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的国际化路径
2020-09-13韦颖姚倩
文|韦颖 姚倩
2011 年,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侧重选派地方重点学科的发展和急需紧缺型人才出国留学。同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把14 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未来10 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予以重点帮扶,并确定了部委定点联系片区的工作机制,滇西边境山区片区是教育部定点联系的片区。为此,教育部立足滇西教育发展落后、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的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优势,积极推进定点联系滇西工作,促进滇西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并精心设计实施了定点联系滇西八大精准帮扶项目。
2013 年,为落实中央、教育部扶贫工作,国家留学基金委在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的基础上,面向教育部对口支援的滇西边境山区,设立了旨在提升该片区中学英语教学、教研整体水平的“滇西边境山区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2014 年,该项目扩大试点范围至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六盘山区和秦巴山区,设立“西部连片贫困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2016 年,在上述两个项目基础上,国家留学基金委又增设旨在提高贫困地区中学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滇西边境山区中学教改出国留学项目”和“西部连片贫困地区中学教改出国留学项目”。
参加项目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回国后,将自己在国内培训和国外留学中学到的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践策略带回当地,担负起“种子”的使命和责任,以教师影响学生,以学生带动其所在家庭,成为以点带面、逐级逐层激发当地群众内生动力活力的源泉。
2011 年11 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滇西边境山区10 个州市56个县(市、区)由教育部定点联系。教育部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优势,围绕把滇西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的总体定位,精心实施了定点联系滇西八大精准帮扶项目,其中就包含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实施的“滇西边境山区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以下简称“滇西项目”)。
滇西项目自2013 年实施以来,从策划、遴选、派出前各种手续的办理和准备,到派出后对项目教师生活学习上的关照,以及项目教师回国后的情况追踪,都做到了“四精”——精心设计,精细管理,精确要求,最终达到扶贫的“精准效益”。截至目前,滇西项目已选派完成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共18 期608 名,中学教改出国研修5 期149 名,实现了滇西边境山区10 个州市56 个县114 所高中和完全中学全覆盖。教师们带着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精确要求,实质性地推进了教育部对滇西地区进行精准扶贫的成效。
项目开展以来,笔者所在单位就从第三方的角度对项目进行评估。通过多年持续地跟踪调研,我们对411名项目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107 名项目教师进行了抽样访谈和课堂观察,并与项目策划者、相关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及项目教师的授课学生等相关群体进行个别访谈,同时还以各种座谈会的形式收集数据。2020年6 月,笔者对已经开展7 年的滇西项目进行第三次调研,与41 位滇西边境山区中学的管理者(包括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进行视频访谈,询问他们对项目的了解情况,以及教师研修回来后为学校、团队、学生,以及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
经过三轮大规模调研,笔者认为,滇西项目重新定义了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学方式,通过“种子教师”效应提高了滇西贫困地区中学英语教学水平,发挥“拉帮传带”的作用,带动当地外语教学改革氛围,促进和感染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引领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
直接成效
滇西项目的直接成效在于聚焦了集农村、贫困、边远、民族于一体的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师专业理念的转变。树立了“以生为本”的学生观,改变过去为应试而教的观念。理念的改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它促使项目教师根据本土文化环境、学校制度和学生学情充分调动个人潜能,最终形成符合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教师专业知识的增加。培训课程里包括大量英语语言知识,让很多项目教师从之前只掌握所教授的课本内容扩展到整个英语语言世界。项目还增加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及教育信息技术的知识,并扩充了教师对国外文化、地理、饮食等通识知识的了解。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借鉴国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问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方式设计了丰富的课堂、课外活动,通过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等社团活动,丰富了教学内涵,形成教和学的良性循环。
作者韦颖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就滇西项目进行调研
衍生成效
滇西项目虽然聚焦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通过全程性、沉浸式的国内外培训,让改变渗透到项目教师的方方面面,其衍生成效不容忽视。
激发教师对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教师的成长不仅包括专业发展,还包括生命的成长。项目教师通过全身心投入与参与,重新触及内心的“危机感”,激发“终身学习”的动力。正如一位老师所说:“我现在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不是为了职称,而是担心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项目实现了教师从“外在驱动”到“生命自觉”的转变。
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促进个体成长的最好形式。项目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导师为引领、同伴讨论互动、自我反思提升为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另外,项目教师在发挥“种子效应”时,与本学科的教师们又形成本校的学习共同体。有的项目教师送教下乡、担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潜移默化中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学习共同体,创造了教师的专业和精神成长的公共空间。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滇西项目开阔了教师的国际视野,“老师走多远,学生就能看多远”,教师们利用课前课后的片段时间,以图片、视频或故事的方式把在国外体验到的文化见闻展现给学生,带领学生认识外面的世界,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滋养教师的感恩之心。项目教师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大多具有省内高校函授学历,他们工作的中学与省内、国内一些先进中学还有很大差距。但他们有机会在国家资助下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如有教师说:“不是因为滇西项目,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大山、走出国门。”因此,感恩之心由内而发,让他们更加珍惜培训机会。
升腾教师的家国情怀。“不出去不知自己爱国”,项目教师出国后通过亲身体验国外文化、制度和生活,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的重要地位,油然而生爱国情怀。同时,爱国更加理性。从一开始为“中国制造”遍布国外而自豪,到之后了解“中国制造”背后可能还存在环境污染、缺乏创新、劳动力低廉等问题,这些深度思考激发了教师为祖国强大而教好书的决心。另外,与家人短暂分离也会促使家庭成员间的反思、理解和感恩。回国后,项目教师与亲人、同事、学生间的交往更加融洽。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项目不浮躁、不功利,就是能用一代人影响一代人”,这是对项目的最好肯定。
组图:项目资助教师的英语课堂(本刊资料图)
综合成效
从教育精准扶贫的角度来看,滇西项目探索了一条教育精准扶贫的国际化路径。对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来说,滇西项目不仅是教育国际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初步探索,更促进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有力尝试。
从教师培训的角度来看,滇西项目探索出一种“任务驱动式”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根据项目教师的水平和综合素质,滇西项目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精准地提出“七项任务”,并及时跟踪反馈项目教师完成任务的情况;形成灵活多元的评价方式,根据任务的参与程度与完成效果对项目教师进行评价。这种“任务驱动式”培训充分调动了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促使项目教师主动参与培训学习。
从乡村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滇西项目初步探索了乡村教师自我成长的发展模式。滇西项目区别于教师们参加的常规培训,让他们浸润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优质资源中,通过各种形式冲击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底线,让他们突破农村基层教师普通学历层次限制发展的瓶颈,以“生命唤醒”的方式,提升着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差式的培养路径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几点建议
为更好地巩固滇西项目带来的成效,笔者有几点建议。
定期举办滇西项目教育论坛。举办论坛的目的是为促进项目教师不断巩固所学内容,总结和交流优秀的教学实践、管理和改革经验。针对项目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会代训,促进项目教师继续成长。论坛举办期间,可以继续聘请国内外培训机构的相关培训专家参与论坛为派出教师进行指导,前后呼应,促进项目教师所学内容的本土化和有效迁移。
建立健全项目效益保障机制。教育成果的展现周期长、速度慢,随着时间推移,项目未来发展还将呈现更加丰硕的成果并发挥更大效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项目开展和后期管理。首先,为本地区参加过培训的项目教师建档立卡,定期组织项目教师召开英语教学成功经验分享会和研讨会,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案例。其次,通过搭建项目教师回馈社会的公益平台,实现项目教师感恩之心的具体化,扩大项目教师效益发挥的辐射效应。
探索项目配套顶岗换岗机制。探索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到滇西贫困地区顶岗实习的配套机制,缓解滇西边境山区英语师资短缺的问题。省教育厅可协调与省级、各州市师范院校建立长效定向实习合作机制,鼓励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派出教师班级教学顶岗实习。这样不仅能缓解英语教师派出困难、培训缺岗的问题,也能为培养师范生探索在校实习的有效途径。
加强培训机构间以及与滇西地区的合作互动。滇西项目集合了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培训资源,搭建了国内外培训机构共同探讨教师教育的桥梁。可适时召开国内外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专题研讨会,加强项目培训的设计、课程的定位、培训内容的交互影响,为项目培训提供学术资源的交流氛围,形成滇西项目国际培训的生态系统,构建效益发挥共同体。另外,项目教师培训归来后面临着先进教学方法本土化的问题,这也成为影响教师发挥自身种子效应的首要难题。要更有效地进行培训,需要国内外培训机构与中国及云南的项目目的地之间多有互动和沟通。因此,可以邀请国内外培训机构、教师到云南边境山区的中学进行实地走访,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确定下一步培训方案和重点,让滇西项目更落地更精准更有效。
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师是关键。云南省滇西片区是全国14 个重点推进的扶贫攻坚片区之一,集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程度深,是边境县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滇西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的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与2013 年国家开始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机融合,准确定位了云南省滇西片区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以中学英语教师教育为突破口和抓手,结合项目自身的国际化优势,搭建了国内外教师教育培训平台,不仅顺应了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更为贫困地区教师教育发展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辟了特色道路。
滇西项目切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云南省跨越发展的需要,为滇西的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好教育系统的优势,为完成把滇西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的总体定位埋下教育的伏笔。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专业化工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生态过程。教育扶贫的成效需要上下联动、整合资源,才能构成一个教育综合因素的和谐、共生、共识、共融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