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危为机的十大对策
2020-09-12李凯城
怎样理解“中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怎样化危为机?近日,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主办,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高企分会、华商财富在线承办了“疫情后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解析与民营企业发展线上大讲堂”,开国上将李克农娣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政治部研究室主任李凯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治党、治军、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讲起,从毛泽东思想精髓中总结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阐释红色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力求帮助企业家为推动疫情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开阔思路。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和肆虐给原打算欢度春节的国人带来巨大冲击。到目前为止,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全力以赴的抗击病魔、应对疫情。在危难时期,人们的心情往往更加复杂,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当下可能是最为焦虑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仅要考虑个人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还要考虑企业,不仅要考虑企业当下,还要考虑疫情结束以后企业应该怎么发展。
企业家的忧虑不无道理,许多企业的经营本来就已经非常困难了,这次疫情会不会有如雪上加霜,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管理培训和咨询要想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这里既需要把准脉搏,对症下药,给出具体办法,也需要适当跳出原有思路,传授一些应对危难的历史经验,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共同规律,帮助企业家开阔视野和思路,更加自觉地应对危难。
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领导者之一,他在治党、治军、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提出了系统完整、内容丰富的管理思想——红色管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企业特别是大批民营企业成功走向世界,红色管理正在成为当下管理研究一个热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课题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
毛泽东一生坎坷,历经风雨,备受磨难。每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他的事业都有大的发展。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卓越品质,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应对危难的思路办法。老人家留下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下大有用武之处。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艰辛曲折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是靠哪些举措化危为机的?今天的企业家可以从中汲取哪些领导智慧?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危难来临时,作为主要领导,一定要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判断形势,坚定必胜信心。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系统的而非零散的、实际的而非臆想的应对办法,以此统一思想、凝聚军心、群策群力、共渡难关。切不可心存侥幸或丧失信心,不宜惊慌失措,盲目出招,也不要一心指望外援,企图一招制胜。当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做的。其战胜危难,靠的是高瞻远瞩、沉着应对、系统思考、综合施策。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先后提出抗日战争克敌制胜的六大政策、八大政策,最后形成了十大政策,即:第一,对敌斗争;第二,精兵简政;第三,统一领导;第四,拥政爱民;第五,发展生产;第六,整顿三风;第七,审查干部;第八,时事教育;第九,三三制;第十,减租减息。
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政策有决定的意义。”“把理论和实际政策说清楚”,问题的解决才算完整。“必须将十大政策联系一致的思想向党内做普遍的宣传,使全党首先使干部认识,只有是全部地而不是残缺不全地、认真地而不是粗枝大叶地实行这个联系一致的十大政策,才能达到克服困难迎接光明之目的。”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一:认清形势,科学预判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这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要高瞻远瞩。毛泽东本人雄才大略,能力超群,其最为众人所看重的是他的战略思维、大局观和超强的预见能力。早在《论持久战》中,他就对整个抗日战争进程及怎样夺取最后胜利作出了系统分析。
1938年10月,毛泽东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明确提出“武汉、广州失守后我们将更加困难”。“敌人是要回头进攻的,在那时,游击战争会更加困难的,我们要准备着这个困难的到来”,“才可避免‘措手不及的遭遇。”1940年7月,毛泽东再次强调,“中国处在新时期中,空前困难时期和空前投降危机是快要到来了”,“今后的一年将是异常困难的一年”。这是科学预判作出的分析。
怎样应对即将甚至已经到来的危难?毛泽东首先做的就是调整抗战初期的发展思路,将“巩固自己、沉机观变”“力求巩固、屹立不败”作为新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危难时期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大发展,而是怎样活下去。只要度过危难,将来就能迎来春天。
活下去是硬道理。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一定有波峰和波谷。分析形势不可一劳永逸,应该成为领导者的自觉和习惯。整个抗战时期,国内外所有重大事件发生后,毛泽东都能迅速作出反应,判断其性质,分析其影响,进而作出相应的决策和部署。例如,毛泽东对苏德战争的分析及相应对策。在目前的疫情形势下,疫情发展的几种可能及对本行业、本企业的影响,都需要企业家进行分析和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预判,等事到临头再想作出科学决策、抓住发展机遇恐怕就难了。
正确的判断和决心来自于敌情我情的准确把握。毛泽东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公开的战争”与“隐蔽的战争”。毛泽东的科学决策与当年共产党出色的情报工作密不可分。例如,对日本“南下”与“北上”战略情报的获取及其价值。再如,靠“一个人抵几个师”打退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
分析形势必须坚持底线思维,部署工作要做最坏打算,同时向最好的方向努力。这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现在将来底线思维的源头。毛泽东提出:“我们应估计到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可能性,并把这种情况当作一切布置的出发点。”“党的工作布置应放在准备整个东方大黑暗的基点上。”要做到,即使“大半边天都黑了,剩下共产党抗日,我们也要干下去,也能干下去”。具体事例:1939年3月,阎锡山在秋林会议上提出,抗战前途是“中日不议而和,国共不宣而战”,“天快下大雨了,要赶快准备雨伞,一落人后,就要吃大亏”。为此,毛泽东召开延安高级干部会议,提出要从应对最坏的可能性作准备,“全党努力从思想上组织上准备自己,并准备舆论,准备群众,随时可以应付事變——各种意料之外的袭击,多种大小事变”。曾经有人称毛泽东为“常胜将军”,怎么才能做到常胜?其实要说简单也很简单,所有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放在最坏的可能出现的基点上,那就有可能常胜了。
综上,怎样判断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形势?疫情对所在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产生多大影响?考虑好如何应对危难了吗,有哪些预判和应对之策?这都是企业家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二: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领导者的决策只有为组织上下全体成员真正理解和认同,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执行。毛泽东一向主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领导者要掌握,而且要让广大党员干部都知道。因此,“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掌握思想教育是我们第一等的业务”。所有工作都要靠人去做,人的思想通了,一通百通。所以,毛泽东在讲抗日战争十大政策的时候,把时事教育列为十大政策之一。
时事教育不是一项具体业务,而是各级领导的重要工作方式。抗战期间,毛泽东讲的最多的主题是: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卷及《毛泽东文集》第二、三卷的文章中,标题带有“形势”“时局”字眼的就达二十多篇,大约占总篇数的十分之一。与形势分析有关的就更多了,几乎国内外所有大事发生后,毛泽东都要在第一时间发表讲话或写文章,向全党同志阐明其对全局形势和各方面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是一样,通过各种媒体向全党做宣传,特别是抗疫最紧张的时候,中央召开电话会议,分析形势,提出对策,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这就是共产党一贯的工作方法。不仅主要领导带头讲,各级干部甚至士兵都要学着讲形势。在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及著名将帅的文集中,可以找到大量例证。开会即讲形势,在正确大局观的指导下,明确具体任务,进而形成工作思路,成为领导工作的一种惯例。现在的优秀企业家也注重时事教育,像华为任正非最爱讲的题目就是“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时事教育有助于全党上下统一思想。实际上,相当多的对策出台时,都有一些同志有抵触、想不通,而且独创性越强、越管用的方法和政策,人们接受起来越会有一个过程。思想统一了,行动才能统一。毛泽东利用各种机会,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讲道理,原因就在这里。今天的企业家要给下属讲应对危难的时事教育,具体讲什么?内容怎么设计?可以学习共产党人,时事教育的内容方法步骤,即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这是时事教育的三个要点。应对危难,要实事求是讲困难,困难有十分讲到十分,讲过了不好,讲不够不能引起大家的警觉。紧接着要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办法。然后,要讲采用这些办法能够产生什么效果,我们的事业、组织是有希望的。
时事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增强信心。危难来袭时,最直接、最致命的威胁是军心涣散、失去斗志,最需要的是组织上下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毛泽东强调,“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毛泽东认为,“接近着胜利,但又有极端的困难,也就是所谓‘黎明前的黑暗的情况”,大声疾呼“光明就在前面,黑暗总会灭亡”。
以上思路和方法对企业有什么启发呢?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难,企业家最担心什么?当前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管团队,都在考虑什么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统一思想、增强信心、鼓舞士气呢?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家思考的问题。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三:调整战略,确保不败
革命战争时期,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断夺取作战胜利,始终是共产党人第一位的任务。所以十大政策的排序是有讲究的,毛泽东特意将“对敌斗争”列为十大政策之首。不过,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对敌斗争的战略战术需要不断及时调整,危难时期和大发展时期的战略战术不能一致,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毛泽东一贯主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越是危难时期越需要打破常规,越需要不断创新战法。
首先是调整战略思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毛泽东总的战略思想是持久作战,确保不败。概括为一个关键字就是“熬”。“熬”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而是要“在敌后拖牛尾巴”,一方面积小胜为大胜,为全局形势好转作相应贡献,另一方面,不断积蓄力量,等待大发展的时机。谁能熬下去能坚持住,能够确保不败,就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思想的价值。
为确保不败,部队的作战思想和战术原则也需要不断创新。毛泽东多次强调的是一个“挤”。为什么强调“挤”?毛泽东的看法是:“对敌斗争,挤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挤,我们生了两只脚就无立足之地。”“六年的抗战,在敌后我们被敌人挤得好似由茶壶底到茶壶腰,再挤到茶壶顶,现在我们一定要从茶壶顶往下挤一些才行。蒋介石如果要挤我们,要挤边区,我们就准备非同他挤不可。”当年边区军民的口号是“把敌人挤出去”,经典战例是沁源围困战。
为了确保不败,主要作战方向和作战方针也需及时调整。毛泽东“确保华北、力争华东”的考虑。对各个战场的具体指导: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晋察冀军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敌占区、国民党统治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继续力量,以待时机”,等等,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指导方针。制定战略既要考虑当下生存,也应放眼长远发展。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就已开始谋划未来。例如,对山东根据地重要战略区位的强调及提前布局,考虑到战后的一些复杂情况,“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
创新战法不能只靠少数人。实践出真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许多成功的战法,都是一线官兵创造的,被领导机关发现后,利用各种方式加以推广。例如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平原游击战、敌后武工队等。总之,企业有很多困难,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由此,企业“过冬”期间如何确定“作战方向”和“作战方针”?
靠谁创新,如何创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怎样充分调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都是值得企业家思考的问题。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四:自力更生,备足粮草
军队要立于不败,必须有足够的粮草。因为“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这方面教訓沉痛,多数苏区的丧失都与当时的领导人未能正确处理军事战争与经济生产的关系有关。毛泽东对“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挖苦:这些人的马克思主义学得太多了,忘记了人是要吃饭的。
抗战时期,随着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的迅速发展,人多钱少、财政供给不足的矛盾便开始暴露,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此,毛泽东提出三种出路:饿死、解散、自己动手。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过,受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重要思想并没有得到广泛相应。进入相持阶段后,“水少鱼大”的问题更加突出。毛泽东亲自研究财政工作和经济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谈话或作出批示,“将生产运动”列入十大政策,进行了更加广泛深入的动员。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和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离开经济工作而谈革命,不过是革财政厅的命,革自己的命。”对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毛泽东也指出,全国18个根据地的工作,最差最无序最未上轨道的是财政经济工作,许多重要工作都接受了苏维埃时期的教训,唯独财政经济工作至今没有接受过去的教训,如不速加注意,必遭破产之祸。
特殊时期、特殊任务需要特殊政策。为鼓励边区军民搞好生产,有关领导机关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总的精神是“公私兼顾”“军民兼顾”,集体、个人、民营三种生产方式相结合。甚至在公营经济内部,也实行过“按资分等的个人分红制度”。对此,当时党内有过不同意见,毛泽东主张“奖励资本主义生产和联合资产阶级”,强调要正确认识处理“边区资本主义”与“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关系。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带动下,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结出了丰硕成果。共产党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新路,找到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改善财政状况的有效办法。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帮助党和人民军队度过艰难岁月,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人才、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以上方法对企业有哪些启示呢?面对越來越突出的经费压力,企业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另外,怎么确保企业资金流的安全?企业在鼓励员工开源节流,在特殊时期能不能采取特殊的措施?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五:精兵简政,减轻负担
解决财政困难的总思路是开源和节流,二者缺一不可。开源很难,节流也不容易。抗战初期,共产党及八路军、新四军发展迅猛,规模猛增,上上下下充满乐观情绪,并没有感到有何不妥。随着困难时期的到来,“水少鱼大”、头重脚轻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军队和党政机关的规模及编制严重的不符合实际,不适合发展和斗争的需要。为此,毛泽东接受民主人士的建议,提出精兵简政。
精兵简政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毛泽东反复做思想工作,亲自为《解放日报》写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庞大的机构是由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想不到又要由自己的手将它缩小,实行缩小时就感到很勉强、很困难。”但“气候变化了,衣服必须随着变化,穿起夏服,以便轻轻快快地同敌人作斗争”。文采飞扬的毛泽东还举了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和黔驴技穷两个例子。
精兵简政难度很大,毛泽东亲自抓落实,并且痛下决心,从党中央、军委总部入手,要求全部脱产人员不能超过总人口的3%,要求“没有实行精兵简政的地方,立即着重研究,实行精简;已经实行了的地方再加审查,凡不彻底的地方须彻底来一次大大的痛快的精简。在抗战期间原则上不再补兵,全军准备在明年到后年再减少一半,有57万缩至20余万,量小而质精,更有战斗力。”
精兵简政不是简单的裁员。当年共产党创造出不少既能压缩编制、减少人员,又不至于严重削弱战斗力的好办法。例如,“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再如,精简合并机关,腾出大批干部加强基层。又如,压缩经费开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这些极具弹性的组织模式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面对经营压力,企业考虑过不裁员的解决办法吗?如果不得不裁员,怎样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动荡和社会负担?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六:拥政爱民,打牢根基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要想在危难中坚持斗争,最重要的是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毛泽东明确提出,“坚持下去,唯一的来源、唯一的出路是群众”。因为,从根本上说,“兵民是胜利之本”。“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要民众,虽危难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毛泽东指出,只要赢得老百姓的信任,“随你要他们的钱,要他们的命都可以办得到”。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
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和老百姓共渡难关?毛泽东有许多精辟论述,例如,“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是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经典案例:毛泽东处理“骂人事件”。毛泽东论“爱国公粮”与“救民私粮”。危难之中,方显人民军队本色。经典案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树叶训令”。与国民党的比较,为什么共产党的军队能够长期坚持敌后作战,而国民党的军队几乎都没能生存下来。
事业迅速发展阶段,很容易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忽视各方面关系的处理。当年共产党也不例外,如陕甘宁边区的军政军民关系。为此,毛泽东提出拥政爱民的口号,并亲自出面协调处理,对军队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促进了党政军民关系改善。毛泽东听说一家老百姓给军分区司令员提意见,毛泽东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党政军主动调整心态、改善关系,自然引发老百姓回馈,毛泽东顺势提出“拥军优属”,得到人民拥护。“双拥”形成了良性互动,创造了古今中外军民关系的奇迹,有力地支持了持久抗战。经典事例:为什么叶剑英敢于把八路军游击战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国民党?毛泽东对这一经验的总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一支军队如果在老百姓眼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支军队将无敌于天下。”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央重提要打人民战争,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对特殊情况下部分群众中出现的“动摇”现象该如何处理?毛泽东认为:“一般说,我党我军在此种三角地带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善于隐蔽自己,保存实力,处处为民众着想,要保护民众,使民众不致吃亏(也就是保存自己)。对于民众中某些被迫应付敌人的行为,不仅不应尖锐地反对(这不是右倾退缩),反而应该因势利导成为带有计划性的应对敌人的办法,甚至成为策略。”以此来打破敌人离间我军民团结的毒计。经典案例:“维持会”与“两面政策”。总之,困难时期要树立一个标准:“以群众工作的好坏作为判断党的工作好坏的主要条件。”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把群众工作做好,越是情况不好的时候越要把顾客紧紧拉住,这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七:抓紧时机,整顿内部
组织的快速发展是好事,但发展太快了,难免掩盖一些矛盾,留下隐患。抗战初期共产党的发展也无例外,艰苦阶段的到来,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例如,黄骅事件。再如,“南委”事件。为此,毛泽东抓住相持阶段战事平稳的有利时机,采取了一系列整顿内部的举措:
一是开展整风运动,加强思想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着手理论著述,总结历史经验,整顿“三风”,解决“半条心”,等等。具体举措:编“党书”,成立总学委,下发二十二个学习文件,区分上下两个层次,提出不同要求等。延安整风,一方面是解决上层的教条主义,对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产生的干扰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半条心”问题,即人加入革命队伍,但心还没完全加入革命队伍的问题。整风运动在实践中获得极大成功,其经验至今仍为各类领导者看重。环境艰苦、斗争残酷、工作繁重,干部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吗?毛泽东的回答是:“任何残酷的战争与繁重的工作,不应该放松你们的学习,你们应该在艰苦的长期的战争中学出超人的本领来。”
二是组织干部审查,确保组织纯洁。主要做法:要求干部写自传,清除敌特分子,解决“两条心”问题,等等。经典案例:“戴案”。
三是理顺领导关系,从上到下解决“一国三公”问题。为什么十大政策将“统一领导”列为第三条?毛泽东强调:“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具体做法就是组建各根据地的军政委员会,对各項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对个别由于各种原因,自身问题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地区或单位,由中央直接派人进行处理,如刘少奇去山东解决问题。上述举措在实践中获得极大成功,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延安通过内部整顿之后,实现了高度团结。
通过上述分析,企业家可以从中反思,企业中是否存在“半条心”“两条心”的问题?是否考虑过利用“冬闲”时机采取积极举措推动企业发展?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八:纵横捭阖,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是共产党统一战线运用最为纯熟、实践最为成功、经验最为丰富的时期。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何竞争中生存的组织都会遇到“敌我友”的问题。统一战线主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友”的问题。抗日战争时期的敌我友关系复杂多变。相对来说,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硬实力方面为“弱势群体”,用毛泽东的话说属于“小股东”。因而越是困难时期、困难局面,越需要考虑如何借势借力、化敌为友。为此,毛泽东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如“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对敌人“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对盟友“一拉一打”,“以打对打,以拉对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理,有利,有节”,等等。
统一战线思想的精髓是:在区分的基础上“建立我们的政策”。为此,在党内必须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关门主义,也反对投降主义。要帮助全党同志增强政策观念,掌握斗争艺术,“统一不忘斗争,斗争不忘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但以统一为主,‘磨而不裂。”“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用真国民党反对假国民党,争取中间的国民党。”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毛泽东一方面亲自出面做统战工作,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各界人士,另一方面,手把手地对部署进行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开展统战工作。例如,如何处理与国民党各派系、各军阀及地方实力派的关系。许多工作当时未见成效,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显现出实际效果。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共产党人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创造出一系列极为精彩的经典案例,如皖南事变,再如新四军北上抗日和黄桥决战,释放韩德勤。又如,毛泽东主张对伪军俘虏采取“七擒孟获”政策。统一战线还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政策中。十大政策中的“三三制”“减租减息”,就是落实统一战线的具体举措。例如,既实行减租减息,又主张交租交息。前者主要维护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以利坚持抗战,后者则是考虑“现在解决土地问题必须保存一部分封建性,不使地主跑到敌人方面去。”
毛主席的统一战线思想,包括他的思想和实践,对当前的企业经营大有裨益。应该怎样理解统一战线是一大法宝?统一战线与当代管理学强调的共生共赢有何不同?统一战线思想能否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九:培养干部,积蓄力量
任何组织的成长发展都难免有起伏,有远见的领导者即使在困难阶段,也要考虑为事业未来的大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优秀人才特别是领导骨干的培养和储备。正如毛泽东所说:“为迎接新的局势,大量准备并培养干部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抗战相持阶段毛泽东采取了三项重要举措。
一是将敌后根据地干部集中到延安加以保护。毛泽东有关论述及落实情况。被抽调到后方学习的部分同志一度不够安心,毛泽东亲自找他们谈话,指出“不习惯蹲窑洞,这是要不得的。延安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二是大规模培养干部。毛泽东一贯重视对干部的培养。进入艰苦阶段后,有人提出抗大是否继续开办的问题,毛泽东回电:“为迎接新的形势,大量准备并培养干部是极其重要的。抗大总校不能取消。”解决困难的办法之一,是将抗大总校转移到敌后,并在各地筹办抗大分校。毛泽东曾致电中原局,要求他们尽量招收上海及苏北广大青年,准备办两万人的大学校,“只要稍微有点抗日热情的,一律招收,来者不拒。”“开办大规模学校是你们开展工作的中心一环。”可以说,组织“冬眠”时期往往是培养干部的最佳时期。三是正确对待干部。在困难时期,上级机关提出的部分工作计划和要求,有时难以得到全部落实。遇到这种情况,一些领导者往往强调追究责任、严明奖惩。对此,毛泽东援引“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时错误处理干部的惨痛教训,提出了不同看法,“在困难环境中,对待干部要有正确关系,对因客观困难或因能力而不能完成任务的干部,不应当加以打击”,“使他们感觉无出路,现在困难增加,要强调干部同生死共患难的精神”。具体工作中有时下级工作出了问题,毛泽东也主动承担领导责任。
通过上述分析,企业应着重思考:怎样看待控制成本与储备干部的关系?如何处理爱兵如子与慈不掌兵的关系?如果疫情过后出现新的商机,企业能否迅速组建起有力的工作团队呢?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十:率先垂范,共克时艰
组织遇到危难,最需要的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骨干成员及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在这方面,毛泽东及党的领袖人物为后人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例如,毛泽东用稿费招待国内外友人。朱德向朋友求援赡养老母亲。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太行山的小故事。当年海外华侨领袖陈嘉庚比较延安与重庆后感慨:“中国的救星。”他从毛泽东等共产党领袖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党的领袖模范带头,各级领导纷纷效仿,边区及根据地出现了全新的社会风气。毛泽东主持制定《陜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率领边区军民将延安建设成为“战斗的堡垒”“民主的模范”“全中国最进步的地方”。毛泽东谈延安的“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毛泽东提出,“边区的作用就是作一个榜样给大家看”,“边区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危难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成就组织、造就人才。为什么从危难时期走过来的老同志对党的事业、对领导及战友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值得深思。
小结
以上十条对策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其背后有系统完整的红色管理思想体系作支撑:认清形势、科学预判是前提,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是基础,调整战略、确保不败是对敌,自力更生、备足粮草是保己,精兵简政、减轻负担是瘦身,拥政爱民、打牢根基是固本,抓紧时机、整顿内部是练内功,纵横捭阖、统一战线是争外援,培养干部、积蓄力量是谋未来,率先垂范、共克时艰是全部领导力的精髓。
十条对策的核心思想是“积极应对,以巩固求发展”。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不能简单的效仿,应当领会精神,着重学习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并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应对危难只是红色管理的一部分。红色管理博大精深,但其中最根本、最管用的东西并不多,主要是:初心使命、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依靠组织、辩证思维。同时,可以深入研究毛泽东《论政策》《抗日根据地的十大政策》《切实执行十大政策》等论述,进一步挖掘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