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0-09-12刘扬帆

中国德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问题

摘要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已然成了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比较欠缺,资源开发不足、具有明显的知识化倾向,国际理解教育流于形式、难以深入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提升“引路人”的国际素养;搭建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平台;通过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创设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等途径多元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落地生根。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问题;路径

作者简介 刘扬帆,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大力倡导的重要理念。本文旨在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学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以期能为中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参考。

一、国际理解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1945年9月,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终告结束。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对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造成的极大灾难进行了深刻反省,并于1946年11月的第一届大会上首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1],建议各国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历史教学和公民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内容,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消解价值冲突、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2]。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然而,来自不同文化系统的各国人民由于缺乏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在交流过程中,误解、猜疑、不信任等现象时有发生。[3]因此,为有效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推动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国际理解意识纳人素质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并将其提到教育政策的高度;[4]2016年,《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国际理解教育进一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在同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际理解也被界定為21世纪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5]这意味着,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将国际理解素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更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承担起促进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等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二、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随着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浪潮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和蔓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一)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比较欠缺

由于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足,在中小学教师预期职业社会化和继续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中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关注度不够,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比较欠缺。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认识不足,甚至有些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没有任何了解,尚不具备快速有效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所需的丰富的国际知识、较好的国际交流技能与广阔的国际视野。[6]因此,中小学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机制,提高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

(二)资源开发不足,具有明显的知识化倾向

由于对国际理解教育缺乏系统研究,相关教育资源开发不足,许多中小学在实践过程中将国际理解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国际了解教育”,根据校本教材或资料集单纯向学生传授国外文化知识。殊不知,国际理解教育不是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教育,而是价值观的教育。[7]鉴于此,应注重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在了解不同国家文化、感受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尊重差异、理解多元、寻求共识、合作共享的价值理念,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跨文化理解水平,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国际化青少年。

(三)国际理解教育流于形式、难以深入

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机构为响应国家号召,自上而下推动国际理解教育,许多中小学为完成任务而被动实施,导致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缺乏长远规划,流于形式、难以深人发展。例如,部分学校简单地采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究的权利,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学枯燥无味。[8]与此相反,另一部分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却过于形式化、活动化,为与国际接轨,侧重采用国外游学的方式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出国游学费用较高,很多学生无力承担游学费用,这就决定了游学活动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另一方面,以国外著名景点参观为主的游学活动,往往将“游学”变成了“游玩”;以“友好校交流”为主的访学活动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课程体系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即使采用参观与交流相结合的游学模式,也因为缺乏明确计划而导致学生被动参与活动,无法体现游学的真正意义。[9]这两种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使用不利于教育进程的推进,还需统筹规划,寻找新的出路。

三、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提升“引路人”的国际素养

1.“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推行外教课堂,引进一批优秀外籍教师到中小学任教,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同时,采用遴选英语教师到海外访间学习,借助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鼓励优质汉语推广教师到海外任教等方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国际交流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在体验异国文化的同时,切实增强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理解能力,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全球素养。[lo[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国际学校进行跟岗实践学习,培养出一批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具的国际理解教育“引路人”。

2.加强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培训

许多中小学乡劲竺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经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完善的国际理解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各地中小学可组织教师团队前往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理念,借鉴成功经验,助推本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与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小学及当地高等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如开设有关和平、共存、人权、环境、文化冲突等国际理解教育问题的综合主题课程、国际理解教育教学法课程;[11]举办专家训座、校本开发、教材研读、专题研讨、课堂观摩、外籍学生座谈会活动;组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进行团队学习与跨学利合作等,全方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12]

(二)搭建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平台

1.充分利用国际组织资源

各中小学要有运用组织机构资源的意识,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汉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国家及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组织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广阔的国际资源与平台,积极引进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参加各项文化交流活动,及时掌握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动态,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13]

2.开发本土与互联网资源

激活本土资源,借助外籍家长、国际学校与高校国际教育学院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例如:开展外籍家长义教进课堂活动,邀请外籍家长为学生开设“国际礼仪”“英语口语”等课程;加强与国际友好学校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与高校国际教育学院联合举办“大学生义教双语活动”等,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打破课程资源的时空限制,探索“未来教室”“空中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让更多优质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惠及广大中小学生。

(三)多元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落地生根

1.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层级递进,设计“序列化”课程目标,根据学校的资源条件、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的能力专长等,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学生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例如,小学阶段侧重欣赏与感知,通过国际礼仪、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生活层面“认识世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与感受,通过艺术、体育、政体、法律等文化层面“理解世界”;高中阶段则侧重实践与内化,通过经济、政治、持续发展、世界繁荣等社会层面“融入世界”[14],不断深化主题,拓宽深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性与建构性原则,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为主,避免进行告知式、说教式的教育[15],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程的实施效果。实施一段时间后,各校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质量评估,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案,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以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品质的提升。

2.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内容

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借助恰当的情境和视角,将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16]例如,在德育课程中,“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主题就涉及了很多关于世界的基本知识,包括全球经济、多样文化、世界格局、国家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学习该主题时,教师就可以着重从国际理解的视角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地球村”的真正含义,懂得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发展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17]

3.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

与知识学习相比,主题活动更能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的空间,促进学生国际理解意识与国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一方面,各中小学可以利用节假日,整合当地的各方力量与资源,举办主题升旗仪式、国际日、国际服务、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形式多样的校园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打造一系列特色活动品牌。

另一方面,与不同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联盟,定期与友好校开展交流活动。如:创设国际交流视频活动室,采用跨国教室联结的方式,与友好校开展共庆双方国家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春节的活动,帮助学生深人了解对方的文化与传统[18];开展跨文化研学旅行,提前明确好课程体系与活动目标,指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与体验性活动中提高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浸润式插班学习括动,让学生与异域文化零距离接触,切身体验当地学生的学习生活。

4,创设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在其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可以使其成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隐性教育资源。例如:在教室、楼道张贴中英双语的标语、图画、名言警句等;利用校园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宣传国际理解教育知识;通过校园广播站每周进行两次英语广播,让学生在体验英语之美的同时了解异国文化;布置国际文化墙、世界文化走廊,让学校的每面墙壁和走廊都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参考文献:

[1]郑彩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理解教育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2):13-20.

[2][13]王远美.促进“民心相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使命与愿景[J].中小学管理,2017(5):8,10.

[3]陈红.中小学升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人民教育,2014(15):77-7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06-2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 93704,html.

[5]林崇德.構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66-73.

[6][11]张蓉.培养教师的全球素养:美国的举措及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48,55.

[7]姜英敏.国际理解教育≠对外国、外国文化的了解[J].人民教育,2016(21):62-65.

[8]张静静.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问题与建议——基于S小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12(6):75-77.

[9]姜英敏,金春玉.把游学活动开发成国际理解课程[J].人民教育,2016(21):66-68.

[10]熊梅,刘志豪,多田孝志.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框架体系与未来课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9,46(10):115-128.

[12]王静芝,陆云.织立体网做全局事:区域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苏州经验[J].中小学管理,2017(5):11-13.

[14]高维.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历程、进展与展望[J].基础教育,2017,14(4):89-102.

[15]谢淑海,熊梅.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原则与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3(1):69-73.

[16]王建新.政治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7):33-35.

[17]周晓超.在德育课程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8):37-40.

[18]张建芬.拥抱“海洋”看世界: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7(5):20-21.

责任编辑|庞雪

猜你喜欢

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问题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