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空巢老人”生活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养老服务提升对策研究
2020-09-12张映芹李晓路
张映芹 李晓路
摘 要:基于陕西省统计局关于西安市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满意度的调研数据,结合国内外关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影响西安市空巢老人幸福感的因素有经济、社会、家庭、个人等四个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完善与提升对策,即完善经济服务体系、生活照料服务体系、情感与精神慰藉服务体系,发挥政府、社区、家庭等社会各界力量,切实落实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保障措施,提升该群体的整体幸福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关键词:西安市;“空巢老人”;幸福感;影响因素;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1-0019-02
引言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西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41.21万人,占西安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4.83%,老龄人口占比已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城镇化的加剧,目前西安市老年人口中57.2%是“空巢老人”,已超过全国城市“空巢老人”占比的平均水平。“空巢老人”数量将会越来越多,“空巢期”也会继续加长。近年来,“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得到社会关注,学者们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和养老需求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国内的研究成果更多针对全国总体状况,对具体地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針对西安市“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完善西安市“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保障的对策,以提升该群体的幸福感水平。
一、西安市“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第一,经济收入状况。根据陕西省统计局对西安市老年人口的调查数据发现,大多数受访老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是离退休金或养老金,整体的收入水平不高,大部分集中在月均收入1 000—3 000元。77.5%的老人表示在养老方面有经济压力,经济压力一方面体现在经济收入水平低,另一方面在于日常开支较大。在当前西安市的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之下,超过半数的老人日常开支在1 500元左右,他们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担忧。
第二,生活照料状况。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疾病日益增多,生活照料已成为老年群体最基本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在西安市受访的老年人当中,生活自理能力总体较好,生活完全自理和基本自理的老人占到90%左右。从对老年人照料需求的调查来看,他们目前多数是自己或者配偶照料生活,但最盼望的还是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然而这个愿望对于“空巢老人”群体来说很难实现。
第三,身体健康和医疗服务状况。老年群体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逐渐下降,极其容易受慢性病、老年病的困扰,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相对较高,而且这种需求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加,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医疗服务是定期体检和基本诊疗。据统计,有60.1%的老年人口患有慢性病,其中超过19%的老人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而且老人年龄越大,患病比例越高。虽然目前医疗保险覆盖面积较广,有96.4%的受访老人参加了医疗保险,但大多数老人仍然表示在支付医药费方面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对于“空巢老人”而言,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因为如果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再加上无人照料和经济负担,生活就会愈加困难。
第四,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多数是退休职工,退休后远离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关系,有五成以上的老人表示平常有孤独失落的感觉。对于“空巢老人”而言,无子女陪伴,退休后的社交活动较以前大幅减少,加上身体状况变差,他们的心理会更加脆弱,容易受到孤独、忧郁等情绪的折磨。据统计,居住在西安市的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看电视听广播、锻炼健身、唱歌跳舞是老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方式,而公园则是多达57.9%的老人首选的文化活动场所,可见精神文化生活也已成为老年人必不可少的需求。
第五,养老方式选择状况。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依然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58.1%的受访老人选择家庭养老,而且年龄越大越希望子女能照顾养老。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身体较为健康的低龄“空巢老人”选择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比例相对较高,而高龄“空巢老人”由于身体较差和无人照顾则会100%选择机构养老。由此可见,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也是极为重要的养老方式,应该得到重视。
二、西安市“空巢老人”生活幸福感影响因素探析
(一)经济因素
经济收入直接影响生活质量,是影响“空巢老人”幸福感的最直接因素。统计结果显示,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离(退)休金/养老金,占73.9%,其他重要的来源依次是劳动或工作收入(14.3%)、子女资助(6.2%)。但并不是所有“空巢老人”都有退休金和工作能力,子女给予的资助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也并不是长期稳定,没有子女的“空巢老人”境况会更差。在消费方面,城市的物价水平相较于同地区的农村略高,老人的日常开支大。除此之外,老年群体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疾病的困扰,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会占据开支的很大部分。在调查结果中,有77.5%的受访老人表示在养老方面有经济压力,他们总体的幸福感不高。
(二)社会因素
1.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度对“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国外研究发现,参与某些使人愉悦的社会活动会给人带来更高幸福感。根据角色理论的相关内容,个体进入老年期之后,担任的社会角色难免会减少,但是通过社会参与可以使他们与社会相联系,个体也会通过新的社会角色来获取相应的回报和尊重,老年人的价值感会更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随之提高。在社会参与中感到满意的老人中,有90%以上对自己生活满意度评价较高。许多“空巢老人”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并不希望自己完全退出社会舞台。西安市调查数据显示,拥有较高学历和健康身体的低龄“空巢老人”更有学习新知和参与社会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与人交往、得到尊重、自我实现,他们获得的幸福感较高。而高龄老人由于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参与社会活动较少,这一群体的幸福感略低,因此社会参与度对“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2.社交娱乐。老年群体参加日常娱乐活动可以扩大社会交往,在文体活动、聊天谈心中得到精神慰藉,对幸福感的体验有正向促进的作用。对于“空巢老人”而言,平时生活枯燥无味,参与社会交际、娱乐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幸福感。调查数据显示,平日参加社交文体活动种类越多、时长越长的老人,普遍都对自己的幸福感有较高的评价,这也印证了社交娱乐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力。
(三)家庭因素
1.婚姻状况。老人婚姻状况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尤其是退休后,老人的活动重心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夫妻关爱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负性心理, 缓解子女不在身边带来的精神压力。而一旦配偶过世或者夫妻感情差,消极情绪就会随之产生, 危害“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据调查,西安市部分“空巢老人”由于老伴过早离世,又不习惯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从而选择独居,生活中感觉孤单无依,认为自己的幸福感比较低。也有一部分“空巢老人”夫妇二人年轻时候没有生育,或者子女离世,不得已成为“空巢老人”,看着周围同龄人子孙满堂,内心产生焦虑和抱怨的不良情绪,导致夫妻关系不和睦,感觉婚姻不幸福。
2.子女支持。子女的支持对于老人幸福感的影响至深。获得子女的支持可以提高老人的自尊感, 减少他们的孤独感,让老人得到养育子女获得回报的满足感。成年子女的经济状况、与老年人的关系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均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重大影响。在西安市“空巢老人”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空巢老人”希望能时常见到子女,得到他们的照顾,由于对子女的思念和牵挂,“空巢老人”们的幸福感不是很高。这种情况下,如果子女有较好的生活状况或者能为老人提供较多的赡養费用,老人的幸福感会提升。
(四)个人因素
1.健康状况。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越好,总体幸福感越高。这是因为“空巢老人”缺少子女陪伴,独居生活使得自身对疾病痛苦更加敏感,更容易陷入对身体状况的焦虑和不安当中,损毁自身幸福感。据调查分析,在西安有60.1%的“空巢老人”患有慢性病,近五成的老人因病导致日常生活困难,包括最基本的外出和家务劳动无法正常进行。有的“空巢老人”患病之后由于无人陪伴、缺乏医疗常识等原因,容易受病痛折磨而引发心理疾病,老人的幸福感极低。但是身体基本健康、无大病困扰的“空巢老人”仍会认为自己比较幸福。由此可见,健康状况是决定“空巢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2.精神状况。缺少子女的陪伴和精神慰藉是影响“空巢老人”精神状况的主要原因,而精神状况又影响老人对幸福感的直接感受。调查发现,西安市53.7%的“空巢老人”平时有孤独失落的感觉,主要原因是退休之后逐渐远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子女由于工作无法在家陪伴他们,因而觉得生活单调乏味。而有40%的“空巢老人”通过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结交新的社会关系,培养兴趣爱好,精神生活也得到充实,会认为自己的幸福感有所提升。
三、完善西安市“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保障的对策
(一)完善经济服务体系
1.西安市政府应深入了解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经济状况,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合理配置社会福利资源,使老人的收入增长与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让更多“空巢老人”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要继续扩大离退休金和养老金等社会保障覆盖程度,并开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建立长期有效的财政机制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经济收入。
2.政府要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需要为困难“空巢老人”提供专项资金保障。除此之外,对于有退休金的“空巢老人”来说,要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并且根据物价水平及时调整养老金数额,保障“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另外,要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机制。我国的社区养老机制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众多问题需要政府牵头解决。政府可以在社区内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比如社区图书报刊阅览室、体育馆、棋牌室等,做到社区资源充分共享。还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建立社区老人联系档案,做好信息沟通工作。
(二)完善生活照料服务体系
1.要发挥政府力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做好社区服务监督工作。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对社区工作做好监督,为城市“空巢老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同时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对老人的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子女对赡养老人义务的责任意识,让“空巢老人”子女也能常回家看看。
2.从社区层面看,要继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养老社会化。社区应该在政府的法律法规支持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建立日托所、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场所,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把社区养老真正用行动体现出来,惠及广大社区老人。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政府应高度重视建设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通过引进、培训、使用、考核等方式,打造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服务队伍,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三)完善情感与精神慰藉服务体系
政府要加大全社会尊老爱老教育宣传,让社会上的每个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子女意识到孝敬父母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性,即使不能长期在家也要时常关心父母。并且倡导全社会尊重“空巢老人”,去挖掘“空巢老人”的潜力和价值,引导老人在晚年时期再次融入社会,实现“空巢老人”的自我认同。
其次,丰富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文化娱乐生活。政府可以为城市“空巢老人”在各个社区内建立综合性的老年活动中心,还可以开设老年大学,以满足老人对知识的渴求。另外,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和公益活动,鼓励城市“空巢老人”积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通过多种方式来排解孤独寂寞的情感。
除此之外,“空巢老人”紧紧围绕文化体育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政治参与方面多走入人们的视线。“空巢老人”很少主动参与政治生活,政府应鼓励和引导老年人参与政治生活,在这些人群中形成非正式组织,学习和讨论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提升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还应定期组织社区内的老年人对社区的发展提出可借鉴的意见,为政府做出正确的社区发展规划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芳,冯冬燕.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类型及其差异化分析——基于陕西省的调研数据[J].调研世界,2018,(6):40-43.
[2] 丁志宏.社会参与对农村高龄老人健康的影响研究[J].兰州学刊,2018,(12):179-195.
[3] 刘昌平,汪连杰.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7,(5):40-50.
[4] 王大华,佟雁,周丽清,申继亮.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2004,(1):78-82.
[5] 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7):4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