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0-09-12赵娅黎明
赵娅 黎明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能够帮助家庭贫困学生逐渐摆脱物质与思想上的贫困。但是,如何提高“精准脱贫”的有效性,在不伤害贫困学生自尊心、增加其心理压力的前提下帮助他们脱贫,成为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党支部的力量对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 家庭贫困学生 学生党支部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8-0-01
引言
“精准扶贫”与“粗放扶贫”存在对立关系,指的是国家根据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贫困农户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详细的扶贫方案,运用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一种致贫、脱贫方式。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有效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还在于他们未来的发展,给予他们重要的保障和支撑。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的教育重点,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借助学生党支部保障“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落实和进行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
一、“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意识与失落感
由于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经济上的负担、外界环境影响以及自身因素,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自我否定,缺少自信心。纵使他们努力学习,想通过成绩和后续的工作来摆脱生活现状,但是受成长、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无法获取丰富的知识,导致在学习上频频受阻,学习上的打击,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2.敏感的内心与孤独感
受贫困的影响,“精准扶贫”家庭的学生有着敏感的内心,再加上部分学生喜欢攀比、炫富,使得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愿与他们交流,喜欢独来独往,或者是与自己“同命相连”的同伴在一起沟通交流。另外,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自卑,常常流露出羡慕的神情,但却不会主动与其他学生交流,害怕别人的嘲笑和冷眼相待,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会让他们产生许多负面情绪,如猜忌、嫉妒、郁闷等,不但不利于他们与同伴的交往,如此下去,也会阻碍其日后的工作。
3.挫败感与焦虑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来五湖四海,他们的性格不同,出身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也不尽相同,部分学生家境殷实,花钱挥霍无度,而“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则是要省吃俭用,考虑家中的开销问题。这种贫富差距会让贫困学生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出现诸多不良情绪,甚至有些贫困学生开始嫌弃自己的家庭,对父母产生厌烦感,等等。这些不良情绪和扭曲的心理,不但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对学生自身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改变传统观念,加强人文关怀
要想提高“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学生党支部的辅导员老师对家庭贫困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就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学生党支部采用 “多帮一”的精准帮扶形式,并聘请有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共同参与,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困惑,还要耐心讲解与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摆脱阴霾,朝向光明的道路不断前进。要想真正帮助学生摆脱因贫困产生的心理问题,除了教师的帮助和关怀外,还需要全体学生共同努力,让贫困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积极融入集体中,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健全他们自己的品格与人格,使其端正學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对“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精准扶贫”家庭的学生比较内向,不愿与老师、同伴进行交流,袒露心声,这对学校及教师的资助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基于此,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辅导员老师首先要考虑是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除了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外,还要与其私下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与心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用自己的爱和真诚去感化他们。为避免“精准扶贫”家庭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要出现“脱贫”“扶贫”等字眼,而是要尊重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3.营造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尊重贫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物质帮助,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也要进行严格要求,如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个人考评制度等等,通过这些严格的制度来鼓励和激励贫困学生持续向前,在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使其树立学习及生活上的信心。为了让贫困学生摆脱自卑心理,主动与班级中的其他学生沟通和交流,辅导员老师还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成立互助小组。让党员老师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给予学困生学习上的帮助。而日常的交往礼仪和其他内容,贫困学生需要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在这种氛围下,不但可以摆脱贫困学生交往的恐惧和自卑心理,体现他们在班级中存在的价值,还可以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除此之外,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贫困学生,教师要向学院提交相关材料,由学院进行大力宣传,给予他们表扬和物质奖励,特别是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学院还要给予他们“奖学金”作为奖励和鼓励,能够有效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压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贫困学生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保障学生的就业情况,为社会输送一批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但随着高职生源量的增加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持续下降,而贫困学生又是就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不但无法实现脱贫,还会为“精准扶贫”家庭和社会增加经济负担。所以,高职院校在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时,要将“精准扶贫”家庭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视为重点,通过培训和针对性指导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辨别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应聘到自己理想的岗位,并在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解决经济负担,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对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为避免出现虚假情况,学院还要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通过调查的方式确认贫困家庭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党支部辅导员老师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摆脱心中的自卑和恐惧感,树立学习和摆脱贫困的信心,在提高“精准扶贫”工作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贫困学生的个性化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江毅.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7,35(24):166-168.
[2]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16,26(01):125-126.
[3]刘贝贝,谢琰.“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15(06):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