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和技术应用探讨
2020-09-12朱蒋慧
朱蒋慧
【摘要】全媒体已经成为当前媒体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全媒体时代对媒体节目质量、数量、内容以及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当前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以及技术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全媒体融合的进程和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以及技术应用的相关策略进行探究,指出全媒体融合生产的互动交流方法,希望能为全媒体融合的顺利稳定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3-137-04
Discussion on productio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all-media integration
Zhu Jianghui
(Yangzhou Radio and Television General Station,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Abstract: All-media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media industry. The all-media era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quantity, content and efficiency of media programs. However, from the current production business of all-media integration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which affect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all-media integ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ed strategies of all-media integration productio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methods of all-media integration production,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all-media integration.
Keywords: All-media integration; Production busines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1. 前言
隨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媒体形式也更加丰富,全媒体这一新型媒体概念广泛应用于媒体行业,能够更好地为人们信息获取所服务。全媒体在媒体对象获取途径、发布途径、加工方式以及表现方式方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已经初步实现了音视频同步、图文并茂以及多点互动等新型的报道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媒体内容的拓展,而且能够增加媒体的广告收入。但从当前全媒体融合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全媒体的竞争力和活力。因此,需要加强对全媒体融合问题的探究,明确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以及技术应用的相关对策,保证全媒体能够得到良好持续的发展。
2. 全媒体的认知前提
为了更好的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一定要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提前的解决。认知属于我们迎接以及更好融入全媒体时代的一种前提。只有对全媒体具备比较统一性的认知前提,才可以在后续进行统一的执行,才可以具备明确化的意识形态指导。认知前提主要包含这几个方面:趋势认知,选择性认知以及竞争性认知等。首先,趋势认知,我国的新媒体在时间的推移中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其向全媒体的演进趋势非常的清晰化,全面整合的特点以及趋势也比较的明显。在系统创新的过程中,技术应用方面以及业务增长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性发展。首先需要意识到这种发展趋势不是通过现有意志进行转移的,其属于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对于管理者来讲,一定要从更高的角度对全媒体环境下的具体态势进行看待。第二,竞争性的认知问题。情报,网络,移动性,人性化以及数字化等对全媒体进行了创新。互联网以及手机已经发展为了比较主要的平台,网络视听行业也发展的比较迅速,以移动媒体以及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对传统的媒体进行了取代。在全媒体时代,只有积极的响应以及进行竞争,电视台才可以在与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当中取得胜利。比如:以新闻为例,微博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很好地渗透,因此电视台在制作新闻以及新闻网站时一定要对微博这一平台进行考虑,其属于一个值得认真对待以及思考的问题。第三,选择性的认知问题,在群众传播的大量信息当中,观众经常会对自身比较感兴趣以及和自身习惯以及需求等相一致的部分比较的关注,因此如何在这种现象当中进行选择以及权衡是非常重要的
3. 整合全媒体的前提条件
谈到全媒体的具体集成,我们首先需要具备一个可以提供集成的相关技术平台。在很多年以前,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当前,全媒体时代正在真正的到来,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分进行孤立,彼此之间不进行相互连接,那么在实现全媒体的过程中就变得非常的困难。内部网络的分离将会使得工作效率非常的低下,更不用说对生产业务以及技术应用的探讨了。在比较理想的状态下,全媒体技术平台可以使得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联合起来,并且具备跨平台,跨网络以及三维制作的具体操作能力。
技术标准问题,该标准主要在这些领域进行体现:生产以及电视领域,传输领域以及终端领域。生产以及电视领域主要是对大规模生产问题以及技术规范问题进行解决(包含:视频,音频,图片以及手稿等);在全媒体融合的前提之下,其在终端上的标准非常的容易被忽视。在对这些集成的命题进行研究时,应该首先对之前被忽略的问题重新的提出,并且需要作为比较重要的问题,并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接口问题,接口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关于内容方面,通过标准接口来对内容产生系统进行调节;在应用接口层以及视频内容方面需要按照实际业务类型为不同的全媒体终端提供相对应的应用服务。接口统一之后,客户端可以利用各自的网络完成云网络视频服务平台的接口连接。界面部分需要按照客户的具体类型选择比较合适的服务提供商,以便各个用户可以在比较透明的平台基础上享受相应的服务。在网络环境当中,数字接口问题始终不能很好的进行解决。在全媒体整合之后,这个问题变得非常的突出。通过以上的具体概述,我们可以发现,想要成功的集成全媒体,就一定要解决技术性的问题。
4. 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概述
4.1 统一的全媒体采集平台
全媒体融合生产与传统的生产模式具有较大区别,全媒体融合生产表现出统一的全媒体采集平台的特征,包括信息采集系统、信息收录系统、外场制作系统。在进行全媒体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还涉及到RSS信息订阅、远程视频、实时回传、网络自动抓取、微博、微信等相关功能。信息收录系统不仅包括互联网IP流收入功能,而且也能够对信号进行准确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采集系统共同构成了全媒体系统数据的主要来源,这些系统也可以通过互联、交换以及导入获取外系统节目数据。
4.2 面向全媒体融合生产
全媒体融合生产还具有面向全媒体融合生产的特征,涉及到节目生产平台以及节目运营管理平台两个平台的建设。节目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对多种媒介团队营销团队项目进度进行系统的管理,使得观众和媒体可以进行及时的互动和沟通,使媒体能够对观众的想法以及反馈进行及时的了解和采集。根据所得到观众的信息。对现有的节目进行优化和改善,从而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电视媒体互动性不足的问题。在全媒体融合生产过程中,节目运营管理平台可以通过搜索和热点发现详细策划并进行任务拆分,合理分配资源,实现热度动态的实时分析以及角度调整。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营销工具进行用户数据的收集以及过程宣传工作,完成产品发布销售以及广告投放等一系列活动。
4.3 节目内容更具有个性化特征
全媒体节目具有目的性定制化以及差异化的特征,相对于传统电视节目来说,全媒体节目中融合的网络视频在节目形式以及节目内容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创新,而且网络视频具有定制特性,有着独特的受众。在全媒体融合生产期间,所有的受众都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系统的制作和设计,结合自身的喜好以及习惯制作内容片长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的节目作品。这也使得当前社会环境中媒体的制作更加多样和普遍,加剧了媒体行业的竞争,增大了媒体行业的生存压力。新闻以及其他电视节目需要改变原有的媒体传播理念,打破传统电视传播方式的束缚,加大传播途径的拓展,将新闻以及电视节目引入到各种各样的移动网络设备中,使得观众可以及时观看到媒体视频,打破原有节目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传媒形势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对电视节目的依赖度大大下降,在全媒体融合生产过程中,需要重点支持网络媒体的发展,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调整媒体发展的策略和发布的形式,以更加贴近观众的形式进行信息和媒体的发布。
5. 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以及技术应用相关方案
5.1 制定系统完善的全媒体制播云平台建设目标
当前广播电视行业普遍存在制作网演播室群以及播出网等系统之间未能有效互联互通的问题,在文件交互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磁带方式为主,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传统的媒体工作方式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环节较多,流程复杂,而且实际运转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突发事件,降低了广播电视台的直播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电视行业的迅猛进步,电视媒体需要结合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吸收新的媒體技术,优化当前电视媒体存在的问题,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和优化。目前,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正在逐渐变成点播应用,传统的遥控器也变成了IP搜索引擎。在全媒体、大数据、云计算、三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在电视台直播业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融合生产云平台作为一种服务和架构形式,能够为广播电视台基础架构的整合奠定基础,降低广播电视云平台的建设投入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帮助广播电视台形成全新的业务流程以及商务模式,使得广播电视行业可以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稳定发展下来。
5.2 全媒体互动演播
随着新型媒体的不断诞生和发展,以媒体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对电视媒体和传统媒体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以及影响。全媒体时代需要更好地实现各类媒体的融合运营,电视媒体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全媒体演播是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一种典型业务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媒体形式的优势,通过微博、论坛、博客以及网页为对象开展舆情监测分析,能够为演播室全媒体互动播报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参考。结合舆情分析引擎构建资讯汇聚系统,能够帮助电视媒体对互联网的热点进行分析与监测,使得电视媒体能够及时获取新闻线索,获得互联网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素材,进一步丰富电视节目制作的形式,提高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深入的挖掘审核和挑选电视节目内容,实现与演播室在线包装的互动。全媒体演播室互动播报是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以及技术应用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各大电视台都在积极策划和开展相关全媒体演播室的节目,但是受到技术系统选型以及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各地全媒体演播室实现的效果以及互动的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媒体演播形式的整合以及优化,制定系统统一的标准,完善全媒体演播的内容。
5.3 全媒体大数据安全传输技术的应用
随着媒体类型的逐渐增多,节目素材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泛,针对新闻外场素材回传到网络公司以及电视台的场景也越来越多,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海量的文件以及大数据交换。在文件传输和数据交换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病毒和非法文件趁机而入的问题,影响数据的安全性及节目制作的可靠性。目前,全媒体数据传输主要依赖的杀毒手段仍然是人工插拔移动设备的方式,要想保证数据尝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需要通过植入多种杀毒软件进行人工查看,相对来说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当前快节奏的媒体发展需求。全媒体大数据安全传输技术在全媒体时代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智能可异构多级杀毒引擎进行多级手动模拟杀毒,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数据存在的风险,避免病毒的入侵。同时USB3.0高速传输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满足大数据高速尝试的同时,利用USB链路替代传统以太链路,实现物理层面的IP网络屏蔽隔绝,防止病毒的主动攻击以及蔓延。另外,在全媒体大数据安全传输过程中,采用黑白名单的机制,可以从源头上排除和隔绝可能嵌入病毒的文件,有效防止黑客和病毒的攻击。通过对文件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度解析传输等文件,尤其是对全媒体常用的视频、音频、动画、文字以及图片进行合法的分析,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病毒的嵌入式攻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媒体素材经过B/S文件上传平台阐述到上传服务器上,经过安全传输网关系统可以进行自动的查杀,并直接进入到在线编辑系统。编辑可以直接通过系统进行素材的编辑以及制作,提高节目的制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病毒的入侵,保障了数据的安全,节省了人工产生的时间,使得节目制作流程更加标准化和流程化。
5.4 分布式转码合成技术
全媒体融合生产对媒体生产平台的合成效率和转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码和合成软件借助CPU进行多核并行运算,在现有的常规工艺条件下运算效率相对低下,难以满足全媒体时代对数据计算的要求。分布式转码技术以及合成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数据计算效率低下的问题,分布式转码和合成技术基于MapReduce并行运算模型的开发时间,可以对故事版和文件进行智能分段,并对多个运算节点进行自动调动,进行分片段的并行计算,从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计算量。在实际合成系统以及分布式转码系统的开发实践过程中,中间碎片文件的合并成为影响系统效率的最主要因素。碎片文件拼接需要占用服务器资源,耗时更大,还会占用存储读写带宽以及网络带宽。因此,在全媒体融合生产过程中,需要将中间过程产生的碎片文件拼接成完整统一的文件才可以输出文件编码器,拼接合并技术以及分布式集群渲染技术是当前最为常用的两种文件拼接技术。
5.5 全媒体编辑技术
在全媒体的大背景之下,不仅存在比较传统的视频服务以及音频编辑业务,而且来自Internet的文本,視频,图片以及音频等也逐渐的发展成为相应的编辑对象。与此同时,由于受到时效性以及应用场景的具体要求,全媒体编辑的环境不再受到计算机相关生产区域的影响,这样以来就可以在办公室网络以及外部的网络当中实现编辑。除此之外,不同的用户对编辑对象以及编辑工具对象的类型也具备不同的重视行。总体来讲,软件的使用范围也变得非常的广泛,软件对易用性以及稳定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自媒体当中,新闻线索的远程返回,视频共享网站以及B/S流编辑软件等在实际的应用当中逐渐的得到重视。作为材料选择当中比较简单的编辑工具,在下载之前或者进行发布之前,其具备的作用仍然非常的突出。
在新媒体集成的具体制作领域,新媒体主体以及新媒体快速编辑对以后的包装都具备较高的要求。在之前构建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对简单的编辑以及复杂的包装进行考虑,需要完成新媒体编辑以及新闻制作等比较特殊的设备进行配置,数量以及资源的匹配方式在系统设计完成之后相对来讲是比较固定的。当程序生产方式以及类型的比例出现一定的变化时,那么非常的难以对设备资源进行分配。
如果在后台使用云渲染系统,那用户可以按照前台的具体业务需求动态完成相关渲染资源的分配,这样就可以使得客户端的投入大大的减少,真正的使得前台成为瘦客户端。云渲染系统具备相应的流媒体服务接口,并且要需要利用帧渲染技术。除了对各种各样格式的音频以及视频文件比较支持之外,其还可以实时的对情节板数据执行特殊的渲染,压缩,字幕合成以及其他的操作等。然后,实现帧传输,发布到客户端以及更好的实现编辑类的流服务,这些操作需要在短时间之内进行完成。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以及技术应用对于全媒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及全媒体事业的稳定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需要加强对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以及技术应用的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媒体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促进我国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J].电视技术,2014,38(16):1—2.
[2]王庆福,刘洁韵.全媒体业务视角下的国际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教学研究,2015(6):68-71.
[3]王庆忠,许劲峰,王晓伟,等.全媒体新闻采编全链条产业经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1):29-34.
[4]曾少华,陆敏华.拓展广播全媒体的“声音”价值空间[J].新闻与写作,2013(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