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波秘密写作《林海雪原》

2020-09-12陈爱强

百姓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曲波威虎山林海雪原

陈爱强

青年时代的曲波

剿匪经历

1945年10月25日,胶东半岛北部的龙口海面上,一支神秘而特殊的八路军部队乘大帆船悄然出海,前往辽东半岛南侧的庄河集结,北上参战。其中有一名青年军官名叫曲波。

曲波原名曲清涛,1923年2月出生于武术之乡山东黄县(今龙口市)枣林庄,11岁跟随本村的武师学习拳术、棍术、刀术等,前后达5年之久。他从小爱读《说岳全传》、《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一副侠义心肠。

渡海北上的这一年,曲波刚22岁。一年前,驻守刘公岛的汪伪海军在郑道济的领导下宣布起义,中共胶东区党委为了更好地从政治、组织、思想、军事上彻底改造这支部队,特别抽调了机关上有文化的党员支委、胶东公学(今鲁东大学前身)的100余名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加入这支部队,曲波也是在这个时候加入这支海军部队的,并担任四中队政委。在海军部队,曲波和杨子荣、高波、刘蕴苍等战士结下了深厚情谊。经过3个昼夜的航行,这支胶东海军平安抵达庄河,更改部队番号为“东北人民自卫军辽东军区三纵队二支队”(后改为牡丹江军区二支队),下辖两个团,曲波担任二团副政委。由于当时二团团长和政委空缺,曲波实际上是该团的最高指挥员。

虽然是海军,这支部队却承担了陆战任务,开始了在东北一整个冬天剿匪的传奇远征。这段经历成为日后曲波创作《林海雪原》的素材。

装订粗糙的稿件

1955年2月,在辽沈战役中受伤的曲波转业到工业战线。然而,战友们的英雄事迹一直珍藏在他的内心。他说:“我曾经无数遍地讲过他们的故事,也曾经无数遍地讲林海雪原的战斗故事,并且从中获得了力量。”讲来讲去,他便有了一个想法,把林海雪原的斗争故事写成一本书。

1946 年4 月,牡丹江军区剿匪小分队的部分官兵在海林火车站外合影,《林海雪原》就是在这支小分队剿匪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资料照片)

曲波由此开始了业余创作。曲波的夫人刘波回忆:“1955年初,曲波和我奉命来到北京。他担任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他接着写下去,还是保持着秘密状态,一下班就躲在屋子里写作。那时家中写字桌中间的抽屉一直是半开着,一听一机部邻居、同事来找,曲波就立即把稿件塞进抽屉。他这个人的缺点是爱面子,自尊心强,怕写不好闹得满城风雨。”

从1955年2月到1956年8月,经过一年半的秘密创作,《林海雪原荡匪记》终于基本成型。

作为文学作品,《林海雪原荡匪记》没有呈现小部队在牡丹江地区冬天剿匪的全过程,而是集中选取了剿匪的几个重头戏——“奇袭奶头山,消灭了许大马棒”“智取威虎山,活捉了座山雕”“巧上四方台,歼灭了匪首侯谢马(侯殿魁、谢文东、马希山)”。情节组织上,曲波特别突出了“奇”“智”“巧”的作战智谋的运用,这也是其多年的军事生活中“钻研兵法”的结果。而在人物塑造上,曲波没有让杨子荣牺牲在战场上,他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杨子荣的英雄气概及精神气度:通过“杨子荣智识小炉匠”“杨子荣献礼”“杨子荣盛布酒肉兵”“逢险敌,舌战小炉匠”等场景,将杨子荣置于异难奇险的矛盾尖锐的风口浪尖上,在与阴险狡猾的敌人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较量中,体现出革命者的大无畏和战斗智慧。

初稿写毕,曲波和刘波一人拎着一包稿件,先去了他们家斜对面《中国文学》编辑部,但被告知该社只出版翻译图书,建议曲波去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试试。到达作家出版社,曲波对接待的人说自己不是作家,如不采用,一定要打电话到家里,他自己来把稿件取回去,不要打電话去工作单位。曲波再三叮嘱,是怕走漏了风声。

当时,出版社收到的长篇小说稿件堆积如山,编辑人手少,难以及时审阅每一部来稿。年轻编辑龙世辉从稿件登记处领走了厚厚一大摞《林海雪原荡匪记》,稿纸不够精致,有大有小,每一叠都被刘波用各种不同的碎布条拴着,参差不齐。龙世辉最初没有对这个装订粗糙的稿件抱有多大希望,但当他一页页地翻下去,完全被小说中惊险传奇的战斗故事所吸引。尤其是读完“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和少剑波的英雄形象深深地感染了他。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由童祥苓塑造的杨子荣形象

读罢原稿,龙世辉马上向出版社副社长楼适夷作了汇报,总体上肯定这是一部优秀的长篇新稿,但在语言艺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修改。龙世辉打电话到曲波家里,建议在一群男人的战斗中增加一些诗性与爱情文字。曲波立即修改了一遍,感觉力有不逮,便委托龙世辉全权处理修改事宜。

出版后引起轰动

小说出版后,以各种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播。1958年,中国京剧院根据小说前8章改编成现代京剧《林海雪原》;同年,上海京剧院创作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从此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963年5月,为迎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海京剧院对京剧《智取威虎山》进行再次加工,突出了正面英雄杨子荣、少剑波的戏份。

毛泽东对京剧《智取威虎山》也情有独钟,还将“打虎上山”一段中“迎来春天换人间”唱词改成“迎来春色换人间”。1967年5月,京剧《智取威虎山》开始成为排在8个革命样板戏之首的代表作品,其显赫声名甚至一度超越了原作《林海雪原》。

时至今日,有关《林海雪原》的电影、电视连续剧、动漫,甚至邮票、年画、屏风、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仍是层出不穷,《林海雪原》借此也成为一种永恒的红色记忆。

猜你喜欢

曲波威虎山林海雪原
威虎山:穿林海跨雪原
林海雪原(五)
林海雪原(三)
林海雪原(二)
电影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下复观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
林海雪原(四)
曲波变换三维地震数据去噪技术
林海雪原 玉舍雪山滑雪场
徐克执导《智取威虎山3D》张涵予演杨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