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的探索
2020-09-12戴媛吴思宇
戴媛 吴思宇
摘 要: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经济学院爱益南商队近两年开展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具体案例为例,总结队伍前期筹备、活动开展、后期宣传等阶段的经验,着力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新做法,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为其他团队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实践活动;“校村互动”;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8.0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实现“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持,也亟需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相结合,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爱益南商队在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户稠村户稠小学定点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达5年,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团队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爱益南商队尝试构建“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与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户稠村村委共同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合作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赢。“校村互动”的社会实践模式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高校服务新农村所采取的较为科学的方式,农村积极创造条件,密切配合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彼此的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合作优势,最终实现高校、农村“双赢”,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意义。
1 构建“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的目标
“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就是将高校的社会资源优势和村落的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原则,通过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合作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高校、农村“双赢”的目标。一方面农村为高校提供社会实践场地、人员、物资、设备的支持,使农村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以平台扩展活动,大学生依托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政策宣传等系列活动,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村民素质提升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构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有限的资源效益最大化,高校、农村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构建“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可以最大概率的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村镇政府为社会实践团队提供支援,包括活动场地的开放、物资设备的支持、人员的支持、活动期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协调配合等,使得各类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深化学习的一个良好平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发挥大学生优势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重要举措,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长远来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进而积极主动的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号召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和人们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强调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的深入社区、农村、西部等祖国需要的地方,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用知识和爱心帮助和服务有需要的人们,在參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互助、包容、责任,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实践中激发时代使命感和危机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2.3 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这不仅是指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包括思想素养。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思想也日益开放,但是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偏远农村里仍存在赌博、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高校作为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大学生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应当积极主动地传播先进乡村文化、抵制落后乡村文化。
对于乡村,大学生是一股新鲜的血液,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引导并形成一种文明、健康、时代的乡村新文化氛围,给乡村带去新的活力和希望,带去知识和智慧,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3 爱益南商队“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的初步探索
3.1 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际成效,而非流于形式。爱益南商队坚持与时俱进,在结合团中央每年确定的暑期“三下乡”主题和社会实践地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活动内容和形式。
(1)针对服务对象具体情况,创新支教内容。结合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年龄较小、年龄跨度较大,爱国主义教育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实际情况。爱益南商队设计并开展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英语与茶文化课、《跪羊图》歌唱课和中国戏曲文化课,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分别向孩子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孝文化”和“中国戏曲文化”,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孩子们逐渐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此外,为了避免爱国主义教育过于教条化、形式化,爱益南商队组织开展了“爱国、爱党、爱自己”系列活动,旨在用实际行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日常活动中。如组织孩子们开展升旗仪式,并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国旗、国徽、国歌的由来和象征意义,增强孩子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導孩子们奋发向上。
(2)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实践调研方案。“校村互动”社会实践的模式下,大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献策献力。爱益南商队围绕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实践调研主题,积极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调查、分析岭背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及原因,提出具有建设性、可行性的改进建议,为当地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宏观调控提供参考,更好、更快地解决农村的劳动力资源短缺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
3.2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当地村民做好事、做实事
高校资源向社会辐射,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农村应注意并有效利用高校所提供的物质、文化能量,以此加强农村综合实力,推动农村发展。整个三下乡活动的过程中,爱益南商队牢牢抓住“关注农村儿童和老人”这一主线,切切实实地为当地村民做了些有意义的实事。对于儿童,爱益南商队牵头,联手广州市白云区蟠龙小学、良田第二小学一同开展爱心图书捐赠活动,丰富户稠小学的图书资源库,兴建户稠小学第一所“爱心书屋”。此外,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还开展了学业辅导、安全教育、素质拓展等活动,以此开拓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对村里的孤寡老人,开展系列普法活动和送温暖活动,用实际行动给予他们关心和陪伴。
3.3 “带课题再下乡”,巩固调研成果
针对当前许多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存在的调研主题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调研过程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调研成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爱益南商队积极采取“带课题再下乡”的实践方法,第一次下乡过程中,队员们摸清农村的实际需求,就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初步调研报告。回校后对现有调研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结合专业情况,挖掘创新思路、找寻创新视角,与攀登计划、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结合,确定切实可行的调研主题《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以阳山县户稠村为例》,积极开展科研立项,并针对他们的立项课题再次下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再下乡”过程中,大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专业老师加以引导,真正将理论学习能力转化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
“带课题再下乡”的实践方法是对暑期“三下乡”活动传统调研方式的创新,加强了调研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此外,队员“再下乡”持续关注农村的发展以及孩子们的成长情况,使社会调研的成果得到巩固,过程得以延续。
3.4 与当地政府部门联手,进行政策宣传、普法宣讲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惠农政策,如何让村民更加详细的了解政策内容,政策的宣传推广十分关键。然而由于村镇政府人员有限,在政策宣传时无法做到深入、面对面的广泛普及。通过“校村互动”模式开展政策宣传和普法宣讲活动,政府部门为民服务的意图得到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得以拓展、内容得以丰富;文明新风和民主法治进入农村,村民的法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说是实现了“多赢”。
(1)开展“国家资助及助学贷款”宣传活动。爱益南商队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2018年“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的通知》的号召,在清远市阳山县教育局、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镇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主题为“经爱下乡,助益户稠”的国家资助及助学贷款宣传活动。
活动期间,通过派发宣传手册、设点宣传、召开政策宣讲会等形式从“国家资助及助学贷款”政策详情介绍、申贷条件、申贷流程及材料等方面向村民就助学贷款政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扎实推进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工作。此外,爱益南商队还创新的从作为大学生的角度,向村民讲解了“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给大学生自身带来的实际惠处。爱益南商队还通过发放调研问卷收集数据,分析并撰写了调查报告《关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农村宣传情况的调研——以阳山县户稠村为例》,希望能够更好的将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和政府,继续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让助学贷款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2)开展防诈骗知识普及宣传。为了提高村民的防诈骗意识,保护村民的财产安全,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户稠村村委与爱益南商队联合举办防诈骗知识宣传讲座。防诈骗知识宣传讲座通过PPT讲解、知识竞赛等方式,让村民能够全面地认识诈骗的常见形式和识别方法。活动期间通过播放视频、自编情景剧演绎的方式,以具体案例的形式直观的展示了预防诈骗的方法与技巧。开展防诈骗知识讲座有利于村民树立反诈骗意识,提高识别和防范诈骗的能力,切实维护自身和家人的合法权益。
4 “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4.1 进一步加强“校村”双向互动
信息的全面和准确是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村,校村之间应该不定期交流信息。当前,由于“校村”间缺乏沟通,导致许多实践团队的活动开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活动内容缺乏新意、调研方案缺乏针对性,无法吸引村民主动参与。加强“校村”双向互动,意味着要形成校村的交流互动机制,高校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农村也能知悉高校拥有的资源和条件。高校结合农村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和高校的自身实际制定精准的服务方案和调研选题,开拓创新,保证暑期“三下乡”活动的高效开展。
一方面,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了解农民的所需、所想,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确保活动的实效;另一方面,农村通过多种渠道创造条件,为高校开展活动提供便利,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双向互动下的活动开展,既能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又能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活动效益最大化。
4.2 进一步加强实践活动的专业特色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项目,使得大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专业所学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對所学知识的理解,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主义系农村建设。
(1)加强专业老师的指导和监督。指导老师的能力会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当前许多高校会选派从业不久的思政辅导员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由于这类老师缺乏经验,也不具备专业优势,往往在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志愿服务活动时候缺乏创新思维。因此,要尽量选拔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担任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指导老师,给予大学生在活动内容、调研选题、形式等方面的指导,组织开展各类具有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创新创业等相结合,进一步培养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研究的兴趣,开拓眼界,深化认知。
(2)加强实践培训。高校应当着力建立一个长期的、具有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团队培训体系,针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开设涵盖实践主题解读、活动方案设计、调研方法培训、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团队培训课程,以案例分析点评、方法交流、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加深师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
4.3 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
高校应当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给与相应的学分和奖励,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正确认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发展的意义。高校应当充分挖掘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优秀个人和典型事例,通过校园网、微博、公众号等宣传平台进行推广,分享社会实践的活动成果和经验,建立社会实践活动报道经常化,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4 进一步加强政府推动
加强政府推动要求各级政府都积极参与,一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职责和权限不同,多样化的措施和手段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推动体系,推动高校和农村的合作平台的搭建,促成高校和农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保证整个合作过程能够按照计划开展。一方面,政府可以充当高校和农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双方牵线搭桥、促成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当高校与农村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意见不和,政府应当扮演第三方决裁,出面调解矛盾。
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高校深入、主动参与和服务乡村振兴。首先,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完善高校服务农村的相关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晋升等方面支持和鼓励高校师生投身乡村振兴。其次,政府要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出台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跟踪、法律援助的相关政策,最大程度的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开展。最后,政府可以通过贴息、奖励、税收等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资本投入,助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
5 结论
“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可以简单的表述为高校发起,校村互动,服务农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亟需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尽可能的满足农村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提升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樊翠娟,李志军.新农村建设中高职院校校村合作的博弈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8,(01):16-18+22.
[2]胡鹏.新时代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存在的不足与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9,(28):238-240.
[3]梁德萍,梁辉良,林静,等.对接粤西乡村振兴需求的“校村共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以茂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论刊,2019,(05):101-102+109.
[4]李志军.多元联动,校村对接——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研究[J].南方农村,2017,33(03):41-44.
[5]乔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05):91-94.
[6]王其和,曹秀实,方娜,等.“校村结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27(06):20-22+46.
[7]吴文娟,叶莹,郑敏,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三下乡”教育与实践——以管理学院“大学生深入基层看变化”系列活动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4):62-67.
[8]姚佳妤.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以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力行”志愿者服务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9):76-77.
[9]朱丹,吴陈巍,赖欢,等.财经类专业大学生“三下乡”和精准扶贫融合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