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庄矿井F25逆断层保护煤柱合理留设研究

2020-09-14窦仲四田诺成

关键词:采动煤柱塑性

窦仲四, 田诺成

(1.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当前煤矿生产有5大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黄玉治,2019),其中矿井水害严重威胁矿工生命安全。近年来研究者利用井下放水实验、水化学分析法及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进行矿井水防治(Jiang et al., 2015;林远东等,2012;Yu et al.,2015)。断层“活化”突水是诱导矿井水害重要因素,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王冬平,2016;吕兆海等,2015;刘业娇等,2017;杨为民等,2017)。学者通过理论解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等方法对采动效应及断层“活化”诱因进行了研究(曹兰柱等,2018;李振华等,2015;陈晓祥等2018;Jiang et al.,2015;张雪昂等,2019;陈全明,2019)。李鹏飞等(2018)利用FLAC3D数值软件分析断层倾角、深度、破碎带宽度等对断层“活化”影响,结果表明倾角小、采深大、破碎带宽、落差大的断层更容易出现断层活化。基于相似物理材料模拟试验得出,断层“活化”是当断层煤柱宽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断层面上、下盘岩体会发生相对错动(吴基文等,2007)。针对淮北煤田宿县矿区邹庄矿井F25逆断层切割煤层底板奥陶系灰岩可能导致87采区煤层回采过程中断层“活化”突水情况,笔者以F25逆断层为分析对象,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根据矿井勘探资料建立工程地质模型,通过分析煤层回采过程中应力场、塑性破坏区分布特征、断层带附近岩体垂向应力变化及断层“活化”规律,综合评判F25逆断层的采动效应,确定断层保护煤柱合理宽度,以期为后续采区布置及煤层安全回采提供科学依据。

1 工程背景及模型建立

F25逆断层为邹庄井田内发育的一条大型逆断层,位于矿井西部边缘,为87采区与其东部采区的边界。地震地质剖面(图1)显示F25逆断层切割的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

图1 18和24勘查线地震地质剖面图Fig.1 Seismological profiles of exploration lines 18 and 24

上盘的太原组灰岩,含水量少、断层带导水性差,基本不会发生矿井突水,但断层下盘奥陶系灰岩含大量水,由于煤层采动,会致使断层带发生滑移、“活化”,从而发生矿井突水现象。为合理留设F25逆断层带煤柱宽度,根据工程地质背景,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图2),模型X、Y、Z分别为315 m、210 m、150 m,模型由478 800个单元格和499 746个单元节点组成,工作面位于断层下盘。

图2 三维计算模型及网格Fig.2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model and grid

模型底部边界XY面采用全约束条件,顶部采用自由边界条件,上覆岩层荷载计算值为15 Mpa,X、Y方向采用全部固定,以Mohr-Coulomb作为煤岩体材料屈服准则。煤层沿Y轴方向开挖,为消除边界影响,分别留设40 m、30 m、20 m、10 m约束煤柱,进行4次不同保留煤柱条件下的模拟开挖,岩层力学属性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岩组物理力学参数Table 1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ck association

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1 不同煤柱下水平应力场演化

为研究不同留设煤柱下水平应力场演化规律,分别调取留设煤柱为40 m、30 m、20 m、10 m时开挖后的水平应力云图(图3)。随着保留煤柱宽度的变小,采空区卸压范围向断层带靠近,同时超前应力集中区也在向断层带靠近并穿越断层。当保留煤柱为40 m时,断层下盘有明显应力集中区,上盘出现应力增加区(图3a);当保留煤柱为30 m时,断层下盘、上盘均有明显应力集中区,但上盘应力集中区范围较小(图3b);当保留煤柱为20 m时,断层下盘、上盘应力均有应力集中区,且区间范围相当(图3c);当保留煤柱为10 m时,应力穿越了断层,使得下盘无应力集中区,在断层带及上盘形成应力集中区(图3d)。

图3 不同宽度煤柱下水平应力场云图Fig.3 Nephogram of horizontal stress field under coal pillars with different widths a.40 m煤柱;b.30 m煤柱;c.20 m煤柱;d.10 m煤柱

2.2 不同煤柱下垂直应力场演化

为研究不同留设煤柱下垂直应力场演化规律,分别调取留设煤柱为40 m、30 m、20 m、10 m时开挖后的垂直应力云图(图4)。与水平应力演化相似,随着保留煤柱宽度的变小,采空区卸压范围向断层靠近,同时超前应力集中区也在向断层附近靠近并穿越断层,但是垂向应力的演化规律不及水平应力变化明显,表现出滞后性。当保留煤柱为40 m时,断层下盘有明显应力集中区,上盘无应力增加区(图4a);当保留煤柱为30 m时,断层下盘有明显应力集中区,上盘出现应力增加区(图4b);当保留煤柱为20 m时,断层下盘应力集中区渐渐转移,在上盘应力集中区增大(图4c);当保留煤柱为10 m时,应力穿越了断层,使得下盘集中区变小,在断层带及上盘形成应力集中区(图4d)。

图4 不同宽度煤柱下垂直应力场云图Fig.4 Nephogram of vertical stress field under different width coal pillars a.40 m煤柱;b.30 m煤柱;c.20 m煤柱;d.10 m煤柱

2.3 不同煤柱下塑性破坏特征

为研究不同留设煤柱下塑性破坏规律,分别调取留设煤柱为40 m、30 m、20 m、10 m时开挖后的塑性破坏区云图(图5)。当保留煤柱为40 m时,工作面发生塑性破坏而断层带基本没有破坏(图5a);当保留煤柱为30 m时,工作面破坏区靠近断层带,断层带开始出现轻微剪切破坏(图5b);当保留煤柱为20 m时,断层下盘塑性破坏区接近断层带,但仍然没有导通,断层带上开始出现了拉伸破坏(图5c);当保留煤柱为10 m时,断层带大面积出现塑性破坏,且与下盘塑性破坏区连成一体(图5d)。

图5 不同宽度煤柱下塑性破坏区图Fig.5 Map of plastic failure zone under different width coal pillarsa.40 m煤柱;b.30 m煤柱;c.20 m煤柱;d.10 m煤柱

2.4 断层带及周边采动应力演化特征

分别在煤层顶板、底板10 m处选取13个测点,且分布在断层带附近,研究不同保留煤柱情况下,工作面推进30 m时,煤层顶底板在断层带附近采动应力演化规律。

图6为留设不同宽度煤柱下煤层顶各单元体垂向应力变化规律。采动应力变化曲线基本符合采空区卸压,采空区围岩应力集中这一普遍规律,但在留设不同保护煤柱情况下,同一系列测点的应力变化是有差异的。当保留煤柱为40 m、30 m时,在采空区围岩断层带下盘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应力集中系数为1.3~1.4;保留煤柱为10 m时,采动应力穿越断层带,致使断层上盘应力剧增,集中系数高达1.4;保留煤柱为20 m时,采空区卸压,在围岩断层带附近应力达到原岩应力,没有出现明显应力集中现象。

图6 煤层顶断层带附近岩体垂向应力变化规律Fig.6 Variations of vertical stress of rock mass near fault zone of coal seam top

图7为留设不同宽度煤柱下煤层底板各单元体垂向应力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在保留煤柱为40 m、30 m、20 m时采动应力变化曲线基本一致,采空区内卸压,围岩处有应力集中现象,但不明显;在保留煤柱为10 m时,断层带下盘靠近断层带处采动应力先增加后减小,而在断层带附近上盘先增加后减小又增加演化趋势,这种应力演化非常不利于断层稳定性,极易导致出现破裂或“活化”。

图7 煤层底板断层带附近岩体垂向应力变化规律Fig.7 Variations of vertical stress of rock mass near fault zone of coal seam floor

2.5 不同宽度煤柱下断层“活化”情况

分别在煤层顶板、底板10 m处选取14个测点,且分布在断层带附近,提取竖向位移值,研究不同保留煤柱情况下,工作面推进30 m时,煤层顶底板在断层带附近的位移演变规律。

图8为不同宽度保留煤柱煤层顶板监测点竖向位移变化情况。当留设40 m煤柱时,断层带附近(非采空区)的煤层顶底板位移折线趋于直线,表明基本无位移差值;当留设30 m煤柱时变化趋势类似于留设40 m煤柱情况;当留设20 m煤柱时,断层带附近(非采空区))的煤层顶底板位移折线开始有一定增幅,且差值达到0.13 cm,说明此时断层开始有“活化”趋势;当留设10 m煤柱时,断层带附近上下盘位移量增大,且在上下盘出现明显差值达0.7 cm,说明此时断层带已经有趋于活化现象。

图8 不同留设煤柱顶板监测点位移变化情况Fig.8 Displacement variations of monitoring points of different coal pillar roof

图9为不同宽度保留煤柱煤层底板监测点竖向位移变化情况。当留设40 m、30 m、20 m煤柱时,断层带附近(非采空区)的煤层顶底板位移折线趋于0,表明基本没有发生位移;当留设10 m煤柱时,断层带附近上下盘位移量增大,在断层处位移最大达1 cm,上下盘原同一水平处出现明显错动,说明此时断层带已经发生活化现象。

图9 不同留设煤柱底板监测点位移变化情况Fig.9 Displacement variations of monitoring points of different coal pillar floor

3 断层保护煤柱宽度确定

通过对邹庄井田F25断层保留不同煤柱情况下进行回采时采场底板水平应力、垂直应力、塑性破坏及断层“活化”情况分析发现,当断层保留煤柱为40 m、30 m时,基本没有产生活化影响;当断层保留煤柱为10 m时,采动应力已经传递到断层带,且断层带发生严重塑性破坏与工作面导通,F25断层附近煤层底板奥陶系灰岩含水丰富,随着工作面回采可能引发矿井突水事故;当断层保留煤柱为20 m时,断层带附近(非采空区)的煤层顶底板位移折线开始有一定增幅,且差值达到0.13 cm,说明此时断层开始有“活化”趋势,但断层带附近(非采空区)的煤层顶底板位移折线趋于0,表明基本没有发生位移,结合塑性破坏云图发现断层下盘塑性破坏区接近断层带,断层带上开始出现了拉伸破坏,但没有导通,此时仍然是安全的。结合安全与高效等综合因素考虑,邹庄井田F25断层保护煤柱建议留设20 m较为合理。

4 结论

(1)随着F25逆断层煤柱留设的减小,采动应力集中区逐渐向断层靠近,当断层煤柱减小到一定程度时,集中区转移到断层上盘,但垂向应力的演化明显滞后于水平应力;塑性破坏区逐渐向断层靠近,当煤柱宽度减小到一个临界值时,塑性破坏区与断层导通,且塑性破坏区发育范围突然增大。

(2)煤层顶部断层带附近岩体的垂向应力变化先于煤层底断层带出现,且变化趋势不同;煤层顶断层带先于煤层底部断层带“活化”,煤层顶部断层带在煤柱宽度为20 m时开始具有“活化”趋势,煤层底部断层带在煤柱宽度为10 m时才具有明显的“活化”趋势,断层活化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3)基于本次分析结果及合理留设煤柱所涉及综合因素,建议邹庄F25逆断层保留煤柱留设20 m较为合理。

猜你喜欢

采动煤柱塑性
基于中性区特征的沿空掘巷煤柱宽度分析与实践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双轴非比例低周疲劳载荷下船体裂纹板累积塑性数值分析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上保护层开采遗留区段煤柱现存状态研究
新元煤矿9104 工作面沿空巷道合理区段煤柱分析
胶结充填采场顶板承载特性及煤柱稳定性分析
工作面过多断层支承压力演化规律研究
金属各向异性拉伸破坏应变局部化理论:应用于高强度铝合金
煤矿采动顶板“上三带”分布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