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林:京城首位俄国客
2020-09-12孙越
孙越
1618年9月,俄国哥萨克志愿者彼特林一行11人,奉托木斯克总督库拉金公爵之命寻找中华帝国。他們穿山越岭,步行3个月有余,穿过万里长城,最终在明朝官员带领下走进了熙熙攘攘的北京城。
与托木斯克寨堡相比,哥萨克们觉得北京就是一座人间天堂:皇城雄伟,都市繁荣,店铺旗幌如林。再看紫禁城更是巍峨气派,彼特林之后给总督库拉金公爵写信道:“北京城池宽大,城墙系砖石所建,高墙白如冬雪,呈四角而立,行一周,需四日。”
彼特林一行尚未过够眼瘾,便被带到紫禁城不远的一家官邸问话。彼特林称,他是俄国沙皇的非正式特使,旨在促成俄中建立友邦之大事。见大明官员对俄国不甚了解,彼特林便介绍说:“俄国疆土宽广,东无定界,盛产黄金、毛皮和珠宝。”
大明官员将信将疑地望着他说:“作为皇上使节,归顺天朝,为何空手而来不带国礼?”彼特林眼珠一转说:“我等骑快马,日行数十里,而辎重在后,行进缓慢。国礼三年后可运抵北京。”官员依旧不信,他们让彼特林等哥萨克在京城闲逛并暗中监视,同时火速进宫向皇上禀报。
数日后,官员召见彼特林,说:“你既无国书,又无国礼,吾国皇帝拒绝见你。但吾皇有圣旨一道命你转达俄罗斯国皇帝。”彼特林赶紧毕恭毕敬地接过写在双轴绫锦上的圣旨。这时,官员吩咐手下抬过两个袋子并打开,对彼特林说:“此乃吾国皇上对你等不远万里前来北京传达善意的犒赏……尔等使命已经完成,请务于今日离京返国。”
就这样,彼特林及随行在北京一共逗留四天,被以“手续不全,退返重办”为由劝返回国。但他却领到了明神宗朱翊钧所赐圣旨和礼品,总算是回家能有个交代。
关于彼特林的结局,俄国史书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彼特林走后,寨堡调兵换将,以至于他回来时,哨兵连城门都不给他开。彼特林后来将圣旨和礼品交给新总督,总督见后吓得魂飞蛋散,因为那时沙皇已颁新令,寨堡不得私通异国,违者斩。新总督为避嫌,数天后以庆功为由设宴招待彼特林一行,用毒酒将他们全部杀死。这样,他写在桦树皮或羊皮上的遗作《中国纪行》经他人整理出版,流传后世。
第二种说法是,彼特林返回寨堡后,将圣旨交给总督,后呈送沙皇。但圣旨为中文所写,沙皇朝内无人通晓汉语,故被束之高阁,56年无人理会,直到1675年才被破译,但大明王朝早在1644年便已覆灭。明神宗圣旨大意是,大明有意与俄罗斯国建立邦交和互通商务。俄国人称这份圣旨为“中国国书”,在俄语语言上也派生出新成语—“中国国书”,意为一份神秘难懂的重要文件。
对于《中国纪行》,国际书评界认为,此书“在描写中国等方面”水平高于马可·波罗之作,它后来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出版。彼特林作为早期探险家,他的名字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家喻户晓,托木斯克市内至今还有一条大道,取名彼特林大街。
彼特林来华之后,俄国与波兰和土耳其交战,无暇东顾中国。但彼特林获取了大量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的珍贵情报,为俄国大举向东方扩张,探索出一条经西伯利亚进入蒙古和中国腹地的重要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