的作用始终限制政治里的象征意义和仪式范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保持这种信而不迷的态度。孔子的神鬼观中没有一种至高之神的存在,也没有对于神鬼的具体描述,仅仅局限在祭祀礼仪方面,所以孔子的思想中理性思想是多于非理性的,是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的,而不是注重鬼神和“天”。孔子唤起了人类的内心的自律性,提倡孝敬,遵循礼教等后天的教化,抛弃了以前那种低层次的、肤浅的迷信恐吓来控制社会人民行为的方法。随着春秋时期以来的重民轻神的思想,孔子在这种思潮中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

孟子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所以在神鬼观上,两人相似的地方也是很多的,但是也是有区别的。孟子明确的提出来“神”是不可知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这里的不可知不是说不存在,是神对于人来说是不能理解的,人是无法去认识神的,是超越的。所以这也使神远离了人世间。“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人既然已经按照规定祭祀了神灵,神则必须满足人的愿望,否则人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所祭祀的神灵,将神人神放在了契约的两方。这是孟子的创新思想,也是对孔子神鬼观的进一步加强。将孔子对于神鬼的暧昧态度抛弃,完全从功利的角度去看神鬼。

荀子

荀子是有名的无神论者,他不相信有鬼神,不认为有神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天”有自己的客观运行规律,不受人间的任何兴衰影响,天道与人道互不干扰。一切的所谓神鬼怪象都只是人们尚未认识清楚或弄明白的自然现象,与鬼神无关,所以荀子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解蔽》)荀子并不像孔子一样对于鬼神的态度暧昧不清,以鲜明的态度赞成无神论,展现出了极强的科学理性思想。

荀子认为宗教祭祀是维护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积极力量。“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天论》)君子把鬼神之事看作是文饰,可以安慰人心,百姓则是迷信,不知人力可以改变,这就会给社会带来坏处。“圣人明知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礼论》)圣人指导祭祀是维持社会秩序教化的一种方式,官吏则懂得祭祀礼仪用来治理地方维护统治,而百姓则是真心的信仰,把祭祀礼仪当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君子和百姓的看法不同,当然也不需要强行改变相差的思想。两者在不同的思想层面上思考相同的问题,自然结果也就不一样。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儒家重要的思想家,他对儒学的贡献侧重在制度文化层面,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把敬天祭祖纳入礼制之中,这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成了中国人民普遍的基础性信仰,是中国人心存敬畏,不妄自尊大,热爱祖国,尊师重道。

在西周春秋时代,前代神鬼主宰世间的思想没有完全被取代,孔子的思想了体现了社会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孔子提高了平民阶级的地位,具有浓重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儒家思想能绵延几千年称为中国文化精神主导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的神鬼观对后世的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否定了缘故中国陈旧的宗教观和政治神学,建立了新型伦理道德和政治关系,突出了人民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地位。使得民众称为国家真正的主人。

孟子所在当时社会已经不是孔子所在的那个思想混乱,制度混乱的社会了,所以孟子思想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承认宗教的权威,重视礼仪制度,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性,但是却不是以前的那种迷信。充满了科学精神和对人的尊重。

荀子的神鬼观则是非常明确和坚定的。他主张对宗教的宽容和人道的重视。鼓励普通人的宗教思想脱离低层次的迷信向高层次理性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品味和精神层次,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思想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2]陈学凯.西周春秋重民轻神思潮与孔子的神鬼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学报,1997(03)

[3]刘伟.孟子的宗教生态思想——从宗教生态学之视角[J]孔子研究,2015(05)

[4]牟钟鉴.荀子宗教观的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08(06)

猜你喜欢

社会稳定儒家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稳定机制研究
社区工作者思想状况调研及问题分析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社会稳定状况与对策探讨
茶道
贝淡宁:儒家重视对社会的责任
中国人能否再次成为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