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中获取灵感
——哈尔滨大剧院室内设计实践
2020-09-14刘会英山西凯的建筑设计规划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刘会英 山西凯的建筑设计规划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1 项目简介
哈尔滨大剧院所在位置为哈尔滨市松北区,基地是在一块由于松花江水位变化和河道改道而形成的一块天然湿地中。由于江防的需要在湿地的南侧临松花江一侧要新建一条江防大堤,而原有的湿地也结合着城市建设的需要,与规划中建设的哈尔滨大剧院和哈尔滨群众文化宫两座建筑共同建设成为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名片。
2 设计理念
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环绕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地貌特征为设计灵感”[1],这理念中流露出方案的创作是从对基地及城市的情感出发,从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中寻找灵感。正如马岩松自己在其专著《山水城市》一书中曾经描述的那样:“山水城市中的建筑是以自然和人的情感联系为核心的有机体,它们可以是山而非山,是水而非水,是云而非云,形式上不拘一格,精神上高度提炼……”[2]因此形式从来都不是设计的目的,语言也从来不必受到形式的限制。哈尔滨大剧院的设计故事就从这样一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景中开始了。
3 室内主要空间设计
3.1 首层公共大厅的冰雪主题与温暖热烈的剧场氛围
从剧场负一层的门厅拾级而上,人们会经过一个白色布满星光的通道。通道两侧是白色流动的曲面造型,沿着空间上升,沿着建筑形体流动,在包裹了原有的结构,绕开了立面上的洞口后,最终凝固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雕塑般的内部空间。
设计是具有多面性的,很多时候甚至有些矛盾。当然,艺术而完美的处理矛盾也是设计师的职责所在。现代剧院的空间形式主要发端于西方的文化体系,其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50-前500 年的雅典”[3]。作为一个文化表演空间,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个人们社交与聚集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属性就使其具有了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讲剧院是一个营造热烈而又欢快气氛的艺术空间,尤其是在其主要的使用时间段——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欢乐的人们逐渐汇聚到这里,期待着一出剧目的完美表演。因此这类空间往往需要使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材质和烘托气氛的灯光来营造气氛。那么一个以冰雪为主题的空间如何呈现出与其自身特点相反的气氛呢?设计的灵感还是要从自然中寻找,同样是流动的空间,不同的是温暖的颜色。设计师想到了闻名于世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羚羊峡谷。
同样是千百万年前冰川消融遗留下来的地质地貌,因含有不同的矿物质,在阳光的作用和自然的演变中形成了同样流动却热烈的色彩。雕塑般的形态,恰好暗合了设计的需求。在通过了不懈的研究和三年多与材料厂家的配合下,终于实现了既可以完美实现造型,又可以满足工程需要的构造做法,就连表面的木质肌理,也完美体现了流动质感的设计诉求。①
通过材质的运用和灯光的设计,两个大厅分别呈现了不同的氛围与色调。大剧场大厅以木质雕塑形体为主,温暖而热烈;小剧场大厅则是白色GRG 塑造的冰雪世界,阳光从钻石状的天窗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雕塑般的室内造型上面,更加凸显了其优美的形体和艺术化的空间效果。
3.2 以音质为核心理念的大剧场室内
作为一个剧院建筑,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功能是厅堂的声学音质,在这类空间里听觉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视觉以及其他功能。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就明确的描述过这类空间“你若听的好,那就能看好”[3],足见确保声学的效果在剧场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当然在现代剧场设计中我们不但重视声学,视线的设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功能设计②。哈尔滨大剧院大剧场设计容纳观众1527 座,一层池座,两层楼座。观众厅平面轮廓采用了U 形平面,宽32.4 米,深34 米,最大视距33.7 米,最大俯角25°,每座体积为8.9 立方米。
观众厅室内在造型语言上,最初的思考是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让观众获得最好的声音感受。那么获得声音则依靠的是听觉,具体来说就是人的双耳。恰好剧场舞台两侧的舞台灯光也有一个专业名称叫“耳光”。这些思考激发了灵感——能否将整个观众厅设计成为一个像人耳那样协助人们获得最好的声音的空间?在研究了人耳的生物构造后,从外耳的轮廓、形状和造型上获得启发,深深的耳窝,凸起的耳廓,恰恰是协助汇聚声音并传入内耳的重要构造。
于是设计将池座、楼座的大部分观众席分隔为若干个小的分区,将每个分区周围的侧墙设计成有利于声学反射的造型。模拟耳窝轮廓和凸起的流线型造型,辅以专业声学顾问的紧密合作,三维形体经过反复的计算机模拟、测试、校核和调整而最终定型。
观众厅室内材质的选择对于获得良好声学效果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天然木质的材料是对声学设计反馈最好的一类剧院装饰材料。因此设计沿用了与外部大厅相同的木饰面构造,完成了观众厅墙面的装饰构造。而由于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观众厅顶部则是使用彩绘木质效果的GRG 来完成的。最终不仅在外观上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整体效果,同样声学上也获得了设计的预期效果。经过建成后的专业声学测试,设计完美的达到了预设的目标③。哈尔滨大剧院大剧场的优秀音质效果在后期的运营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音乐家、艺术家的认可和好评,这一点从现在哈尔滨大剧院每年近百场的演出排期就可见一斑。
3.3 浪漫与遗憾的小剧场
小剧场的室内设计同样以声学为重要前提,其方案也是在声学顾问的配合下产生的。不一样的是其灵感的来源却更加浪漫。
这是两张最初的设计方案效果图,小剧场外是一片镜面的水池,可以将整个大剧院飘逸、灵动的姿态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小剧场的舞台背景墙则被设计为一面可以打开的透明玻璃幕墙门,使身处广场上的人也能欣赏到剧场内的表演。同时创造了一种介于露天剧场与室内剧场之间的空间模式,可以相互切换的使用场景,为剧场平时的运营带来了更多的想象。 小剧场的室内设计灵感就源自这片平静的水面。想象着剧场的表演开始了,一曲轻柔的钢琴曲响起,柔美的旋律飘向水面,在不经意间扰动了原本平静的水面,荡起了几处涟漪。这涟漪的波顺着水面扩散了开来,竟然在舞台两侧的墙面也泛起了波光粼粼的光影,这光影随着曲调悠扬绵长。令人惊讶的是待曲终时,这波光却驻留在了小剧场的空间内,竟然不愿离去了……
虽然这个略带戏剧化的故事情节是笔者配合本文编写的,但这个空间的设计灵感确是来源于此,是充分结合了建筑的室内外环境、功能特点和设计师的想象而诞生的。略显遗憾的是,项目建设后期由于成本的压缩,小剧场外的水面最终缩减了大半,小到在小剧场内已看不到水面。原本可以打开的玻璃幕墙,最终也改为固定式的玻璃幕墙。但小剧场原本的设计概念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依然是一个可以与外部沟通的演出空间,依然特征鲜明。只是这个设计的故事仅仅留在了设计师的心理,留在了这字里行间。
在声学方面的表现,由于小剧场采用的是经典鞋盒形的剧场空间,再加上起伏的清水混凝土硬质墙面,非常有利于声音的扩散和反射。在剧场的后墙,为了配合声学的吸声要求,在异形曲面的清水混凝土挂板上做了密集的穿孔处理,这对技术的实施也提出了相当高的挑战。最终呈现的声学效果也非常理想。
4 结语
以上仅为哈尔滨大剧院几处主要室内空间的设计介绍,因篇幅所限,虽不能尽展其内容,但其设计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却十分鲜明。哈尔滨大剧院的设计犹如一部雄浑的交响乐,她在建筑、室内、景观、灯光、幕墙等等,诸多方面的设计都源于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那就是MAD 一直倡导的“山水城市”设计理念。具体到设计的方法则是以自然为灵感之源,以情感为激发灵感的动力,表达设计对空间的感受,对不一样的美,对未来的艺术追求。情感源于对自然的体悟,设计同样也法自然之道,而设计师唯一期望呈现的也是自然之美、人造之美、设计之美。正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
注释:
①本项目中的异形曲面木饰面构造是以笔者为主的项目设计师团队与两家材料厂家经过三年多时间共同研发而最终形成。在这里笔者想对那些为此做过不懈努力,无私配合的厂家表达由衷的感谢。其具体的构造介绍可参见:李金生《建设监理》在2019 年12 期的论文《基于哈尔滨大剧院工程的GRC+木条工艺应用于问题探讨》。
②剧场类视线设计在我国的建筑规范及相关书籍中的介绍篇幅有限,其内容仅对特定位置提出了概要的标准性要求,但在实际的设计和项目中往往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情况。笔者也将结合自身的设计经历和专项研究在另文中专门介绍。
③详见:杨志刚 《演艺科技》在2016 年1 期的论文《流动的建筑悦耳的音色——哈尔滨大剧院的声学设计》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