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

2020-09-12李丽云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编排意图课本

李丽云

摘  要:修订后的教科书,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展现方式,都高度反映了“生本位”的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图文并茂、鲜活生动、趣味盎然,充满童真童趣,契合学生生活环境和经历,时尚新潮。

关键词:读懂;教材;课本;意图;编排;设计

新版教材,紧紧依托现实背景,力图形成“问题情境一探索新知一构建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成熟模式;以童话式、生活化的方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揭示出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摩、实践、思考、研究、交流和应用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程序,逐步养成良好的、正规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自主的运用意识,同时切身体会到数学创造性学习的愉悦,使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陡增。教师只有参透新教材中包罗万象、功能齐全的教学资源,才能发挥出新教材的最大价值,将新教材发扬光大。那么,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怎么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纯熟运用呢?

一、全盘考虑,承前启后

庖丁解牛般地剖析教材、领悟教材,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驾轻就熟,收到立竿见影般的效果的保障。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编写用意洞若观火,分析教材逻辑结构,探明教材知识构架,并重点研判这节课在整本书中占据的地位和蕴含的价值,理清课本的知识发展脉络,不但要立足眼前的课,还要总揽全局,看它在其他年级课本中与哪些知识有关联,以前有哪些伏笔性的知识,以后有哪些知识需要以这个知识为工具,以便我们在设计教学时通盘考虑,思前想后,统筹兼顾,既做到脚踏实地,又做到放眼长远。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面积=底×高÷2”的过程中,我们要简单回顾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为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埋下的伏笔。因为通过拼装,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所拼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底×高得到的只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之后才能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知识,又成为后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工具。梯形的面积公式也如法炮制,将两个全等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用(上底+下底)×高得到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这里的“除以2”与三角形里的“除以2”异曲同工。(图1)

这里,某个知识点在整本书的知识结构中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技巧层面的,比如公式定律的得出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方法技巧,推导时运用了哪些思维方式。如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复制一个三角形并组装到一起,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方法论上讲就是“复制法”“借还法”,技巧就是无中生有,“借来”一个同样的图形,辅助推出面积后再“退还”,即面积还原。二是思想方法层面的,比如直接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比较困难,于是想到将其转化成已有面积公式的平行四边形,再根据二者的面积大小及数量关系稍加改造,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思想方法就是转化法——将没学过的转化为学过的,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二、读懂“主题图”,在问题上做文章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统领全篇,串联全部知识点的蓝本,是整章内容的章程。从课程理念和设计原理来看,“主题图”的取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富有童真童趣,不仅如此,还涉足多学科的必备常识。数学味浓厚的数学情境,只需要简简单单一个主要问题、一幅插画、一组连环画、一个生活场景的剪影等,就能让相关的数学知识跃然纸上,让学生的认知经验复活,思维被带入情境中,思路被拓展。因此,我们要破译情境图背后的数学信息,理解图的意思,既要看到图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又要提取其中有用的数学思维方式,用数学的眼光过滤提纯图中想要表达的数学思想,分析主题图中需要用到的各种数学方法、公式和定律,将主题图中的教学资源彻底开发出来。同时,我们更要用活情境图,为适应教学实际,对情境图进行加工改造,改变问题,改换提问方式,或者更换数据,甚至换掉一些不太合适的元素,减轻或加大难度,分解内容或组合内容,但前提是必须忠于原图,不能粗暴地篡改。

例如青岛版数学第六册“图形的周长”这一课,教材安排的情境图是各种各样的沙坑结构图(如图2),让学生给沙坑加装围栏,借此来诱导学生计算沙坑周长,而围栏的长度就是沙坑的周长。情境图的大意明确后,笔者以为,实地参观是最好的素材。于是,笔者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的沙坑边,让学生亲自观摩调研,拿卷尺测量沙坑的边长,再让学生沿着沙坑边缘用脚步丈量一圈,体验围绕沙坑走一圈的路程就是沙坑的周长,并运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各个沙坑的周长。如此,学生在理解周长概念时,观察力、思辨力、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

多边形的周长概念是一个理解难点,尤其是涉及边线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时,学生无法理解“围绕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种定义法。受规则图形周长公式的负迁移,他们只会固执地认为周长就是几条线段的长度和,甚至认为圆形没有周长,边线是折线的几何图形没有周长,周长必须是一段一段地加起来,而没有一个灵活、全面、深刻的认识。带领学生亲自用脚步丈量沙坑的周长,可以初步渗透积分思想和极限思想,使学生体会到外围是曲线的图形的周长就是闭合曲线的长度,可以一节节地累加得到。有了这样的认识,“绕线法”“滚动法”测算周长也就应运而生。

三、读懂深意,挖掘策略和思想

新教材对重点课程按照“编造情境——创建模型——研究与运用”的学习流程进行设计,教师应严格遵循课本的线索和走向摸索课本的知识结构,通过课本的结构线路,钻研数学方法,思索课本内容的形态结构与知识的组织关系,思考“为什么要按这种方式来学习”,从而有效地在数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建模过程。

例如北师大版第六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中,教材是从学习■着手的。课本编造了“分沙梨”的情境(如图3),鼓动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初始表象——“一个沙梨均分给两个伙伴,每人分到半个沙梨”,并顺着这个话题,让学生商议采用什么符号表示“一半”的意思。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现存的数集不够用了,要创研新代码来表示“一半”;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大胆创造出表示“一半”的新数码。在学生充分讨论和酝酿后,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后,再引入“一半可以用■表示”,并在多种表示法的对比中層层筛选,步步淘汰,体会用■表示一半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学习分数的迫切感和数学符号的表达功能不言而喻。这无异于让学生经历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接着让学生在“涂画”“折叠”“陈述”等操作与交流活动中体会分数■不仅能表示半个沙梨,还能表示半个三角形、半个圆柱体等,对■的含义进行引申和拓展。这样进一步的诠释与应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字符的精准凝练。有了以上的解读与磨砺,最后再让学生通过摆弄手中的学具,利用“涂画”“折叠”等方法创造出其他分数。上述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分数的同时,品尝到了创造分数数码的乐趣和成就感,感受了勤于动脑带来的自豪感。

四、读懂习题,提高效能和效率

习题是数学课本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后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回顾和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加速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进程。读懂教材中的练习,主要是弄清它的内容与层次。首先认清每一道题目的训练目的和答题要求,理解出题人的用心。其次,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

课本中的习题,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基本题,完全按照新学知识制作,主要起到加深巩固的作用。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例,如题:如图4,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求它的表面积。这就是一道基础题,S=a2×6=62×6=216(dm2)。二是变式题,在信息呈现、问题提法、思考角度等方面进行一些变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防止思维僵化死板。如题:如图5,用三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100dm2,原来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dm2,长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dm2。三是发展题,如探究题、能力提升题、思维拓展题等,起到综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等作用。如题:如图6,4个棱长都是30cm的正方体堆放在墙角处,露在外面的面积是_______cm2。

教师审读课本时,要理清三类题目的编排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如理解变式题何处“变型”,拓展题何处“拓展”,还要思考习题的使用方式和课时分配,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合理练习,及时梳理归纳、理解和内化知识,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效能。最后,教师还要琢磨习题中暗含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透过做习题看清知识本来的面目,从而将习题活学活用,充分发挥其价值。

总之,课本为一课之本,就像剧本为影视剧之本,有了好的剧本,如果不加研读,就会拍出烂片,拿着好课本却上出糟糕的课,这才是失职失责。新教材都是精选之作,不好好研读就相当于暴殄天物。

猜你喜欢

编排意图课本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初中两种版本教材中电学实验的编排比较与分析
提高报纸编辑版面编排策略的探析
电视节目编排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竞技性拉丁团体舞编排的研究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