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地方架阁库探究
——以嘉兴为例

2020-09-14施利金李章程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浙江档案 2020年8期
关键词:公署嘉兴设置

施利金 李章程/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架阁库,顾名思义,是以架阁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1]。架阁在唐朝已经具备,而架阁库则启用于北宋,它的出现在中国古代档案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架阁库虽沿用近千年,但专门记录架阁库的史料零星琐碎,多散诸史书、政书、地方志等文献中。关于架阁库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例,以“架阁库”为关键词,检索到包括期刊文章、硕博士论文等在内的文献共177篇,分别对宋代中央架阁库、其他朝代架阁库、历代档案机构沿革进行了研究。如王金玉的《宋代“千文架阁法”辨析》[2],进一步探讨由宋人周湛创立的“千文架阁法”,挖掘更多古代档案管理方法;赵彦昌基于《元典章》对元代架阁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3];郭欣仪、姜玉平则探究古代档案机构变迁,侧重于对古代具有特色的档案机构进行研究[4]。此外对于架阁库的研究不论是朝代还是机构,更多聚焦于中央架阁库,对地方架阁库的研究存在缺漏。而自北宋“千文架阁法”推广后,各州县很快设立了架阁库,地方档案管理机构进一步发展。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架阁库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嘉兴是江南鱼米之乡,自宋代架阁库制度实行之始便设有地方架阁库,千年来相沿成习并富有地域特色。笔者以古代嘉兴[5]为切入点,探究古代地方架阁库的相关情况。

一、古代嘉兴地方架阁库的设置

宋代不仅在中央设立架阁库,在地方路、府、州、县也设置了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架阁库,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档案管理网络。从《浙江通志》、光绪《嘉兴府志》、《桐乡县志》等地方史志中的记载中可见,嘉兴所辖县在衙署内均设置了架阁库,有着相对完整的档案管理机构与制度。自宋代开始,嘉兴公署内架阁库位置的设置大体上变化不大,并随朝代变迁有一定的变动。架阁库地理位置的设置既有人为考虑因素,又体现出因势利导、巧妙利用自然环境的智慧。

嘉兴府署图

嘉兴府城图

(一)地理位置

《嘉兴府志》第二卷公署载:“府治在旧子城内,中为正堂。而轩其前后为穿堂、为后堂,东北为府库,左为军资库、为经历司,司北为架阁库;右为照磨所,所北为茶房。堂南立戒石,亭东西为吏廊。”[6]从中可见嘉兴架阁库设置在公署内部,且在较里面的位置,附近设有照磨所、茶房、吏廊。又根据《嘉兴府志》卷一的嘉兴府署图和嘉兴府城图以及相关文字记载,可以发现虽然没有直接在府署图中标出架阁库的位置,却也能够“按图索骥”,说明地方架阁库虽不具规模,但也有一定的需求以及影响。到洪武九年(1376),架阁库位置记载更是精确到步。“庙北,出望吴门,经百步桥为演武场”[7],“府治东北二百步,流虹坊之西,中为理厅,后为穿堂,堂后为燕堂,折而西北为架阁库”[8]。从中可以发现,到了明代,架阁库的位置距离水源更近了。到清末,架阁库的使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光绪《桐乡县志》载:“成化十年(1474),知县孟俊重建六房等新大堂,移架阁库于西廊,而易以分治厅。”[9]

(二)设置缘由

1.利于防盗。将架阁库放至公署府治深处,外有城墙阻拦,又设有谯楼瞭望,偷盗之人既很难深入又容易被发现。且架阁库附近设有吏廊或演武场等,在方便巡逻之人巡视档案库房的同时,又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震慑企图盗取档案的贼人,尽可能地将贼心扼杀于萌发;如发生偷盗行为,也能够在偷盗发生的第一时间察觉到,并及时对偷盗之人进行抓捕,更高程度地确保档案的安全性。

2.利于防火。火灾一旦发生,档案损失必然惨重,因此古代十分重视防火。《嘉兴府志》载,公署内架阁库周围设置了茶房,利于不慎发生火灾时及时灭火抢救档案,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据江南风俗,后堂内一般放有盛水的太平缸即古代消防设施,以备不时之需。而据光绪《嘉兴府志》所载的架阁库位置,据后堂距离不远,能在火灾发生的危急时刻利用太平缸进行救火。此外,嘉兴为江南一隅,水网密布,明时架阁库周边有桥,即有天然水源,成了天然的屏障,最大程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且江南包括嘉兴在内的诸多地方架阁的脚在平衡的基础上采用了高脚设计,大大减轻了气候、河流水汽等因素对档案的损伤。地理位置的变化,既表明了因时而变的智慧,也代表了地方乃至中央对于档案保管的重视。

3.便于利用。一则是架阁库位置设置于公署内部,便于官吏即时查阅档案以及进行管理;二则与军资库、经历库等相对集中,便于地方对于档案的统一管理,减轻人手压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好比照磨所,其为户部、刑部、都察院、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各府衙下属办事机构,主管文书、卷宗。从《嘉兴府志》记载中可以发现,照磨所与架阁库几乎相对,在便于查阅、管理的同时也为后面架阁库的逐步演变埋下了伏笔。此外,从公署方位上看,架阁库的位置在西侧,这与其所贮存的档案性质有关。宋代地方架阁库主要是用来保存地方的版籍档案,主要是记录该地的土地和户口情况。又有言“左藏皇册,右藏版籍”“前藏版籍,后藏案膜者”[10],这也是架阁库位置分布的主要原因。

二、元代嘉兴地方架阁库的管理

元代嘉兴架阁库的管理,主要依据陈旅的《安雅堂集》第十三卷中的《嘉兴路总管府架阁库记》所载内容。凡涉及郡县的户口、钱粮、刑事、建造等事务,都需登记在册。年岁越久,档案积累的数量就越多,所需陈放档案的地方就越大,其档案管理制度也势必需要跟进发展。陈旅在《嘉兴路总管府架阁库记》中就提到,“两至元之间,所积成案十万五千有奇,簿历万三千九百有奇”[11]。要知道一万张现代的纸张就有近一米,何况是元代使用笔墨书写的“十万五千有奇”的“成案”呢?虽不能证实是否存在夸大的水分,却也可见档案数量之庞大。数量如此大的档案,其管理也是一个不小难题。事实上,元代从中央架阁库到地方架阁库均设置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一)集中保管制度。元代嘉兴路总管府下有多个机构,最初档案保管并不集中,“散处府廊东西楼及经历司至旁屋”[12],随意堆放造成相当一部分的档案得不到完善的保管,甚至“风雨与之俱,虫鼠之所伍,猾胥豪民得以肆其奸谋”[13],不仅仅风雨侵蚀、虫蛀鼠咬,还被人为偷盗掠夺。后经上报,嘉兴路总管府开始重新对架阁库档案进行管理,“乃度地府东,府东纵百九十九尺,横廿有八尺创库”[14],并执行严格的集中保管制度,“悉聚散处之牍”[15],将之前散存在各处的档案重新集中保管,档案管理渐渐有了保障。

(二)编年排放和目录检索制度。《嘉兴路总管府架阁库记》中记载“年秩月次”,即按照档案的形成时间,根据年月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放置,并且“标识昭明、征索有汇”[16]。征,有征集收集的意思,在这里也就是探寻求取的意思;索,意为搜寻、寻求;汇,聚合、以类相聚之意,此处可以理解为档案条目的汇聚。从中可知,当时的档案就有了目录检索功能。可见档案不仅有了放置之处,而且摆放井然有序、清晰明了。

(三)出入制度。即书中载:“启闭有节。”[17]启是开启,闭是关闭,有节是有所控制的意思。表明架阁库的出入有着严格的制度,库房的门窗开关也有严格规定,隔开了不相干人等与档案的距离,隔绝了“有心人”的企图,避免出现对档案被损毁、篡改、盗取等情况,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严格的架阁库管理制度是档案得以完整、完好保存的重要因素。从上文陈旅的叙述之中,能窥见元代嘉兴地方架阁库的日渐成熟。为何到了清代,架阁库走向了没落?

三、清代嘉兴地方架阁库的因袭讨论

关于清代架阁库有诸多讨论,周雪恒先生认为,“清不用宋、元、明架阁库制度(唯都察院设有架阁库),而基本以档房和清档房作为各机关主管档案的机构”[18]。问题在于,明清以后地方档案日趋增多是不可逆的趋势,放置数量种类繁多的档案仍需要相关的档案机构以及档案制度,如果清时不再设地方架阁库,那取架阁库而代之的又是什么呢?王金玉先生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并根据史料梳理出清代浙江架阁库的设置数量等详情,其中涉及嘉兴府所辖县置内就有7个,关于嘉兴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表1:清代嘉兴架阁库一览表[19]

这里存疑的是建库时间,韩李敏先生在《论清代地方架阁库的变迁——以浙江为例》一文中指出:“《纵览》清一色地将志书中记录的清代地方政府最后一次的公署修缮活动时间当成了架阁库的建库时间。”[20]但查阅文献发现,嘉兴在明清更迭之际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基本为和平过渡。因此可以推断,清初嘉兴地方公署基本因袭明代建筑,依此也可推测,架阁库的设置并未做太多改动。而据韩李敏先生对明代官署的统计,浙江的87个府、州、县中,63个设有架阁库;但是到了雍正时期,雍正《浙江通志》记录的架阁库已不到30个[21]。这几十年间架阁库数量变化较大,并非全因官署机构改革弃置,还存在意外毁坏或改作他用的情况,如桐乡县“修改架阁科为盐法科”。据载:“顺治八年,内署失火。堂及后楼具毁。康熙间,直线孙郁、徐秉元重行修建。又改架阁科为盐法科。”[22]因此,也就造成了“架阁制度”在地方逐步消失。至于“架阁科”“架阁库”之变,在明宣德年间就已有变化。《桐乡县志》亦有载“治农丞署在架阁科西,宣德中间,今废为典史署”[23],故此称谓无须过多细究。关于架阁库锐减的原因还是要追其功能价值与称谓变化,更多的是在改建、修建过程中,对架阁库改头换面了。如“册房”“档房”甚至“书室”“书厅”等,多数是由先前的架阁库改造而来。据光绪《嘉兴府志》载,嘉兴县的县治中“廊之北为花厅、为书室,南为前厅,西为来鹤轩及档房”[24],而关于书房也有记载“又重葺书室,为嘉荫轩”,“簿书余闲辄息斯室”[25]。这里的书不仅仅指图书,还包括了各种簿册、公犊、档案等文献资料,书房也相当于成了部分档案放置管理的另一场所。以上可以表明,清在因袭明公署机构过程中保留了部分架阁库,并非全部弃置。只是在改建、修葺中改换了他名或他用,地方架阁库于清代基本可以推测还是存在的,只是以另一种方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基于雍正《浙江通志》、光绪《嘉兴府志》以及陈旅的《嘉兴路总管府架阁库记》等文献,可以管窥古代嘉兴架阁库从宋至清的发展与变迁。但是仅仅依靠地方志等文献对于研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多利用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使材料包罗众家,让研究者爬梳印证,进一步发掘具有地方特色档案管理史的价值。

猜你喜欢

公署嘉兴设置
红船:从嘉兴驶到金水桥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嘉兴瑞节耀汗青
浙江嘉兴卷
栏目设置一览表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