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基于自然旅游景观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思考
2020-09-12代贤勇向霖
代贤勇 向霖
摘 要: 2020年5月23日-5月25日由中国旅游协会指导,重庆市武隆区政府、武隆喀斯特旅游产业集团和重庆探程文化旅游公司共同打造举办的“武隆.世界自然遗产-芙蓉洞研学导师首期培训 ”在武隆隆重举行,这也标志着由重庆探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探程”)设计的武隆区芙蓉洞景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进入新阶段。作为一个纯自然旅游景观,芙蓉洞研学基地精细开发设计,为同类型研学基地的建立和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模板,同时也给中小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基地建设。
关键词: 中小学;研学旅行;研学基地;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3-0223-02
1 “探程”关于芙蓉洞研学旅行设计特点概述
1.1 针对不同层次研学主体,编制适龄研学教材,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化。
“探程”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团队,借助大学地质学专家和中学教育教师的指导,把芙蓉洞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为小学(4-6年级)、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编制不同学段绘本、读本或教材(图1),设计不同研学内容。
课程化的研学设计还体现在深度挖掘芙蓉洞的研学价值,打破单学科内容限制,实现既有大量化学实验模拟溶洞形成和溶洞洞内化学沉积原理,又有实践探究水轮发电机的物理原理,还有溶洞旅游开发和大坝选址区位分析的地理视角等等。
1.2 从导游到“一线一评”研学导师培训评价体系建立,注重研学旅行的专业化。
芙蓉洞首期研学旅行导师培训由现在的旅游业从业者、在校大学生和部分中学教师构成。培训内容主要分为喀斯特地貌地学知识培训、研学旅行安全与政策解读、芙蓉洞研学实训三个大环节。让研学导师从思想认识上,职业操守都区别于一般的导游和研究性学习,避免“游而不学”或“只学不游”的尴尬。同时一个研学旅行基地培养一批研学导师,构建“金牌导师”“银牌导师”等级别评价体系,让基地建设更专业化。
1.3 兼顾课内与课外内容相关,室内与室外场景互补,注重研学旅行的融合性。
芙蓉洞研学旅行设计针对研学内容的复杂性,结合中小学学生学习特点,利用芙蓉洞内外场景适时设计与学校教学内容相关活动,使得课内与课外内容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1.4 细化研學点可能的安全问题,形成完善的安全处置流程,提升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
芙蓉洞作为5A级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总体较为完善,但作为面向中小学学生的研学旅行基地对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芙蓉洞研学旅行设计根据线路选取12个的研学点,聘请专业户外专家评估安全风险,针对可能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步骤培训。除此之外还针对研学活动划定四级风险等级,相应制定完善的安全报告处置流程,让一切可能的安全问题出现率降到最低。
2 研学旅行与研学基地建设启示
我国关于“研学旅行”一词比较正式出现在 2013 年 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 2020 年) 》,该纲要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2016 年 11 月,教育部等 11 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作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探索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向引领,研学旅行近年来引发了教育界和旅游界的持续关注、研究和践行。
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基地是载体。当下关于“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研究或者研学旅行案例中,多以区域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宏观探讨和“红色文化”“古村落”“专题博物馆”“角色体验式”等偏场馆偏人文的研学基地开发实践较多,类似于芙蓉洞自然旅游景观的研学旅行基地研究和实践偏少。自然旅游景观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娱乐康体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育价值,环境生态价值等等,是很好的综合性研学旅行基地。比起博物馆、主题乐园、古镇等现有常见研学旅行基地更有综合实践性,更具有挑战性,与学校教育更有互补性。也更符合研学旅行关于“获得直接经验,提升生存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为目标的生活性、体验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的内涵要求。自然旅游景观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给研学旅行实践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探程”对重庆芙蓉洞研学旅行全面设计与相关活动开展,给中小学基于自然旅游景观研学基地建设新的启示。
2.1 基地建设尝试校企三合作,优势互补,责任共担。
2016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后,研学旅行既是一种新教育举措也是旅游业市场的拓展。学校是研学旅行课程教育实施的主体,旅游景点是研学旅行的载体。过去几年学校尝试着走出校园的研学旅行,但顾虑重重,走向广阔的自然景观研学旅行更是难上加难。而自然旅游景点从自身品牌发展、科普教育责任等需求也在积极创设或申请研学旅行基地,但目前发挥的研学旅行作用频次依然有限。旅行社的专业参与将更有助于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更消除学校部分顾虑和促进旅游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责任共担。
2.2 注重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融合性和开放性。
研学旅行从旅游业的角度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是一种新型的深度的文化旅游形态。自然旅游景观是一个综合体,对其时空信息的深挖,组织形成有效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体系是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关键。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层次学生形成不同形式和不同难度的课程体系,实现既要寓教于行又要寓教于乐研学旅行目的。
2.3 注重研学旅行基地甑选与打造,划分等级层次,设置必修与选修;
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团体为主体,建立满足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基地需要严格甄选,依托现有的旅游景点A级评定等级标准,设置5A、4A……类似基地等级层次。结合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设置国家级、省级和区县级不同等级不同服务功能的研学旅行基地。根据区域资源设置综合性和主题试的研学旅行基地。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的研学旅行应当建立类似于现在大中小学生军事训练要求一样必修课程(学分),协同新课程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增设更多自主选择项。
2.4 制定研学旅行从业者的考核评价制度,培养专线专人的研学旅行导师;
优秀的研学旅行导师是保证研学旅行质量的重要因素,他们不仅担负着景点的解说的工作职能,更重要的行使着教师教育教学的功能。他们是导游与教师的跨界融合,是要求同时具备导游相关技能和教育教学知识的专业人才。研学旅行的实施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研学旅行导师,并参考其他专业技能制定职称考核评价制度,甚至培养专线专门的研学旅行导师,保证研学旅行有效实施。
2.5 完善研学旅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研学旅行后勤保障和安全措施。
基于旅游资源(景点)的研学旅行基地普遍都达到一定的基础标准,这是旅游A级评定的基础条件。但作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基地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宿条件,增设室内观察和实验工场,提高户外研学线路和研学点的教学实施条件,预判可能的安全危害,增设必要的安全措施,制定严格的安全处置方案等等。研学旅行基地是教学特殊教室,面对中小学生特殊的旅行群体,对基础设施有更高的要求,确保研学旅行后勤保障和安全是当下研学旅行实施的基本要求。
总之,近年来关于“研学旅行”的系列国家和地方指导性文件的出台让研学旅行进入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政府职能部门、学校和旅游从业者都在思考与尝试。重庆武隆区政府和重庆探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打造“芙蓉洞”等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实施,特别为基于自然景观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模板,也是打破目前研学旅行实施中重游轻学、主题模糊、组织涣散、安全隐患等问题一种尝试。有理由相信研学旅行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有理由相信研学旅行全面实施利于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创新,将素质教育推向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