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创业视域下精准职业指导的路径探析——以某高校艺术设计类4届毕业生为例
2020-09-12朱逸涵虞晋权
朱逸涵 虞晋权
高质量就创业视域下精准职业指导的路径探析——以某高校艺术设计类4届毕业生为例
朱逸涵 虞晋权
[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
为促进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深化改革,切实提升毕业生就创业工作质量,本文以某高校2017届、2018届、2019届、2020届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对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期望地域、求职困扰、薪酬期望、就业心态、求职创业准备等状况进行分析,剖析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产生的原因和开展精准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并探索提升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有效路径。
精准职业指导;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创业
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创业困境日益凸显,受到广泛关注。如何精准开展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提升就创业质量,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针对福建某高校艺术设计类2017—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共发放1600份问卷,收回问卷1582份,有效问卷1549份。
一、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市场需求分布不均衡,供需关系失衡
参与本次调查问卷的4届毕业生中,选择到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就业的分别占11.16%、22.49%、17.17%、19.40%(见表1),然而目前艺术设计类就业需求仍集中分布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相关岗位需求在全国各地分布较不均衡,与学生意向就业地域无法实现较好地匹配。
表1 参与调查的4届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查结果
(二)学生自身求职准备不充分,就业期望值过高
调研结果显示,在求职过程中超过五成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求职方式技巧欠缺、缺乏有效实习经验等。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前期学习投入巨大,[1]他们渴望在毕业后能尽快收回学习成本,获得高回报,[2]导致部分毕业生首次求职薪酬期望定位过高,17-20届薪酬期望均在6千元以上且呈逐年攀升趋势,当高期望与现实产生冲突时,易出现心理落差,导致焦虑、挫折、自卑、过度依赖等不良就业心理问题。
(三)职业指导工作成效不稳定,创业教育不到位
高校虽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并提供了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但不少学生面对就业仍表现出迷茫,仅有少数毕业生抱有“自信,并积极准备”的心态,绝大多数同学“感到茫然或焦虑”。在应聘时仍有毕业生未制作有针对性的个人求职信和简历,没有对应聘企业背景做过充分调查,对面试官可能提出的问题、个人应聘的礼仪着装等没有准备。这从侧面反映出职业指导工作尚未形成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高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创业意识、兴趣的培养教育方面稍显不足。学生对创业“很有兴趣”的分别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8.37%、16.80%、14.77%、12.50%,总体比例偏低;“有创业意愿”、“有比较成熟的考虑”仅占少数,创业意愿不够强烈,准备尚不充分。
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现况分析
(一)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个性特征
思维敏锐,个性独立。该专业学生具备新时代95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个性独立、思维活跃等共性,但较同龄群体更具备浪漫主义色彩,思维更为敏锐、前卫,对生活充满激情,易接受新鲜事物,大多数艺术设计类学生高考前便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各校单独命题的专业考试,相对其他考生,自我独立性强,社会化程度较高。
崇尚自由,纪律松懈。艺术设计类学生发散性思维强,追求自由意愿强烈,不愿意受纪律束缚,往往容易出现组织课堂纪律松懈,生活作息不规律等情况,对公共基础学科重视不足。
实践丰富,理论薄弱。艺术设计类学科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本科期间开设多门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加强实践能力锻炼,但基于高考阶段对文化课要求不高,与同龄群体相比,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重发散轻逻辑思维,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深入。
(二)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充分
大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还未认识到就业形势之严峻,以2020届参与调查毕业生为例,感受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仅有27.16%,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对就业形势认识的正确认识和判断。
(三)缺乏明确职业规划
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曾进行个人职业规划,但多数迫于课程需要,没能从根本上重视,往往只是查阅相关资料东拼西凑,缺乏对社会环境、专业前景和自我的分析与思考。求职过程中主动性也不强,总是被动地等待就业机会,对于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也缺乏了解,仅有近半数毕业生表示“了解,偶尔关注”就业信息网站。
(四)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精准度不够
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塑造培育和技能培训缺乏精细化指导。高校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人员配备有限,无法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特殊性开展精准指导和创业实训工作。学校组织的大型招聘会像“赶集”一般,缺乏针对性,成效不如专场招聘会显著。学生未提前对应聘企业和岗位进行深入了解,在招聘会现场往往如“无头苍蝇”般迷茫碰撞。
三、精准职业指导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就业定位方向
高校面向艺术设计类学生开展精准职业指导,能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分析自身优劣势,结合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职业方向做合理定位,调整自身过高的就业期待,为今后就业择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利于解决学生过度灵活就业,保障合法劳动权益
基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崇尚自由的性格特征和该行业项目化结算薪酬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愿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也不愿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就业协议,有些毕业生甚至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呈现随意性,个人合法劳动权益无法受到保障,一旦出现工伤、病患等问题无法得到相关补偿补助,劳动仲裁部门也难以受理。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有助于保障此类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有利于缓解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整良好就业心态
艺术设计类学生独立性强,重视自我发展,愿意全力为自己理想事业主动出击,积极拼搏,但也容易脱离现实,过于理想化,难以承受外界批评和指责。所以,在进行求职创业指导工作时,要兼顾提升学生就业心理技能,适时疏导求职心理压力,这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四、以精准职业指导有效提升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路径探索
(一)增强个人综合竞争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依托大学期间职业指导课程和第二课堂,以分类指导为原则培养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在提升学习能力、积累实习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同时,还要注重强化组织纪律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提升沟通交际、环境适应、抗压释压、组织策划和时间管理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地邀请知名企业与学校联合举办模拟职业活动或项目实训,了解职业规范,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增强个人综合竞争能力。
(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学生求职意识和技能训练
基于目前学生求职主动性不强、创业基础薄弱现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抓早抓小”,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求职创业意识、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强化个人职规意识,将就创业意识深入学生内心。还要组建就创业指导团队,定期开展培训讲座、邀请职业指导专家讲授职业规划设计、举办模拟面试大赛、分行业创业培训课程、创业沙龙、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切实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和水平。三是做好创业政策宣传、资金保障等工作,提供个性化创业指导,邀请艺术设计行业权威人士等举办创业实例讲座、就业形势预测分析等,针对学生倾向灵活就业的特点,多维度增强学生求职意识和能力。
(三)不断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和公平环境
就业信息畅通和就业信息平台的完善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前提,依据学生的需求精准推送就业信息,这是改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供需失衡现状的有效途径。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线下以传统院校招聘会、各地供需见面会等推送就业岗位;线上利用大数据分析,通过如“24365”全国高校毕业生求职招聘平台、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就业板块和QQ群等新媒体渠道,第一时间推送信息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同时,将劳动权益普法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维护风清气正就业环境,为倾向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与公平环境。
(四)把握自身择业主动权,保持良好就业心态和心理品质
毕业生求职受挫时,难免出现求职焦虑、情绪低落等状况,而艺术设计类学生特殊的性格特点和专业特征更易产生就业心理压力。高校应引导学生构建自身社会支持体系,主动与家人、师生、朋友等进行联系,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就业信息和心理支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将外界支持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应对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构建四维网络——通过“校、院、班、舍”做好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大学生调整个人就业心态,培养健康平和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占有主动权。[3]
[1]管婷婷.高校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5):184-185.
[2]姚莹,徐成凯.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指标体系调研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47-51.
[3]安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影响因素与风险应对[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4):172-179.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