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一建构理解一认同
2020-09-13王建木
王建木
摘要:活动育人的理念是:把老师告诉学生的话变成学生自己的真实体验;把老师要灌输的观念变成学生自己悟出的道理;把老师反复的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习惯。本文通过对一节主题班会的剖析,从活动育人的视角,从目标达成、时间节点、组织形式等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欢迎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坚持;活动育人
2016年11月,我有幸到北京参加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骨干班主任国培。在与一些教授、大师的交流中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德育的“博大精深”。今天想通过北京十四中学的一堂主题班会课,来谈谈我对“活动育人”的一丝感悟。
进入中学,尤其到了高中,对学生来说,学习的压力增加了不少,所以老师会通过个别谈话、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本次主题班会老师旨在以小組为单位,通过平板支撑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坚持”,从而助力高考。
一、活动的目标达成
凡事能否“坚持”,撇开外力推动,就个体自身主观而言,往往离不开“意志”,这应该是谈论“坚持”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笼统讲,意志有它的普适性,意志坚强的人做很多事情都能坚持得更久一些(甚至于不达目的不罢休),而意志薄弱的人,做很多事情则都难以持久。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另一种现象:意志的强弱在不同方面可能体现得并不一样,有时区别倒也不大(所谓“强弱”只是相对),可有时则反差巨大!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意志薄弱,但是在运动(训练或比赛)和劳动时却很能拼(其体质未必很好),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下午的游戏,表面看是横向的各个小组以及个人之间的比较,可是从主持人的话(其实也是组织者的意图)来看,落脚点则是放在纵向比较,即个体前后两次计时的对比(前一天在没有老师听课时已进行过一次平板支撑的测试),以此延伸出自我要求(目标和价值观)、目标附加(团队荣誉)、动力效应(同学鼓励)等。记得最后剩下一男一女两位学生PK时,我挺希望男生能赢并对主持人将如何点评抱有期待(因为我已知道女生学习成绩位列第二)。可喜的是男生赢了,可惜的是,主持人对此没有提供有价值的点评。为高三学生组织这样的活动,组织者坦言是要指引学习而助力于高考的。我想,如果就事论事,游戏比的是“坚持”,结果是学习成绩不如女生的男生赢了,这说明什么?是否就说明男生在学习上的意志也会超过女生?显然未必(池教授后来就提到了女生在此项游戏中的不易)!可是如果未必,那这项游戏是否只剩下纵向比较的价值而在横向比较上就丧失了意义呢?肯定不是!面对如此结果,我们可以假想男生在学习方面的意志同样超过女生,从而引发学生在课后对影响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的思考。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另一种可能摆到台面上,即男生在学习方面的意志不如女生,由此提请学生一起来思考原因和对策。那些在学习上不能“坚持”的所谓意志薄弱的学生,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恐怕是再努力也是白费劲此路不通的绝望心态吧!只是一味地告诉他们要坚持,有用吗?“不坚持怎么知道不成功!”谁说的?早恋呢?永动机呢?……我们在谈论“坚持”的时候否能够拓展到“目标”的制定和“信心”的树立呢?甚至于,谈到“失败”。如果与他人横向比较,即便是面对一个看来切实可行的目标,谁又能保证坚持了就注定不会失败呢?但是,回到自我的纵向对比,在“坚持”中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种成功呢?很高兴,在结束语中,主持人说了一句“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冠军”。略感遗憾的是,缺乏水到渠成之美!
我不知道老师在这之前有没有对学生进行“目标制订”、“信心树立”、“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活动渗透和引导,若就单独的一节主题班会课,显然很难真正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活动的时间节点
不同的时间节点对于主题班会的效果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可选取班级中近期出现的某种现象作主题,也可结合该年龄特点的心理特点为主题。主题“接地气”,学生才乐于参与,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般高三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制造心理压力期(8月一12月),第二阶段缓解心理压力期(12月一4月),第三时期:激励冲刺时期(4月一6月)。11月初为高三学生设计这个“坚持”的主题班会因该说还算适宜。但“坚持”不是独立存在,而需要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找准学生“坚持”的内因和外因,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活动的组织形式
就本节班队课的组织形式上来看,老师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其出发点能让学生产生目标附加,即为小组的荣誉而坚持。同时小组内的同学相互鼓励使那份坚持更具内驱力。本节课较多时间是让学生在平板支撑的活动中体验。活动育人的本质也就是学生通过参与、交流,体验,逐渐形成对社会的适应和对世界理解方式的建构。从参与体验一思考澄清一建构观点,外显有规,内显有德,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知道”需要坚持,而是让他们“懂得”坚持,从依从一理解一认同,只有让这种观念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真正走进他的心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若就“坚持”这个主题来看,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大活动(系列活动)来开展。前期以“目标制订”人手,在外力推动外,拉动学生的内驱力;中期从“信心树立”为抓手,结合目标附加(团队荣誉、家长期待、老师关心、……)给于动力支持;中后期从“意志品质”着眼,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实现自我”的需要而学会坚持;后期总结阶段应从纵观整个过程出发,肯定学生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秀品质,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在不断锤炼中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以“活动育人”为理念,以学生的内因、外因出发点,以主题班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搭建育人的平台,创设德育情景,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生活实践是学生情感的生发剂,道德体验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扮演好社会角色,必经体验;接触自然、社会和伙伴,学会反省,进而形成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启迪道德觉悟,激励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推理、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增强道德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