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电力专项规划与空间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2020-09-12刘才蓉
刘才蓉
摘 要: 针对电力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中出现的问题,面向新时期空间治理的新思路,引入网格化视角,通过划分三级网格以重新构建两规“对话”的空间平台,并固化、制度化电力设施空间诉求的传导路径,形成层次清晰、上下传导有效的两规衔接体系。
关键词: 网格;电力规划;单元规划;衔接
【中图分类号】G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3-0177-01
电力规划是空间规划重要的专项规划之一,作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电力建设的桥梁,电力规划与空间規划(以下简称“两规”)的有效衔接对于保障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两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肥西县电力规划编制体系主要分为三级,即总体规划层面的供电专项规划、分区规划层面的配电网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电力详细规划。其中,供电专项规划和配电网规划是两规衔接的重点。
供电专项规划以主网为研究对象,对应于城市总体规划。受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供电专项规划存在明显的“重城轻乡”现象,对于乡镇地区多采用原则性、通则式的规划安排,规划深度不足。另一方面,囿于行政管辖界线的划分,电力设施以行政单元为单位进行布局,缺少区域层面的统筹安排。
配电网规划方面,合肥地区在前期分区配电网规划的基础上,划定了105个网格。基于网格的配网规划和城市单元规划将是两规在实施层面衔接的重点,但是二者单元范围不一致。电力行业的“单元”是面向电网网格化管理,主要从变电站服务范围、负荷均衡等角度划定单元范围。而城市规划部门的“单元”主要是统筹考虑城市分区、街道行政区划及社区的完整性,两者在单元范围上有着较大出入。其次,管控内容不匹配,现有单元规划主要确定变电所的位置、边界、规模,而对配电网重点研究的开闭所、环网柜以及配网电力通道则无相关管控要求。
2 基于网格化管控视角的两规衔接策略
2.1 一级网格:对接县域空间发展分区
一级网格对应于县域空间发展分区,是在全县电源规划的基础上,以网格为单位开展35kV及以上电力设施和廊道的规划研究。根据肥西县的发展实际,根据县域功能发展分区划分为六个网格。
以网格为单位,针对各网格的负荷特点和电力需求,展开差异化的预测。例如主城西南网格以城市化地区为主,电力需求主要来自于工业、现代服务业及居民生活,负荷分布较为集中,且增速较快、潜力较大;西北网格属乡镇地区,以农业为主,负荷分布相对分散,增速较慢。
以网格为单位统筹安排电力设施及廊道,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此外对于产业园区、新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应充分规划预控电力设施资源。
2.2 二级网格:对接控制性管理单元
二级网格对应于控制性管理单元,以高压配电网为研究对象,构建相对独立的供电分区,减少交叉供电。以控制性管理单元作为二级网格,一方面有利于衔接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电力规划要求,形成有效的规划传导;另一方面能够将配电网建设纳入到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保障电力设施空间诉求的落实。
由于控制性管理单元的面积在10平方公里左右,因此,城市地区的二级网格一般包含2~5个110kV变电站。在已建成地区,网格范围往往与现状供电范围不一致,因此需要结合配网的改造,逐步减少跨网格的供电线路。
负荷预测应区分不同网格的发展特点,对于存量地区的网格,由于网格内可用于大规模开发的用地较少,开发建设活动以少量的城市更新为主,负荷增长潜力有限,预测应以自然增长率加大用户法为主。对于增量地区的网格,基于过往负荷数据外推的预测方法并不适用,因此预测应采用负荷密度法。
目标网架规划同样应区分各网格的发展状况。例如城市地区,对于电网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以链式、双环网结构为主;而乡镇地区则以双辐射、单幅射为主。
根据负荷预测,并结合单元规划的用地布局,调整、优化变电站的空间布局,形成合理的供电范围,保证各变电站负荷分担相对均衡。同时对上位规划确定的各电压等级的电力通道进行深化研究,明确通道宽度和具体线型。
2.3 三级网格:对接控制性管理单元区块
在控制性管理单元内部,为了配合中压配网的网格化建设要求,本文提出单元区块的概念。单元区块是由若干个空间相邻且负荷特征相似(负荷成熟、负荷快速增长、负荷不确定)的地块构成,按照总负荷不超过 3 组标准接线为原则,综合考虑网架结构现状和市政建设所划分的三级网格。[1]这不仅有利于固化配电网目标网架发展路线,也利于推动网架结构的逐步优化,提高可转供电率和典型接线率。[2]
三级网格以重要的城市主、次干道和河流、铁路等要素形成围合界线,供电容量约为14.8~44.4MW,[3]考虑到负荷密度大小,建议在城市中心地区网格面积控制在0.5~3平方公里,城市一般地区控制在3~8平方公里,乡镇地区由于地域广阔、负荷增长相对较慢,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目标网架规划与二级网格相似,需要区分各网格的发展状况,根据肥西县发展实际,建议城市中心地区网格采用双环式、单环式电缆网接线,城市一般地区以单环式电缆网接线和分段适度联络式架空网接线为主,乡镇地区除了核心旅游景区外一般以架空网接线为主。
开闭所、环网柜布局优先落实近期已经确定的设施位置,其次结合用地规模较大、负荷较大的地块布局。10kV通道在保证网格内每个地块均至少有两个接入口的前提下,优先布局于次干路和支路,并结合其他市政管线走线,减少冗余线路。
3 结论
两规衔接的落脚点在于将电力设施的空间诉求传导到空间规划当中,这一方面需要将空间诉求的传导路径固化,形成制度层面的规划体系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两规当中寻求可以“共同对话”的空间平台。
基于此,本文提出在供电专项规划层面依托县域空间发展分区这一空间平台构建一级网格,并以一级网格为单位开展负荷预测和设施布局。依托控制性管理单元和区块这两个空间平台,分别构建二级和三级网格,并对应于高压配网和中压配网。在总体规划和单元规划层面形成顺畅衔接的基础上,最终在地块层面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将空间诉求予以落地,从而形成上下传导有效、层次清晰的两规衔接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健,马彬,张植华,林毓,杨小芳.基于网格的城市配电网优化规划方法研究[J].南方能源建设,2015,2(03):38-42.
[2] 苏悦平,朱志芳,李志铿.基于网格化的广州配电网规划改造策略研究[J].电工电气,2017(06):16-20+24.
[3] 王赛一,华月申,吴正骅,谢旗辉,李红英,侯四维.基于网格化理念的城市中心区配电网规划策略[J].陕西电力,2016,44(06):47-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