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机融合
2020-09-13刘汉健
刘汉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走入家门,而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信息技术教育更要从小学抓起,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灵活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范围内单独呈现的几率较少,应适当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而小学科学也作为一种占比例较小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中的大部分概念与理论无法单独具体的仅仅使用课本呈现,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这两门课程相结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陌生程度,进而达到促进两门学科共同发展的教育前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融合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都不是教学目标的重点,但是作为教师,不论学科是否重要都应该用心对待,努力用最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信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等方式方法,帮助科学学科完成抽象的概念阐释,完成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效率提高等目标。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科目与其他科目共同发展。
1.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科学作为引领科技前端不断进步与不断发展的两大技术类型,必定在未来会掌握一片天地,这一点不可否认、无可厚非。小学方面的学科涉及较少,但仍然加入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二者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资历尚浅,头脑较为简单也没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力,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抽象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困难,但是巧妙地将二者融合,充分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目标完成了一半。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更好更立体的体现科学的概念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何乐而不为?
2.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融合教学推进中所遇到的问题
2.1 教师没有分清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主次地位。信息技术是我们用来辅助教育的一类工具无论信息技术有多少优质的条件,教育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育的主导始终是教师,信息技术是为了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率而服务的,教师更不能是非颠倒,混淆视听被信息技术所奴役,人是有感情的,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存在就单单以呈现信息技术为主而忽视了人的感情的表达、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感情之交。此类做法背离了教学的初衷,教师应该着重注意。
2.2 课上演示忽略真实效果。信息技术与科学虽然真实存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较为虚幻的,这两类学科本身就具有虚幻的性质,在实际运用时;要注意演示与实践的真实效果,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展示,尽量以真实为主,不要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与实践就不要过多的呈现虚拟的图片与效果。
3.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融合教学的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科学这两门学科过于晦涩难懂,对于小学生来说吸引力较差,由于又不是重要学科,不能引起家长与学生的重视,所以教师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喜欢此类学科,并对此类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声音一课中,将不同的声音以音频的方式放到多媒体课件中,以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听音频,并对音频的发声源地进行猜测,从而勾起学生兴趣,以达到使学生专注听讲,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3.2 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点。在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常常会有抽象的概念与不具体的原理,而小学生见识较为短浅并不能深刻理解其意义,并且提到的事物在平常生活中也很难见到,比如化石、煤、岩浆等等,所以更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全面的展示抽象的事物。例如,在认识星座一课中,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制作动态模拟星空图,将星座在指定位置标出,倡导学生夜晚仔细观察,从而增加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并且增加了真实性。
3.3 改变教学方式,增加情景教学。抽象的概念阐释与应试的填鸭式教学早就让学生们厌烦,情景式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新的知识点还可以在互动中增加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课中,引入时添加一些冰雪覆盖的北国风光、虚无缥缈的山上云雾,一望无际的空旷大海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在这美丽的自然风景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同学扮演一滴小水滴,通过变冷变热等条件下,水滴如何变化,形成水、冰、雾等不同的形态。
3.4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推进教学方式不断进步与改革。一个新的事物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进步,不断地积累经验,后期总结经验促进改革的持续发展,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断进步。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抽象的科学原理,利用情景模式暂定角色,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留下家庭作业。下一次上课是对家庭作业进行客观的评价,在教师得出评价结果之前,询问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加入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并在一定阶段的教学之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系统正式的评价,而学生也要对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全面做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实现该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师应重视对接教材内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创设情境以及研讨学习等策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信息化技术和小学科学的有效融合,加强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采用最佳策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信念与基础,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创新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融合的呈现方式,实现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进阶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楊艳艳.学习单支持下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
[4]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