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微纪录片传播基础与形式探析
2020-09-12张舒野
张舒野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竖屏微纪录片将纪录片的呈现形式做了更深层次的扩展,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形式和活跃的发展势头。同时竖屏微纪录片不断建构着自己的影像语言系统,试图改变观众与纪录片的原有关系。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竖屏微纪录片以新颖的影像形态扩展着纪录片的边界。
关键词:竖屏;微纪录;主题;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02
紀录片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秉承着约翰·格列尔逊“对现实世界的创造性处理”这一理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蓬勃发展并以手机作为主要终端的背景下逐渐衍生出“竖屏微纪录片”的这一形式。竖屏微纪录片既有互联网时代的短视频特征,又有对纪实影像的衣钵继承,发展出了独特的内容与形式。
一、竖屏微纪录片——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亚类型
(一)以手机作为主要终端的移动互联网视频内容呈现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便捷且海量的信息获取,更使传播内容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手机用户碎片化的时间与获取信息的愿望成为新的视频样式萌发的基础,丰富的内容信息量与直观明确的音画组合使视频作为主要传播材料被加以改造,呈现出短时长、高频次、元素单纯的短视频样式。基于手机用户的竖屏使用习惯,短视频逐渐衍生出竖幅构图样式。同时视频题材的选择也因为竖屏构图概念的影响展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趋势。
(二)竖屏,不再具备公共品格的影像呈现。手持屏幕的个人观影方式与电影的社会集中观影形式形成明显区隔,影像内容的单纯化与观影方式的个人化建构了新的视觉模式。竖屏影像,与观影的双眼宽广视角需求相反,却与书籍的竖向结构相似,突出被摄主体而弱化对其所在环境的展现。不再具备公共品格的竖屏影像更加倾向于对个体的视觉激励,追求短时间内使观影者获得感性呼应,加深其对某一个单独元素或者情节的记忆及认识。
(三)观众用户化的竖屏微纪录片。纪录片作为一种具备独特美学价值的影像表现形式,具有稳定的观影群体。短视频的盛行与竖屏影像形式的出现,非但没有分解原有的观影群体,反而扩展了其受众人群。有更多的观众开始关注竖屏纪录片,将其作为新的影像内容表现形式加以看待。将竖屏微纪录片的观众用户化,培养并逐步加重其观影习惯,会使这个群体更加稳固。同时,观众的习惯和内容的需求影响了竖屏微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为竖屏微纪录片的发展展现出了更加多元的发展空间。
二、竖屏微纪录片影像特征
(一)竖幅构图表现。竖屏的竖幅构图形式更有利于突出被摄主体,尤其是人物。对单个拍摄对象,竖幅构图由于左右两边的画框更加接近主体,剥离了与主体无关的其他画面元素,使得画面对主体的表现更加精炼、直接,观众对被拍摄主体的判断也更加明确。对多个主体的表现,竖幅构图多采用斜向排列、垂直排列及纵深排列的方式,通过横向调度及纵向调度将影像主体与客体进行转移交替,呈现出丰富活跃的画面特征。竖幅构图对纵深感的呈现多通过画面上中下部分的对比,通过遮挡关系、大小对比、虚实变化的手段进行建构。
(二)相对稳定的镜头运动处理。竖屏微纪录片因其竖向画框比例结构的限制,横向信息量相对较少,画框参照更接近主体,导致较高速度的横向运动会使观众会产生极大的视觉不适感,增加观影难度。而增加镜头上下纵向运动幅度,又不符合视觉习惯。所以竖屏微纪录片更倾向于采用固定镜头为主、小范围的镜头移动为辅的镜头运动处理方式。结合被拍摄主体在镜头内部的丰富调度形式,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横幅构图的动态画面。
(三)突出动态的剪辑方式。以“动接动”的剪辑原则为基础,利用相斥或相向的方式,将竖屏微纪录片的画面中动的元素提取加工,弥补前期拍摄相对稳定的镜头运动处理。同时以不破坏纪实原则为前提使用风格化的特效处理方式,将静态画面拟动处理。
三、呈现的样貌——主题统一的系列化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消费从碎片化逐渐向模块化过渡,终端的信息接受者开始排斥碎片化的低价值内容,转而选择性的接收系列化的内容传播,这种转变极大的促进了竖屏微纪录片系列化的形成。竖屏微纪录片深耕某一领域细分题材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处理梳理,逐渐显现出系列化的影像价值。
(二) 精准的题材挖掘。竖屏微纪录片在其“微”的形态下是对社会生活、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深刻关照,用更加影像化的、个人化的、媒介化的方式建构内容、传播概念。竖屏微纪录片将关照的触角渗透在不易被发觉或者容易被忽视的对象隐秘层面,满足了观众对拍摄对象的了解愿望。
(三)竖屏微纪录片的短时长决定了其内容展示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需要对题材进行创造性的架构,形成一个在统一主题下的系列内容。系列内容围绕主题将题材进行分解和抵近式的纪录,形成内容的矩阵关系,增加观众的观影粘性。
四、互联网垂直细分领域的竖屏微纪录片观众群
(一)具备独特美学特征的竖屏微纪录片将垂直细分领域的受众塑造成了具有独特识别特征的群体。这个群体具有相应的教育背景和美学诉求,对某一领域有较为强烈的兴趣或相对深入的了解,并且希望在一个更加个人更加单纯的媒介环境中接收这一领域的信息,进而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受众群体的细分纪实影像用户群。
(二)互联网观众对自己关心的垂直细分领域的知识了解更具主动性,同时也更加挑剔。竖屏微纪录片关注细分领域的题材挖掘,对细分题材进行深刻且系列的刻画,加深与细分观众的互动,形成密切的依存关系。竖屏微纪录片对题材的挖掘极大的拉近了与观众群体的联系。主动接近受众群体,研究受众的兴趣点,深刻了解受众群体对竖屏纪实影像的内容诉求。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将对应的受众群体进行再分类研究,挖掘出具备传播价值的精准话题。
五、被商业重新定义的传播意义
(一)在移动互联网的终端竖屏微纪录片保持了极大的用户粘性,稳定的用户社群有着明显的接收特征和极强的到达率,显现出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商业价值。竖屏的使用,给予了观众更加强烈的情感传递,使得屏幕内的主体与观众形成了良好的情感互动。
(二)竖屏微纪录片的营销价值。基于情感互动的基础,竖屏微纪录片在内容中加入特定的商业诉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观众对商品属性的认识及接受程度。不同于传统直白的商品广告,竖屏微纪录片将品牌价值和应用场景都融入到其所纪录拍摄的影像内容中,用情感建构品牌形象认同的管道,用画面传播商品使用的场景。
(三)基于商业定制的内容再生产。竖屏微纪录片其短小精悍、传播精准、“逼真”可信的特征被商业品牌重视并加以利用,将其打造为解读品牌文化、展示品牌价值、传播品牌形象、纪录品牌历史的系列影像作品,进而实现对品牌的宣传推广目的,甚至提升品牌的内涵价值。商业定制的竖屏微纪录片展现出了传统广告所不具备的人文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商业品牌的关注和青睐。
随着互联网媒介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纪录片这个片种不断深入的认识,竖屏微纪录片成为了具备影像纪实文本样式同时兼具媒介传播价值的创新存在。竖屏微纪录片拥有其他纪录片样式不曾有过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自身语言形态不成熟的困境。塑造具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纪实美学语言,丰富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将会对竖屏微纪录片的发展传播带来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韵,谢雨真.竖屏微电影的文本特征与美学意蕴[J].中国电影市场,2020(3).
[2]程思陈.关于我国竖屏短视频的传播特征的几点思考[J].区域治理,2020(4).
[3]常江.从本质真实到体验真实:论数字时代纪实文化的流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2).
[4]杨健.浅析竖屏影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J].传媒评论,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