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2020-09-13王玲
王 玲
(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一科,辽宁 沈阳 110013)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疫病,该病一般多发于老年群体。该病主要病理特征为人体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与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水平,进而对肾、血管及神经系统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使患者身体不同程度受损,且该病预后较差,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出现[1]。其不仅对患者生理上造成着一定危害,同时也对患者心理上造成着严重影响。为此,必须采用科学、高效的护理手段加强对患者的疾病干预,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本研究以10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协同护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实验组53例。实验组:男28例,女25例,平均(63.75±4.26)岁,平均病程(12.11±1.51)年。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平均(64.50±4.35)岁,平均病程(12.45±1.63)年。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1)向患者详细介绍糖尿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治疗中应注意的相关注意事项等,加强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及了解,并告知患者不按时用药的不良后果及严重性,从而增强患者自觉服药意识。(2)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及临床表现、基本资料等,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与患者家属共同完成护理工作。建立共同教育目标,结合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选用合适的教育方法[2]。了解患者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基本情况,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患者充分信任,让其了解医院相关成功案例,增强治疗信心和提高治疗积极性,避免负面情绪的出现。对病情较轻患者讲述血糖监测、胰岛素规范注射及饮食运动康复指导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讲述足部、腿部及身体其他部位按摩的相关知识,鼓励其自行按摩促进恢复。另外,加强与其家属间的配合、交流,指导其参与知识教育及康复训练中,密切关注患者血糖水平及身体状况,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及住院时间进行评分,分值越低则表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月明显,住院时间也越短。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统计分析选用SPSS23.0软件,用x±s表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后行t检验,若两组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明显且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糖水平及住院时间
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止泻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止泻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n 糖化血红蛋白 餐后2h血糖 空腹血糖 住院时间实验组 53 8.26±1.83 7.52±1.22 6.58±1.13 17.25±1.83对照组 53 11.45±1.31 10.09±1.67 9.11±1.93 21.39±2.16 t-- 9.508 8.335 7.588 9.809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其中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该病一般病程较长且难以控制,若治疗不及时会为患者带来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导致患者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其不能够正确认知该病,且治疗积极性不高,容易造成治疗效果较差。故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协助进行,协同护理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通过应用协同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干预,从知识教育、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及病况、与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制定相应护理计划、提高治疗信心、加强康复训练等方面着手,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达到治疗目的[4]。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护理中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患者血糖指标,促进患者身体健康,同时能有效促进患者恢复速度加快,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故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