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2020-09-13朱洪江
朱洪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生身心发展处于不出成熟阶段,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强、争强好胜等,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初中教师要进一步把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文章针对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初中
众所周知,初中生是接触学校最多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等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还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
1.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只有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对学生进行内在品质的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体现。初中生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别
德育教育的主要来源是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来源是心理学,是对个体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对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初中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措施
1.教师要加强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众所周知,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和生理发展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初中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情感观念等有充分的了解,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要与学生做朋友,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对症下药,制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运动项目或者是文化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和教师参与到活动中,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好的展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校园的文化环境、班级环境等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教学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例如,学校要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创建心理咨询室,学校也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组织心理咨询活动等,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积极的引导,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找到突破口。学校也可以组织团建设,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目标和计划,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使德育教育得到完善,同时要依据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和区别,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结合,为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需学习和成长,同时,教师要加强有学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论如何将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4).
[2]何丽娜.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J].速读旬刊,2015(11).
[3]郑忠林.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分析[J].俪人:教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