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通识选修课中网络课程的建设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

2020-09-13赵梓亦张馨月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助教通识

赵梓亦 易 琳 张馨月

(云南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

网络课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文理学院”)作为祖国边疆地区的民办独立院校,结合西南边疆地区民办高校的生源特征和国际化的办学特色,自2017 年起,在通识选修课程中引入网络课程,开始网络课程建设。近两年探索出了一些规律,但也发现和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以文理学院2018 年秋季到2020 年春季中的4 个季度通识选修课程中的网络课程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研分别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并以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

一、通识教育中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一)课程开设情况

文理学院的通识选修在网络课程资源的构建上,主要采用从商业平台引进校外网络课程资源的方法。从2016 年春季学期到2018 年春季学期,文理学院通识选修课程库中共有网络课程7 门。自2018 年秋季学期到2020 年春季,通识选修课程库中的网络课程门数增至18 门。每学期开设网络课程的门数也逐渐增加。2018 年秋季学期共开设2 门,占该学期通识选修课总门数的4%;2020 春季学期共开设7 门,占该学期通识选修课总门数的12.28%。

表1 2018 年秋季—2020 年春季学期通识选修中网络课程开设情况统计表

从表1 可以看出,在文理学院的通识选修课中,课程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4 个季度中网络课程新增11门。网络课程在每学期开设的班级数量也在增多,课程类型越来越丰富,网络课程已成为重要课程资源。

(二)学生学习情况

从选课人数上看,选修网络课程的人数随着网络课程在通识选修中的课程门数和开班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自2019 年春季学期起,选修网络课程的人数能占到总选课人数的10% 左右。为了解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相关情况,笔者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对4 个季度中选修了网络课程的3 806 名学生中的1 5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从授课形式的认可程度看,超过71% 的学生表示,网络课程自由的学习形式是他们选择该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原因。从学习过程看,62% 的学生会采用每周学习一点、不断复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过程呈现持续性而非突击性。从教学效果看,超过66% 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好于线下课程,27% 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至少与传统线下课程是接近的。从最终成绩上看,约95% 选修网络课程的学生能正常获取学分。总体而言,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情况良好。

(三)教学管理及师资情况

由于文理学院采用从商业平台引进校外网络课程资源的方法构建网络课程,借鉴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课堂构建,每门开设的网络课程都配备了与课程内容专业接近的助教。每学期开展4次线下课程,学生自主完成线上学习。线下课程中助教进行答疑,并通过任务布置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第一,教学管理。最初设计助教进行课程管理,只是为了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便于对教学档案进行收集管理。文理学院目前的网络课程都是引进他校课程,原课程教师所设定的教学对象也与本校学生在知识构建、学习能力上有一定差距。为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助教的职能包含组织学习、答疑解惑、布置内化任务、完成教学管理。助教对教学过程的“监督” 和答疑,成为文理学院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中课程完成比例远高于国际上慕课课程完成率“不到10%” 的主要原因。

第二,师资建设情况。虽然目前文理学院还没有自建网络课程,但助教在课程管理中完成了答疑解惑、布置内化任务等工作,实际上实现了翻转课堂——“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2]——的尝试。助教通过给学生布置讨论、展示,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助教虽不是课程构建者,但也成了通识选修课程中网络课程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文理学院通识选修课课程的助教共12 名。其职称分布含高职1 人、中职10 人、初级职称1 人,助教所学专业涵盖数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基本可以与所开设网络门类的丰富性相匹配,助教师资已成为网络课程建设中的重要资源。

二、网络课程资源在通识选修课建设中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下文简称“《纲要》”)中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2]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民办高校中发展通识教育、进行课程改革,是实现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途径。实践证明,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教学资源上有很多不足,虽然在发展中希望依照国家要求完成课程改革,但实际能力有限。网络课程在高校中的发展为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路径,充分运用已经成熟的网络课程资源,于民办高校实现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教学改革,培养教师队伍

1. 推动通识课程改革

民办高校的通识教育建设和网络课程起步都较晚,需要更多对传统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发展。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和网络课程建设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成熟的网络资源、网络技术和教育理念的网络课程被越来越多地建立起来。民办高校建设网络课程,要对本身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这不仅是网络课程本身设计、教学上的变革,也是通过教法影响学法的变革。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能带动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还能推动线下课程的教学改革。

2. 培养通识课程的师资力量

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科研能力,也要做好教学工作。民办高校本身的教师队伍资源有限,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往往流于形式或力量不够,精品网络课程可以成为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学习的一种资源。以文理学院通识选修课程为例,网络课程的助教大多是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担任网络课程助教期间,助教能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通过分析精品课程,进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这不仅有助于不同教学形式的融合,更有助于青年教师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而为未来的通识选修中的自建网络课程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二)补充教学资源,促进“文理交融”

《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实现“文理交融”。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对自我以及社会、自己和环境等各种关系做正确判断、正确选择能力”[3]8-9,这正是实现“文理交融”才能达到的效果。民办高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如公办高校。引进外部优质的网络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程中网络课程建设的一个部分,不仅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办法,而且能优化民办高校的教学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师资和课程内容两方面的不足。

文理学院从2016 年成立通识教育教学部,通识选修课归属通识核心课程教研室管理,任课教师主要为全校的专兼职教师,兼有部分外聘教师。通识选修课程借鉴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分类,将课程分为语言与基本技能、经济管理与现代生活、文学经典与文化传承、自我素养与生命关怀、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自然科技与环境等7 个大类。学校现有的课程类型和教师资源可以保证每个类别内都有课程,但是可开设的课程门数有着巨大差异。其中,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自然科技与环境2 个大类的课程,受学校已有师资的限制,课程门数和可容纳的学生数量都一直很少。从2018 年秋季学期起新增11 门网课,其中包含4 门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类课程,2 门自然科技与环境类课程。这些网络课程弥补了两类课程数量的不足,成了通识选修课程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

(三)为远程学习提供可能

通识教育的发展需要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专业教育中贯彻通识教育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的要求。网络课程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课程”[4],让学生在离校进行专业实践、实训的过程中仍然可以进行课程学习。网络课程丰富了教学形式,也使得教学实践中通识教育的延续性得以保证。

三、通识选修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技术支持不足

网络课程的建设与传统课程建设有别,除了需要课程所属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还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需要课程开发项目组成员中有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专家。现阶段,民办高校中缺乏专门为网络课程提供技术支持的部门和人员,课程建设仅停留在课程组自己摸索的阶段。而外部付费商业平台可提供较为成熟的模式和技术支持,但建课成本较高,导致民办高校中只有少数愿意借助商业平台建设网络课。

(二)管理思维固化

网络课程的建设除课程本身的体系建设外,还涉及教学管理、教师绩效考核等多个层次,但民办高校在网络课程管理上往往无法摆脱传统课程的管理思维。第一,非自建网络课程无法满足学校教学评估中师资评估的要求,此类网络课程选用受限。第二,自建网络课程目前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仅有44% 的教师对将自己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建设为网络课程持赞成态度。现阶段的网络课程课酬仅为线下教学的课时费,跟课助教在线上亦付出较多,但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网络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惰性容易被放大。调查发现,超过40% 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会忘记学习或者拖延学习进度。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普遍较弱。课堂上,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PPT就不会记笔记”,通识选修课程中的网络课程没有PPT,学生往往只听不记,课堂知识点的内化效果有限。

四、问题的拟解决措施

根据文理学院通识选修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民办高校特点及网络课程特点,笔者现从课程建设、课程管理及学生学习引导3 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一)树立以“学” 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借助信息化平台落实课程建设

第一,构建系统性的网络课程体系。运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 的教学思维,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具体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方面,在能满足通识教育要求的基础上,打造本土特色的网络课程,增强文化自信及区域影响力。课程设计方面,要做到设计层次清晰,课程定位、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测试、评价反馈、交流互动等教学资源齐全[5]。

第二,加强技术保障。在自建课程的建设中,学校要为课程建设做好平台保障,为本校网络课程建设提供可使用的平台。同时,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形成包含师资、技术、教材、平台在内的整体团队,为网络课程的建立打好基础。

第三,增加国内名校的优质通识课程的慕课资源。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除了增加网络课程的数量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外,还要更多地考虑课程质量,多选择技术优质的课程平台、多选择精品课程。

(二)更新管理意识,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通识选修网络课程的管理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支撑和保障。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要改变管理思维,建立健全网络课建设的保障机制。要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网络课程建设标准、管理要求和激励政策。同时,做好课程质量监管。除现有的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听评课外,还应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此外,做好管理部门与教学单位、管理部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管理部门与学生间的交流与反馈工作,保证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信息交流通畅。

(三)引导学生变“被要求学习” 的观念为“主动要学习” 的意识

基于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特征,应在全校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在课程设计中,注重教学主体地位的转换,将学生的“学”作为课程设计核心。在课程管理上,强调学习合作,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碎片化、移动化、信息海量化的特点,通过连接扩展、资料补充等方式,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助教通识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黑夜的献诗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language policie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place of English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