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构建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2020-09-12程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14期
关键词:网络综艺网络文化网络直播

【摘要】近两年,我国的网络直播和网络综艺节目便是两种现象级的网络文化形态。二者都经历了一次“井喷式”的发展历程,在生产、传播和消费上也都具备网络文化的典型特征。然而,不规范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政策的滞后却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和泥沙俱下的局面,互联网绝不是法外之地,只有保证主流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坚定文化自觉自信,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才能够做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直播;网络综艺;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程晨:安徽省淮南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4-144-03

1. 网络文化

文化是社会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语言、思想、意识、行为、风俗习惯等一切的总和。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社会崛起而兴起的新型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网络文化下又囊括了多种文化形态,比如网络出版、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剧网综等。可以说,任何传统的文化形态都在网络空间中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正如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讯息”,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文化已经深入渗透进人类日常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并最终影响和塑造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2. 网络直播和网络综艺

网络直播是指在目前的自媒体时代,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普通网民作为网络主播,在网络直播平台上与其他人实现实时互动交流。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各种网络直播软件呈井喷式增长,网络直播产业链随之形成。2017年,经过了强盛的发展时期,不雅和低俗的直播内容对网络文化氛围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网络直播逐渐呈现疲软态势。

网络综艺是诞生在互联网中的基于网络平台播放的综艺节目类型,与网络直播类似,网络综艺也经过了一段繁荣密集的生长时期,在激烈的竞争和淘汰后,网综逐渐走上了平稳和成熟的发展时期,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3. 网络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特征

3.1 生产大众化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包容性和虚拟性,而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包容性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进行内容生产。网络直播便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只要一部便携联网的移动设备,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直播平台进行网络直播。而对于网络综艺来说,虽然生产者仍然是以专业化的媒体为主,但是分众化却要求生产者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消费文化。

3.2 内容多元化

由于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迅速崛起,传统媒体的受众逐渐向移动终端转移,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内容,受众的审美愈加多元化与个性化,这意味着新媒体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以网络综艺为例,“从一枝独秀走向全面开花,从脱口秀的单一类型逐渐拓展到喜剧类、美食类、婚恋交友类、偶像养成类、户外探险类、游戏益智类等多种类型”,同样地,网络直播也在针对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群体,全方位拓展直播节目,“涵盖文化、娱乐、体育、娱乐、旅游、音乐、健身、综艺节目、情景剧等多个领域,为用户带来不同视角的直播内容。”

3.3 传播渠道平台化

在网络综艺产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四大互联网视频平台成为产业的主力军,“爱奇艺和腾讯两大视频平台成为了网综的主要出产平台,而优酷和芒果TV这两大视频平台的出产数量则分别位列三、四名。” 2016年网络直播行业的异军突起同样也离不开移动直播平台,随着资本大量进入,国内直播平台数量已经超过两百家,直播平台在用户、流量、内容上展开了十分激烈的竞争。“无论是媒体的品牌影响力还是产品变现能力,都需要以各个终端平台的互联互通为依托来实现”。

3.4 消费互动性

“网络直播的本质是什么?它让人类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全面互动。网络直播的技术逻辑是不断还原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的情景。”内容生产者根据受众的差异化需求生产文化产品,受众的参与性介入和消费不仅为生产者提供了风向标,同时也通过内容的消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和塑造。对于網络综艺节目来说,交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受众对节目本身的参与性介入,另一个则是围绕节目形成讨论话题和粉丝社群,以保证网综相关话题的持续发酵。

4. 构建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的意义

4.1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文化自信建立在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正确认识上,通过不断的认识和实践形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文化自觉”,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在我们国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是形成文化自信的基础。而当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要构建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保障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4.2 强化政治认知和认同,提高政治参与

网络文化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和互动性促进了政治信息的互动和共享,增进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和重要时政议题的了解,通过关注和讨论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其次,“网络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政治体制的民主,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能广泛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切实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网络文化传播能引导与改变人们的政治观念,使现代民主的思想深入头脑,提高网民的政治修养,使其对自己所扮演的政治角色有正确认知和自我期望。”最后,网络文化还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政治参与途径,政府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渠道了解公众的意见和诉求,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民主政治参与的现代化进程。

5. 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5.1 过度娱乐化,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娱乐是大众传播的功能之一,在生活压力愈来愈大的现代社会其本身无可厚非,但过度娱乐化就要值得警惕。过度娱乐化不仅污染了网络文化的清新氛围,腐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且在过度娱乐化背后所传递出的扭曲的价值观念更加会威胁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冲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比如网络直播平台的打赏功能和低门槛准入带来了全民直播的时代,但也正是因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了直播平台充斥着低俗和毫无内涵的内容,不可否认,低俗的直播内容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主播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

在眼球经济时代,资本的逐利性共同推动着广告主、制作方、播出平台利用低级趣味来迎合受众,在点击量面前放弃对文化责任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坚守。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指出,大众传播的过度娱乐化会对大众产生麻醉作用,使其沉溺于现状而丧失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思考。

5.2 缺乏创新意识,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网络文化环境的包容性和集纳性为多元的文化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然而如今冗杂的网络文化却只是表面现象,制作粗糙、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创新意识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在经过大浪淘沙之后,今年的网综市场开始规范发展起来,但是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再进行本土化改造依然是众多节目的选择。“对于成熟的节目模式的引进为网络综艺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对于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使得这些节目在中国市场呈现了新的面貌,但在这个过程中亦存在原创性缺乏和抄袭的争议”。仔细审视近些年的热门网络综艺节目,我国本土原创的比例确实不高。进而探索原创道路事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大众传播媒体的职责所在。

5.3 政策监管和控制的缺位和滞后

任何一种新鲜的文化现象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界限,而国家的政策法规便是监管和控制其不要越线的保证。然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之快超过了立法速度,规范的法律法规配套措施往往滞后,这会使得后续的监管和控制难以实施,恶性发展和扭曲价值观的传播便会覆水难收。在快速发展的国内网络综艺节目市场,初期因节目数量较少,生产氛围相对宽松,使得过度娱乐化问题尚未引起关注和重视。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网络综艺节目实现了大跨步的跃升,无论是节目数量、节目质量还是节目类型都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也逐渐凸显。

6. 构建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的途径

6.1 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监管体系

目前,管理、监管和控制网络文化产品的法律条款虽然都已大致形成,但仍然不够具体,仍然需要更加细化和针对性的法律建设规范网络文化的传播、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空间的清朗明净。对于网络直播的内容,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对涉及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平台进行严厉打击和惩罚,并且要制定一整套的监管体系,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监督都应该做到细致和有力。随着网络综艺的规模化发展,相关机构也出台了针对网综的监管政策,未来网络综艺的监管标准将越来越接近电视综艺节目。政府部门也要明确职责,运用行政手段做好宏观的调控和规制。

6.2 提高话语权,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安全

要构建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实际上是要维护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话语权,在多元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中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内容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安全,就必须首先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的同时加强对自身的了解和认同。再者,要建设一支思想鲜明立场坚定并且技术过硬的网络宣传队伍,能够及时的辨别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不和谐因子,熟悉地运用网络传播技巧排除杂音,保证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6.3 加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严格自律

文化内容要依托于传统文化,并以活泼有趣的形式扩大网民对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关注和认同,在内容制作方面,要坚持对原创道路的探索,对于国外文化内容要秉持一颗“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心态,尤其要警惕外来文化的输入背后是否会威胁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在议程设置权下放至每個人手中后,网络文化的传播主体已不仅仅包括内容生产方、网络内容平台等,全国的网民都可以是传播过程中的一环,所以每个人都要严于律己,加强学习,提高媒介素养,不触碰道德底线,不越过娱乐的边界。生产方要专注于优质网络文化内容的生产和制作,网民则要提升监督意识,将低级趣味扼杀在摇篮里。坚守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我国网络文化的健康生长提供精神动力,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崔志胜.网络文化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J].江汉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

[3]邹欣,刘斌,吴文博.形态创新:网络综艺节目特性及发展趋势[J].电视研究,2016,第29页.

[4]曹晚红,田璇.泛娱乐直播平台的发展策略与商业变现[J].东南传播,2017年第3期

[6]周逵,何苒苒.2017年上半年国内网络综艺节目发展综述[J].东南传播,2017年第7期

[7]王晓红.网络直播的本质是互动[C].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年11月17

[8]李超民.论网络文化的政治功能[J].观察与思考,2017年第1期.

[9]李礼.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方法[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猜你喜欢

网络综艺网络文化网络直播
网络综艺节目对明星形象的塑造作用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综艺的现状与发展
《火星情报局》的男性视角与男权表达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