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改革发展举措与经济前景展望
2020-09-12周天勇
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应邀出席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主办,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高企分会、华商财富在线承办的“疫情后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解析与民营企业发展线上大讲堂”,围绕疫情后应当出台的改革发展举措和经济形势进行展望。
一、国内外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这次疫情对于各主体看,中小微企业因营收归零,工资、房租等固定支出链断裂、订单取消、职工不能上班等停业甚至倒闭的不少,受到影响较大。居民因不能外出务工就业(这里的居民分几种情况),没有固定工资单位的家庭,吃有限的存款,消费、房租(租房的居民)和房屋还贷付息等吃紧,甚至正常开支受到影响。疫情中政府税收等收入减少,但其固定开支无法压缩,与疫情有关的额外支出却加大。据相关数据显示,原来政府财政赤字不超过GDP的3%,2020年很有可能到6%~7%。
分行业来说,交通、餐饮、零售、家政、旅游等行业受到重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受到阻碍,一些农村扶贫项目也趋于停滞。工业则因订单减少,供应链、分工协作链、价值链阻断,虽然部分企业复工可能快一些,幸存率也高一些,但也受冲击很大。
就现在及全球看,中国有提前走出疫霾的优势,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刚刚进入爆发期。有利的是,中国经济可以先行恢复,但不利的是,其他地区的交通封闭和企业停产,国际订单会减少,与开放有联系产业的采购(进口)链和销售(出口)链会遇到阻断。
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具体数据,1~2月份特别2月份的工业生产总值、投资增长、消费、出口都是两位数的负增长,受影响非常大。有一份中经报告预计2020年全年GDP增长为2.6%,对经济形势的预计比较悲观。我个人认为GDP预计增长4.5%~5.5%。
二、国际金融风险及不确定性
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在2019年年末到2020年年初,很多人都说全球经济要衰退,但是没预计到疫情的发生。随着疫情在中国以及欧美的爆发,加速了经济的衰退。这次中国及全球经济的衰退人口增长放缓、经济主力人口收缩和老龄化原因与20世纪30年代的由于资本分配过多和劳动者分配过少、消费不足而生产过剩的经济衰退有所不同。许多国家用扩大赤字、投放货币、增加需求的凯恩斯主义需求刺激工具调解,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国家陷入了“低通胀、低利率、低增长、高负债”的境地,疫情使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为了应对疫情以及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生产过剩,全球各国都在货币政策上开始了竞争,你低利率我也低利率,你多放货币我也多放货币,你加杠杆我也加杠杆,陷入了开闸放货币、再压利率和更多负债的扩张等政策竞争中。
我国今年由于疫情、猪瘟及交通等影响,2月份的消费物价增长率5.2%。全球经济都陷入这样一个情况。近两周全球股市、汇市都是惊心动魄。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391点,最低触及2299.50;标普500下跌50点,最低触及2282.62。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跌至有史以来的最糟糕的第一季度,跌幅超过30%。现货黄金目前日涨幅超过5%。十年期美国国库券的收益率从上上周的0.923%降至0.736%。收益率和价格相反。
欧洲股市也走低,但从已经更大的损失中恢复过来了。Stoxx Europe600范欧指数下跌4.1%,德国DAX下跌2.2%。尽管澳大利亚央行推出了660亿澳元的救市政策,目前的澳大利亚股市,P/ASX200指数仍然比2012年水平下行了近6%。印度的股市,PBSE Senex指数下跌13%。
美国疫情出现以后,为了不影响经济,特朗普先是采取了放任的处理方式。随着疫情的紧张,美国主要采取了几项政策:一,美联储降息;二,向居民发钱;三,实行放量货币供应办法;四,央行购买房地产贷款;五,对中国的货币竞争政策。美国放量货币的办法在各国引起了议论。
三、中国经济运行、增长和宏观调控的三个难点
1、经济增长每年都下行,但找不到撑起来的动能
我国经济曾先后经历了几个高增长阶段,我国加入WTO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和欧美大公司的投资结合起来,进行大量的生产和出口,拉动了经济增长,2007年GDP达到14.2%。2008年开始下降,最初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直到2012年跌破8%,此后一直下行。我们没能找出一种办法把经济再冲上去。
经济为什么下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主力人口的收缩。从现在来看,未来15年,每年平均减少劳动年龄人口700万人。劳动力投入减少,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受到影响。这几年的经济增长下行与计划生育造成的人口收缩有非常大的关系。
第二个原因就是资本边际投入收益率下降。
第三个原因是曾有专家认为教育、技术、数字经济、智能等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这也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很多技术进步是方式的进步。例如,原来走路去一个地方,现在坐车去,速度快;原来找人要到家里找,现在只需打个电话;原来我到餐馆吃饭,现在可以叫外卖;原来买东西要到商店去,现在直接快递过来。它是一种节约支出的经济,不是扩大支出的经济。这种模式下,疫情以后更明显,原来到餐馆吃饭成习惯的,現在改变了习惯不再去了。所以说,数字经济是节约支出的经济,它通过方式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但数字经济是否能推动经济增长,对此表示怀疑。
其次,对于“技术进步能够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说法,从美国、日本、韩国工业化发展的情况和统计数据来看,并不能得出肯定结论。假设新技术革命会突然爆发并极大地推动经济增长,但人们并不能确定新技术革命爆发的时间。我认为,数字经济、技术进步、知识教育进展所创造的财富,只能是一种精英经济,不可能把几亿劳动力都培养成精英。那么,不是精英的那部分人参与不了这个经济循环,没有收入,精英们创造出来的大量的财富就过剩了。因此,我对技术进步、数字经济、智能增长会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表示怀疑。速度和比例不是一回事,知识经济、技术进步的比例大了,但是速度不一定上去。
再次,对“服务业增长潜能”的说法存疑。服务业是劳动生产率成本最高的行业,但它不能标准化,不能大规模生产,不能专业化,以理发为例。我认为,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可能会越来越高,但是其增长速度高不上去。
2、宏观调控要放货币,但是再放下去可能崩盘
2019年,我国GDP规模将近1万亿元,200万亿的货币,260万亿的负债。我国各种债务的质量比较差。比如说国有企业债务,国有企业的负债率低,但是它的收益率比较低、效率比较低,因此这几年国有企业工业基本上不赚钱。那么它主要靠什么赚钱呢:一是赚利差;二是营业外收入,通过卖资产,赚营业外利润来补他的利润。而且国有企业的债周转特别慢,周转越慢,需要的货币就越多。
此外,我国房地产企业负债率近92%,这个还不算明股实债。还有表外借贷,负债率相当高。房地产企业的债务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大家有没有刚性需求,是不是会去买更多的房子?政府会不会限价?政府会不会限购?还有限价、限购、刚性需求以外的其他的一些影响,比如会不会出台房地产税。房地产债务的泡沫肯定有一天要破,但什么时候破还不知道。房地产的债务不是因为资金效益不好,而是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太大,导致这一行业很脆弱。因此我认为房地产的债务质量比较差。
还有地方政府的债务。如果按每年5%的利还本付息,现在的地方政府要按5年期还本付息的话,那么地方政府每年要拿出收入的20%用于还债;如果按1年起还,那他根本就还不起,所有的收入还债都不够。而且地方政府的债务诚信度比较差,借新还旧,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质量也很差。
因此,我国的三大债务(国有企业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企业债务),债务质量都比较差,诚信度比较低。
居民债务是不是不存在问题呢?也不一定。2019年年底,我国居民债务大约55万亿元,其中约30多万亿元是房地产贷款,就是因房价收入比很高情况下的贷款。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为两个月的疫情导致无法还房贷了。
3、生产过剩,找不到消费能力
我国的出口占GDP的比例从200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14%~15%,也就是说原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外需求没那么多了。
城镇居民的消费品需求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有20多种耐用消费品的统计,收入增长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增长的需求弹性很多都是负数,很多都是0。也就是说,很多产品已经接近饱和。
汽车行业的消费需求,受到户籍、限购、摇号等政策的限制。城镇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约在42%~43%。我国汽车消费的潜力很大,汽车的消费需求弹性很大,但是由于交通、环保等政策对其限制很多,导致汽车卖不掉。
生产过剩就是经济危机,就是经济衰退。只有大家都买东西,才能促进经济就增长。
通过分析发现,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消费弹性最大,比如农村对汽车的需求,农民改善居住环境对家用电器的消费需求弹性特别大,农村的工业化还处在工业化中期水平。但是为什么生产还过剩,就是因为农民没钱。据测算,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60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000元。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收入不高。
所以,目前国民经济遇到三大难题。一是经济需要增长,但找不到增长动力。二是宏观调控要发货币,但继续发下去会导致货币崩盘。三是工业过剩问题亟待解决,消费水平亟待提高。这三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四、未来改革发展与收入、就业、消费和增长
1、经济增长动能的部位
经过“国民經济工程实验室”对经济增长的动能源头的研究发现,劳动力从未来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收缩的。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在下降,边际产出率在下降。
与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不同,我国的土地要素是零价值的资产,是零价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城市里给国有企业划拨的一些土地也没有定价,也是零价值资产。那么如果改革,让它交易,因为只有交易才能定价,才能价值回升。土地要素只有让它交易,它才能再投入生产过程,才能有产出。通过测算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比土地改革以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发现未来15年,它每年增速在1.5%~2.5%,潜能最大。
如果测算GDP的经济增长贡献,无非就是土地、劳动、技术、资本四大要素。如果土地要素从零价值转变为合理的价值,是一个改革红利。如果再增加土地,把目前71%的国土开发利用率提升至76%,提高5个百分点,就可以改造出约7亿亩土地,有望缓解粮食进口的问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工业化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大规模、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推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农民对工业化产品的需求会延长工业化。同时,要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
2、几项重要的改革
一是农村土地体质改革。我们发现,农村土地体制改革在未来各项改革增长潜力中占到60%~70%。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量的农村土地是没有价值的。
二是建房需要全面放开。房价土地价格过快上涨的这部分价格转嫁到房子里,最后转嫁到城镇居民身上。欧洲是私人建房、合作建房、开发商建房三个渠道互相竞争。美国是私人建房、开发商建房为主,合作建房比较少。我国是房地产商一家建房,其他人没有资质不能建,而且地价越来越高,房子盖得越来越高。因此我认为,下一步要让农民富起来,要让老百姓富起来,建房方式要全面放开。
三是改变住宅形态。改变住宅形态有利于建立经济微生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实体经济。
四是户籍改革,还有教育、医疗、居住及与户籍连带的一系列制度都要改革。
五是生育全面放开。
3、重要发展举措
一是调节水资源分配,改造未利用土地,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
二是近水近调,外水内留,海水陆用。
三是自然水用于农业,调水用于工商业和生活,中水用于生态环境。
四是结合土地体制改革,增加土地资产。
4、中国增加土地要素的必要性
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国土利用率已经很高,劳动力少,资本多,已经没有更多空间。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人少地多,没有必要再增加土地。
中国劳动力多,土地相对少,资本已经过剩,其三大要素中,土地要素是个短板。因此,有必要增加土地要素,保证建设用地够用,保证你的粮食充足。在增加土地、提高国土利用率的同时,土地价值有增长的空间,这是我们的优势。
5、中国货币政策的空间
第一,改革是资产价值回归,需要大量的货币。
第二,增加土地,需要大量的货币。
第三,土地变成资产,给货币发行作为资产基础。同时,土地改革还可增加农民的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第四,土地又成为增长动能的最大来源。
中国实际上还有特别大的优势和回旋余地,就是改革,就是增大魄力补足土地短板,这是以后改革的重点。
我认为,要想让农民富起来,就要把土地使用财产权交给农民,让农民有资产。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让农民有财产性收入,有以地为本的创业收入。这两项都要给农民一定的土地权利。此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受市场经济冲击,最早淘汰的就是农村供销合作社。但是我认为,目前的农村供销合作社不宜涉足农村土地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农民,他们除了种粮食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外,还有非常重要两部分受益,一是土地财产性收益,另一个就是土地创业收入。我认为,要实现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两部分可以放开。
6、疫后改革的重点
一是土地真正确权。
二是土地交易、年期、抵押、入股和注册问题。
三是农民要有土地的创业、投资和建设权,即真正的使用权。
四是户籍应大规模放开,促进人口流动和市民化。
五是合作建房和私人建房。
六是让人民富裕起来。
七是对微创业就业宽松,恢复经济的微生态。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程遭遇的挑战和问题,疫情过后,要實施更大力度的改革,才能度过这个难关,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