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事 · 牵梦为马
2020-09-12
天地无界 心亦无界先见天地后见己
文 | 拉雅 张惜妍 图 | 韦宇教 吴明峰
哲人云,人生有三种境界,即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不见天地,不知自己之渺小;已见天地,方知世界之大格局。有一些人,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屏南县龙潭村,在流动着生命的山水田园之中,不经意间,找到了那个最真的自己。
招振强:愿做龙潭电影播种人
得知招振强导演(以下称“招导”)的大名,当然是因为他执导的曾红极一时的电视剧《上海滩》。毕竟,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都曾被《上 海滩》占据过。
当年,招导还是一个二三十岁的文艺青年,有梦想,有柔情,有侠肝义胆。他从演员到副导演、导演再到制作人、监制,一路走过来,最终以一部电视剧《上海滩》享誉全球华人影视界。由于太过火热了,《上海滩》被香港无线(TVB)翻拍了五次。他也因此被冠以“收视力霸”的称号,从此奠定了自己在影视界屹立不倒的江湖地位。
他就是传说中的名导。此时此刻,他就站在我面前,却显得十分亲切和蔼,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
——“招 导,您给每个女孩心中种了一个许文强,最后却嫁给了丁力。”
——“哈哈,丁力也很好啊,嫁给他会很幸福的。”
龙潭古村,朴素悠然,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特别的人文气质。
1.和蔼可亲的招振强导演。
2.招导(左一)给演员说戏。
说起招导与龙潭的情缘,还得从他自香港到北京后的事说起。
1997年,香港回归后,招导觉得新的发展机会来了。2000年1月,他只身到了北京。招导身怀绝技,拥有着从演员、编剧、导演到影视剧制作的全面从业经验,所以他选择到北京,一展才华。“我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传授,希望隐身幕后指导和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导演,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推出 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这是招导“潜身”北京的初衷。
可喜的是,从香港到北京,从台前到幕后,招导打开了一扇新的门,正式开启了自己新的事业。十几年过去,他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年轻人,并与年轻导演合作执导了《孝庄秘史》《杨贵妃秘史》等多部电视剧,在内地影视业界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2019年4月,招导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入驻屏南县龙潭村,归隐山林。不过,他此行并不是来这里养老的,而是来这里造梦的。他要在这里进行电影公益教学,播撒影视梦的种子。
说起招导入驻龙潭村,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某日,招导正在北京一家电影公司里写剧本,这时公司里还有其他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他们重点聊到了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文创兴村”的事情。他在一旁越听越感兴趣,便生发了“要去看一看”的想法。于是,他便和朋友们相约一起来到龙潭村考察。
不来不知道,原来大山深处藏着这样一个古村,令人一见就心生向往。更让他吃惊的是,这个古村里竟然有酒吧、咖啡厅,还经常举办各种音乐节、戏剧节、美术展。“真是时代不同了,想不到这个小山村里居然有最先进的5G基站,村民们的生活方式超前、时尚,尤其是好多年轻人在这里一边经营着自己的文创小空间,一边过着惬意的田园生活,真是现实版的‘桃 花源’啊。”招导兴奋地说。
1.新村民为招振强导演的电视剧《上海滩》所绘的“剧照”。
这里的新村民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个性,但他们都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而聚到了一起。尤其是 “人人都是艺术家”理念的推广落地,让村民、创客和游人都拿起画笔成为创作者,并画出了不同风格的作品。“通过画画,每个人的人文情怀都自然地打开了。尤其是当每个人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文化修养都反映到画布上时,会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可谓百花齐放。这个模式很有特色。”招导说。他立刻联想到自己从事的影视这一块,并希望将这种理念应用到影视领域中。他希望借助每个人的创造思维来共同完成影视作品,以拓宽视野,丰富创作题材,拓展未来的创作空间。
这里“人人都是艺术家”,当然也有可能“人人都是电影人”。他当即决定入驻龙潭,并成立电影工作室,策划 “跃 动龙潭”项目。
招导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来到龙潭后,就迅速启动了“跃动龙潭,人人都是电影人”公益教学计划——零基础免费公益训练营,专门培养编、导、演“三栖人才”。这个计划一公布,便吸引来众多报名者。前来报名的学员有50多岁的老村民,也有20多岁的新村民。仅仅一日,累计报名人数就达到了60多名,而招导的计划是一期20人。为此,他不得不跟大家解释:“先 到先得,优中选优。”
2019年8月5日,由招导执导,训练营学员自编自演的舞台剧《假面》如期首演。大家从剧本创作、彩排演练到登台表演,总共花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却以最好的状态给观众献上了他们的处女作。招导认为,这是一场成功的演出。“成功其实主要依赖于大家的辛勤付出。新老村民热情支持,腾舞台、借衣服、互相化妆,积极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先后两场演出费加起来总共才花费了一千元左右。大家用最少的经费打造出了最棒的作品,可以说是‘史上最省钱剧组’了。”他说。
2.招导在龙潭村开设的“招振强电影工作室”。
“跃动龙潭”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人人都是电影人”只是项目里大概十分之一的内容。招导希望能按照心目中的设想来办学,开创全新的电影人培养模式:先开展培训,培养和提高学员的演技,再教他们写剧本,后期再跟进实施导演、制片人、剪辑、配乐等相关方面的培训。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为之努力,逐步形成一个群体的时候,创造力便会愈来愈强。希望在龙潭这块宝地上,未来能诞生出一部好电影。当然,客观地说,虽然目前龙潭文创产业已初具形态,但要想形成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品牌,还需要不断地孵化,需要培育具备集客能力的个体创客和创意产品。”招导表示。
为了造一个梦,招导决定和龙潭一道向着明天进发。他的骨子里依然透着艺术家的执着和坚定。在我眼里,他依然是那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文青,翩翩如少年,谦谦如君子。
1.招振强导演在现场指导排戏。
2.招振强导演(右二)与新村民们在一起。
谢朋举:我所有的梦想都在龙潭实现了
龙潭村里有一位奇人,名叫谢朋举。在未见到其人之前,就耳闻了谢朋举曾浪迹天涯的“壮举”:在津巴布韦蹦过极,在美国加州靶场开过枪,在肯尼亚和当地人一起唱过歌,在赛舌尔喂过巨龟,在越南白沙漠骑过鸵鸟,在毛里求斯的大海里潜过水……上天入地,登山下海,谢朋举独自走过全球七十多个国家,真正把自己活成了一幅行走的世界地图。
若要问这位奇人谢朋举何以能把人生过得如此“恣意妄为”?他究竟是何方神圣?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好回答。因为,谢朋举的经历非常丰富,却未曾给自己定义过身份。他如数家珍一般讲起了他的经历:参演过微电影,拍过公益广告,上过电视节目,也客串过网剧,做过婚礼主持,也做过音乐老师,还写过歌得过奖……这样一个不安分的人,为什么会忽然在龙潭村这么个小地方落下脚来呢?这着实让人好奇。
扫码了解 谢鹏举“奇人奇事”
在谢朋举自己经营的民宿——龙潭驿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玩弄一把木吉他。眼前的谢朋举黑黑胖胖,笑起来甚至有点像萌系版的弥勒佛。交谈间,他还用吉他弹唱了他为龙潭写的一首歌《晚安龙潭》:“风中一队大雁向北飞,水中一对鱼儿向南追,你在天边,我在河岸……”《晚安龙潭》的制作过程很特别,它是通过龙潭村民以众筹的方式完成的,并已在龙潭村广泛传唱。曾经在音乐梦想的路上跌跌撞撞的谢朋举曾一度怀疑过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值得,但是今天,龙潭村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案。
以前在杭州做音乐教师时,谢朋举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迷茫的状态。“因为杭州太大,就像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自己扔出去一块石头激不起多大的浪,也听不到回声。”谢朋举说。可是龙潭不一样。龙潭是一个社区,这里的人善良、淳朴、实在。不管是新村民还是老村民,只要是为了龙潭好的事情,上到领导、下到村民,所有人都会齐心协力去做。“你一个人在大海里漂泊是找不到方向的,但是在龙潭,早已有人为你立起一座灯塔。”谢朋举说。
在龙潭,谢朋举办音乐会,做实景演出,成立合唱团,搞汉服文化节,开发文创纪念品……总之,忙得不亦乐乎。用他的话说,他所有“不切实际”的梦都在龙潭实现了。龙潭是一个造梦、圆梦的地方。到现在,谢朋举已经带领龙潭村民搞了好几场音乐会了,不仅本村的村民都来了,就连隔壁村的村民也都慕名来参加。
龙潭之于谢朋举来说,就像是一场迟来的缘分。“龙潭,就是在踏遍千山万水之后,突然在对的时间遇见的一处心仪的存在。”他随即住了进来,他的妻子也陪着他住了进来。他们成了这个村子里的新村民,并且积极地融入村子里的生活。妻子做直播卖当地的特产,谢朋举偶尔出去接点活儿,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待在龙潭经营自己的空间。
受本地文化的影响,谢朋举还跟着乡亲们学起了龙潭村里的国家级非遗——四平戏。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四平戏在传承和教学上遇到了很多的障碍。于是,他又专为四平戏创作了一首儿歌《要听四平戏就去龙潭里》:“你看这位小将军你要到哪里去,我要到那四坪看戏顺路去赶集,四坪没有四平戏看戏要去龙潭里,龙潭里到四坪只要四公里……”这首儿歌是由村里的两个小学生录唱的,旋律其实是化用的四平戏里的一段曲,但因为歌词通俗易懂,调子轻快明朗,在龙潭村广为传唱。
很多传统文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深藏着精深的智慧,可是年轻一代却很难弄懂,因而不易接受。谢朋举认为,这其实就是文化断层所导致的,而解决这种断层的办法是建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其实年轻人并不是不能接受传统的东西,只是需要用年轻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表达和传输,才能打开那扇文化传承之门。
通常,对于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你只是喜欢风景,可能在这个地方待三五天就足够了;可是如果你愿意留下来在这里生活,那肯定不只是因为喜爱它美丽的外表,而更多是被它内在的东西所吸引。
到底什么是龙潭村内在的核心吸引力?在谢朋举看来,正是龙潭村由内而外所散发的一种特殊的人文气质。它具有一种能让人内心平静的魔力。“以前,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每个人都忙得停不下脚步,身在其中便会不自觉地受到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会去关心房价是不是又涨了,车是不是又限行了,股票是不是该卖了……这些纷繁复杂的种种浮躁,其实无形之中就容易让人迷失。人只有静下来的时候,才会认真地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谢朋举说,“而龙潭就是一个可以让人静下来去思考和关注生活本身的地方。”
我问他,那是否有一天,藏在皮囊里的那个不安分的谢朋举还会撺掇他再去仗剑天涯?谢朋举笑答:“如果那一天真来了,就追随内心上路吧!只不过,我知道,即使走出万里路,这里还有我可以归来的故里。”
觅得安心栖息地只把此乡作吾乡
文 | 拉雅 吴俣阳 张惜妍 图 | 韦宇教 周涵 报大人 梅宏
1.其祥居坐落于西溪畔,是一座集民宿、酒吧、创意手工作坊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古朴雅致,恬静悠然。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句出自歌曲《乡愁》里的歌词,唱进了屏南县龙潭村新村民的心坎里。他们在这里,终日与山水为伴,与乡亲为邻,日久月长,亦早已将此处当作了自己的故乡,愿许一世安然,与之相守。
王青:为子而迁,群居龙潭
早上准点起床给儿子做早饭,送儿子上学,然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台前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曾是平面设计师王青夫妇两个人在武汉生活的日常。每天如此,循环往复。他们还早早地为儿子买好了学区房,将儿子的未来都规划好了,一切按部就班,岁月静好。
然而,城市冬天的雾霾让儿子患上严重的肺炎,改变了王青夫妇的一切计划。当看着儿子躺在病床上一副羸弱的样子,听到医院走廊里传来的其他小孩的哭声、咳嗽声,王青愈加感到烦躁不安。他不得不开始思考:城市里的生活坏境如此糟糕,儿子将来到底能不能适应?如果不能给儿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那些所谓的学区房、重点学校又有什么意义呢?孟母曾为子三迁。王青想,他们或许也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经朋友介绍,王青了解到了福建省屏南县正在实施“文创兴村”战略,尤其是龙潭村发展得非常好。于是,王青夫妇便决定亲自到龙潭村实地考察一下。他们驱车先从武汉到屏南,再从屏南到达龙潭。他们驾车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前走。不久,一座依山傍水的古村落便出现在了他们眼前。沿溪而建的老房子,水田边乱跑的鸭子,树枝上扇着翅膀的鸟儿……这些都让王青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嗯,就是这里了。”王青一眼就认定了这里,并很快认领了一幢溪边的老屋。王青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将房子改造成了一座集民宿、酒吧、创意手工作坊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并为它取名为“其祥居”。接下来,他们便回到武汉收拾家当,给孩子办理转学手续,决定举家搬迁……就这样,王青一家正式成了龙潭村的新村民。
到了龙潭,王青一刻也没闲着。除了经营自己的空间之外,他还在龙潭小学当起了支教老师,教数学和体育。孩子们都说,这位支教老师有点不一样,十分有趣。因为他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经常带学生来他自己的空间里上手工课。
“做手工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王青说。在王青的手工课上,他从来不教孩子如何去创作,只教他们怎样使用工具。王青认为,创作只能被引导,不能被传授,因为一旦去刻意传授,那就不是他们自己在创作了。老师应该做的是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或者说原生创造力,而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去束缚他们。
在王青的空间里,有很多小物件都是他们夫妇自己设计制作的。“以前在大城市里,想要什么东西,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去买。但是现在思维变了。我们想要什么东西,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能不能亲手去做。”在王青看来,手工制作的东西是有温度的。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种创作的过程,也是被赋予灵魂的过程。它不再是一件被批量化生产出来的商品,而是有来源、有故事的作品。
在王青的空间外面有一小片土地,那里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菜。想吃青菜的时候,王青就会让儿子去地里面摘一些来。王青认为,孩子需要和自己生存的土地打交道。只有让孩子见证庄稼从破土、发芽到生长成熟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粒粒皆辛苦”,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给了他们最形象、最直观的解释。这就是大自然语言的魅力。这在城市里是很难见得到的。
2.其祥居主人王青。
1.龙潭村新村民在王青的其祥居内举行个人演唱会。
2.其祥居内的餐厅,环境优雅宜人。
所以,王青想在龙潭村推行“自然教育”计划。他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每天吃的、用的都是怎么来的。他想让孩子们知道,山意味着什么,水意味着什么,大地又意味着什么。只有了解了,才能心生敬畏;只有敬畏了,才能懂得慈悲。
搬到龙潭后,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最大的是王青的儿子。在城市里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的孩子很快融入了龙潭的生活。当看着儿子长高了,也晒黑了,尤其是看到他和村里的孩子玩耍时快乐的样子,王青感到无比欣慰:“他 好像本来就属于这里。”
在村子里生活,自然就会和本地村民打交道。所谓“入乡随俗”,作为新村民就必须尊重本地村民的生活习俗。“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是需要被尊重的,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彼此融入。”王青说。比如,龙潭本地村民没有夜生活,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每当夜幕拉下,就到了村民们休息的时间。但王青一家依旧沿袭着城市的作息习惯,每天都到很晚才会入睡。因此,为了不影响邻居们的日常作息,只要到了村民们的休息时间,王青的酒吧就会停止娱乐活动,不会再有歌手弹唱。
3.王青就地取材完成的一副精美手工作品。
而今,王青早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虽然没有城市里便捷,但这里却多了一份城市里少有的人情味。村里买不上的生活用品,王青会开一个多小时的车到屏南县城去采购。有时候,他也会帮村民们捎带点东西回来,而村民们去自家地里收割蔬菜回来时也常会给王青送过来一些。大家礼尚往来,相处得十分融洽。
自古以来,人一直就过着群居生活,大家互相协作、互相帮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应运而生。到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里的人越来多,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但那只是看起来人多,并不是真正的群居生活。什么是群居生活?”王青指了指脚下的土地,“这里才是!”
4.王青在做手工。
1.小梅桩主人梅宏
2.小梅桩大门上的对联:“梅落西溪水清浅,金顶山月闻香魂。”
梅宏:一袭清流到龙潭
2019年春节前夕,梅宏搬入了她在龙潭的新家——小梅桩。屈指算来,她来到这大山深处的古村里已经整整一年多了。“小梅桩”本指盆栽的小梅树,她将它取作自己新家的名字,就是希望自己能在这个龙潭古村里梅开一枝秀。
说到她与龙潭的缘起,自然就无法绕开屏南县“文创兴村”项目总策划林正碌先生以及他在双溪镇安泰艺术城开办的免费油画教学项目。那是两年前的一日,梅宏和朋友相约一起去到双溪度假,并顺道去探访了慕名已久的“网红”安泰艺术城。她一去就爱上了那里,并开始跟着林正碌老师一起学画。在学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她便从林正碌老师那里了解到了龙潭古村,尤其被林正碌老师的一番动情描绘所打动。于是,她决定跟着他一起去龙潭看看,一探究竟。
没想到,梅宏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龙潭。龙潭的山清水秀、景美人和,尤其是浓郁的艺术氛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她就放弃了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令人艳羡的律师工作,选择来龙潭定居,正式成为龙潭新村民的一员。也许,我们都会理所当然地以为,她选择龙潭多半是因为这里山清水秀,田园风景宜人,但梅宏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山好水好的地方到处都有,在我的家乡杭州附近就有很多。我之所以会来龙潭,更多是因为这里引进了许多新村民,大家共同营造起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环境。”
在她眼里,这群为了各自的理想而来到这个偏僻古村里居住的新村民,是一群有着高尚精神追求的人,他们向往独立、自由,有着非常前卫的思想。她羡慕他们可以自由地安排时间,可以尽情地享受绘画、音乐、舞蹈、写作、电影等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可以在工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工作,而这些对她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所以,她最终决定把羡慕变成行动,选择来到这里,和他们一起做一个可以自由享受生活与工作的人。
以前在上海做律师的时候,梅宏每天都过着朝九晚五、三点一线的生活。她的世界里,不是按部就班的工作,就是味同嚼蜡的生活,且两者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而现在,她的工作和生活融为了一体,工作就是她的生活,生活就是她的工作,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这种状态让她感受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
在外人和朋友眼里,一直从事经济律师职业(专注于公司证券领域)的她无疑是一个成功女性,所以他们都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要放弃自己有着大好前程的事业和丰厚的年薪,而选择跑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小山村里定居。对此,梅宏淡定自若地回应说:“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都会觉得金钱比一切都重要,很多人恨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拿出来换成钱,所以总是在没日没夜地加班,过去的我也曾是这样人群中的一员。可当人生走到某个节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享受时光比枯燥地拼命工作要有意义得多。这时,转换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当然,不论怎样的选择,关键就是要让自己感到舒服,让自己感到轻松快乐。”
3.小梅桩二楼民宿,室内环境优雅别致。
其实,梅宏并不喜欢在上海的日子。每天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充斥着太多大城市里纷繁复杂的东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相互攀比、爱猜忌,这些会给人造成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但是,来龙潭后,梅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变得简单了——吃得简单,穿得简单,过得简单。以前买的包包和高跟鞋等,一下子便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在这里,不存在尔虞我诈,不存在哗众取宠,有的只是简单纯洁、仁爱友善。大家互相尊重,彼此接纳,平等互助,相处得就跟一家人一样。所有的遇见,都让她对龙潭产生了非一般的依恋感。
在龙潭生活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梅宏得到了很多新老村民的帮助和馈赠。在这里,时不时地就会有热情的老村民给她送来各种土特产,偶尔生病了也会有新结识的好友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当一条“美女蛇”光顾她的小院后,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更是亲自带领村民一起过来帮她进行了地毯式清扫,直到请走那条让她望而生畏的“美女蛇”。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在不经意间深深打动了梅宏的心,也让她愈来愈喜欢这个民风淳朴的小山村。梅宏说,无论是新村民还是老村民,都是一群善良可爱的人,她喜欢跟他们成为邻居和朋友,喜欢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1.梅宏在参加龙潭村音乐活动,并担任主唱之一。
2.梅宏的绘画作品
梅宏爱唱歌,为了避免打扰他人,她就把自己的龙潭新居小梅桩建在了远离村中心区域的小山坡上。房子的整体架构是由林正碌设计的,但房子内部的装饰陈设——大到一个衣柜,小到一幅壁画,都是由梅宏自己亲自设计的。应该说,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与安排,都体现了她独到的艺术品位与生活态度。
梅宏说,小梅桩是她的个人生活和工作空间。与此同时,民宿则是她对外开启的一个交流窗口。在小梅桩门外的黑板上,梅宏很认真地写下了“My Home,My Life Style”。她认为,家里的空间布局、风格色彩、物品摆设,都能够反映出主人的喜好与品位,乃至内心世界与生活方式。而这些,都是她希望客人能体验到的。
令她记忆犹新的一位客人是来自东北某大学的一个姑娘,在二楼“小青梅”客房里住了一晚后,早上一下楼就对着她深深鞠了一躬,感谢她给了自己如此美好的体验,然后还拿起扫帚主动帮她把整个院子给清扫了一遍。还有一位来自苏州的客人,原本只打算在小梅桩住一晚,结果来了却不想走了。这位苏州客人每天都陪她一起喝酒,陪她摘柿子、看星星,听她唱歌,最后整整待了一周后才离开。梅宏说,她喜欢这样的客人,她希望让更多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能够和她一起分享这里点点滴滴的美。
如今,梅宏早已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喜欢这里的人们,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和他一起相处的人们,也都很喜欢她,喜欢听她唱歌,喜欢和她一起分享生活的美好。梅宏的加入,给这个古村带来了一种新的能量。但是,她从不觉得自己的出现对龙潭有着任何特殊的意义。她说,如果龙潭是条大河,那她就是汇入这条大河的无数支流中的一条小溪,只是给它增加了一点水量,仅此而已。
3.小梅桩民宿内景,一盆“小梅桩”瞬间让室内增添了几分生机。
4.梅宏的田园式生活
5.梅宏的田园式生活
1.修复后的八扇厝焕然一新,大门上还悬挂上了全新的“八扇厝”牌匾。
2.八扇厝主人王菁正在开心地玩架子鼓。
王菁:星光指引我来到这里
我叫王菁,来自江苏南京,是龙潭村的第一批新村民。我现在龙潭村经营 着一家名叫“八扇厝”的民宿。
我从小出生于军人世家,在驻地部队大院长大。长大后进入空军部队服役,后来退役回到南京。退役后,我进入了一家企业从事销售工作。再后来,结婚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然而,一场意外改变了我的一切。在2011年,我丈夫突发脑干出血,经抢救无效离世。就那么一瞬间,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我面前消失,而我却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那种生离死别的绝望,让我痛得喘不过气来。他走后的那几年,是我人生中最低沉、最黑暗的时期。
然而,命运的玄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上天让我承受了命运打击的苦痛,却又偷偷留给了我一份最美的机缘。这份机缘就是我和龙潭村的一见如故。
2017年4月的一天,我的儿子雷洛在网上听了林正碌老师的微课,很感兴趣,并表示想亲自过去看看。当年5月,我就带儿子来到了屏南县双溪镇安泰艺术城学习画画。在艺术城学画的时候,听林正碌老师介绍了“文创兴村”的理念,很受启发,就决定来到龙潭村实地考察一下。
当我第一次走进龙潭村时,就觉得有种特别的亲切感。我当时就产生了要留在这里的想法,雷洛也同意了。于是,我们决定认领一座古宅,并筹措资金进行整修,开一家民宿。
我沿着西溪缓缓逆流而行,不多时,上游的八扇厝便进入了我的视线。这栋古宅始建于清末,为二进四合院式民居,已经破旧不堪,只剩下几根柱子和框架。八扇厝前门临绿水有西溪,后门靠青山有果林,还有一个如此诗意的名字,这让我一眼就认定了它。
当我回到南京把这个想法告诉朋友的时候,朋友们都认为我被人骗了,极力劝阻我。但我的骨子里是带着一股军人独有的豪爽和果敢的,我认定的事,不会轻易因别人的三言两语而改变。
2018年10月1日,八扇厝民宿与休闲吧开门营业。我们在龙潭正式开启了新村民生活。
1.八扇厝依山傍水,古色古香,仿佛有满腹的故事待人来倾听。
日子一天天地滑过,雷洛除了帮我打理民宿,还画画,写科幻小说,听电影公益课,观察水稻从秧苗插入水田到收割的全过程……他的心在晨风与星夜中得到放松,精神状态变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学习画画、玩音乐、健身、给客人做早餐,还和村民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龙潭最吸引人的是包容而开放的氛围。新村民有创造力,有想法;老村民有底蕴,有情怀。我们在这里遇到了许多能“同频共振”的人。我们与新老村民和谐相处,早已融为一体。龙潭就是这样的地方,让我们母子俩卸下了负累,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如今,两年过去了,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吗?”在龙潭的生活让我明白,与自己和解,认同自己所有的角色,感恩每一次经历,人生的低谷并不难过,真正难过的,是自己心中的那道槛。熬过这难熬的一切,光明就在不久的未来。
对于今后的打算,我想把“八扇厝”经营成品牌,然后慢慢退出,交给雷洛。当然,或许过几年,他又会有新的想法和选择呢?这也说不好。不过无论他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他。一切都是未知的,不可预测的。不管怎样,人生的路还很漫长,我们会继续用心上路,向未来出发。
(注:此文由王菁口述,张惜妍整理成文。)
2.王菁的儿子雷洛在学习。
倾听内心的声音生活在别处
文 | 拉雅 图 | 吴明峰 韦宇教 王亚飞 高蓉蓉 高绵绵 海琦
1.胡文亮的妻子在做直播。
米兰·昆德拉说过:“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并不是当我们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绝对自由,而是我们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做的相对自由。当我们艳羡那些生活在别处的人时,其实是羡慕他们比我们多了一份敢于选择的勇气。
在红色的城墙上,
将阴森的光线抛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与皎洁的黑色大陆,
诗人在星光下,
去寻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诗人阿尔蒂尔·兰波《生活在别处》
以新瓶盛老酒
来龙潭村之前,胡文亮和他的团队在老家江西吉安经营着一家还算成功的“静轩艺术馆”。自城市转战乡村,这是胡文亮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在小城市里,艺术馆的发展瓶颈已逐渐凸显出来,而想要在更大的城市创业,起点很高,倾其所有的投入背后是无法承受任何试错的重压,一旦输了就真的输了,很难再有机会爬起来。胡文亮想要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小村庄也能有大作为,为什么不把关注点放在村庄上,给村庄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屏南县政府正在大力发展文创产业,龙潭作为试点走进了胡文亮的视野。他由衷觉得这里确实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却没有自己的文创产业实在可惜。
经过调研,胡文亮发现龙潭隐藏着一个为人忽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曲黄酒。黄酒作为中国的汉族特产,其酿酒技术独树一帜,不仅是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更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一席。据记载,屏南的红曲黄酒酿造技艺传承谱系脉络清晰。在其传承达上百年或三代以上的家族中,以龙潭陈氏最具代表性。陈官唱老先生正是红曲黄酒的传承人之一。
为此,胡文亮特意拜访了这位老工匠。一番交流中,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精神让他尤为感动。在后来日渐增多的接触中,胡文亮了解到黄酒除了养生价值和酿造工艺,还饱含着人文的魅力。胡文亮说:“龙潭家家都酿酒,人人都会喝酒,婚丧嫁娶都有正式的开坛仪式。酿酒也需要拜酒神以祈福酒香醇正。这种对待酒的郑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龙潭这种避居山林的古村落。那些酿酒的师傅大多已年过六旬,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推介产品,让外面更多的人知道。因此,胡文亮毅然决定,将创业的项目定格在红曲黄酒上。
行动派胡文亮很快承包了村里的黄酒博物馆,成立了让他扎根龙潭的黄酒创业基地。这里摆放着各式各样被精心改良后的黄酒。瓶身上的图案是手绘的四平戏人物卡通形象,这是胡文亮特意找小朋友画的。从酒瓶的设计到外产品包装,胡文亮都层层把关,还聘请当地的村民帮他手工打包,解决了村里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2.胡文亮在龙潭酒博物馆内。
胡文亮给自己的一款系列酒取名为“梦家山”。一款酒,怎么和梦、家联系到一起呢?他解释道:“家是什么?是城市里一户一户隔离的房子吗?在城市里即便住在一栋楼里可能也不知道邻居是谁。在龙潭,家家户户都有独栋的房子,然而人心是聚在一起的。有爱就有家,有家才有梦。”胡文亮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才将酒和家文化联系起来。他不喜欢让人烂醉的烈酒,红曲黄酒能满足释放的需求,还能清醒地记得喝过之后要回家。
每天,人们都会看到一个扎着小辫的青年,穿过龙潭村潺潺溪流之上的石桥,走进黄酒博物馆。正是这样的胡文亮,清楚自己来龙潭并不是为了寻求诗与远方。他希望能把红曲黄酒这个品牌打出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也带动所有的村民都能以此改变自己的家乡和生活。
为农村画出一份希望
一头黄色发丝,一副大框眼镜,王亚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女孩有点非主流。王亚飞作为林正碌老师的助教,已经跟随林老师很多年了。美术专业毕业后,她看到了同学们要么去培训班当美术老师,要么改行,真正能够去搞创作的人很少。原因很简单,画的画卖不出去,就养活不了自己。王亚飞感到很沮丧,难道学了四年的美术专业,真的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吗?
1.胡文亮一家三口合影
2. 龙潭酒博物馆内景
3.胡文亮妻子的油画作品
1.王亚飞油画作品《凝视》
2.王亚飞叛逆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安静的灵魂。
一次机缘巧合,王亚飞遇见了她生命中的贵人——林正碌。那时,林老师已经在上海操盘美术公益教学的项目,王亚飞一面跟着林正碌学画,一面以助教的身份参与到项目中。有一天,林正碌对王亚飞说,想把这个公益项目带进乡村,大都市的资源已经够多了,缺少机会的是那些生活在小地方的人。几经商量,两人决定分头行动。林正碌一路南下来到了屏南,王亚飞一路北上回到了山东老家。
当王亚飞回到家乡说要带着全村人学画画的时候,家乡的村民都觉得这姑娘是学画把脑子学坏了。他们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人,如何能搞艺术呢?在王亚飞不断地游说下,王亚飞的母亲王珍风终于跟着女儿学起了画画。三个月以后,王珍风画了一幅桃花。有人将她的桃花和著名画家周春芽画的桃花做比较,这件事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王珍风还因此上了新闻。也有人质疑,农妇三个月出师的画作如何能与名家相提并论?大家各执说辞。王亚飞认为,有争议是好的,艺术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村里的人听说王珍风不仅学会了画画,还靠画画赚了钱,都纷纷主动要求跟着王亚飞学画画,项目推进立刻顺利起来。
不过,没过多久,王亚飞又响应林正碌的召唤去了屏南。在屏南,她看见了与上海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在上海,学作画的都是都市白领,在屏南却以农民为主,甚至包括孩童、残障人士。特别是那些残障人士,他们因为心理或者生理的缺陷与社会脱轨,王亚飞作为助教,将画笔递到了他们手中,也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窗。人的情绪需要一个宣泄口,画画是一种表达,让这个特殊群体通过手中的画笔去阐述,帮助他们重塑自己的内心,提升对自身的认同度。与此同时,王亚飞还帮助他们将这些画作推销出去,让他们能靠自身的力量改善生活。
曾几何时,王亚飞的梦想与很多人一样,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可是现在,她只想把当下的每一天都过得踏实,能够好好教学,好好创作。如今,王亚飞的画作已经身价翻倍。比起为了生计早早转行的同学,还能继续画画的王亚飞深感自己是幸运的。当然也有人质疑,她的幸运是否只是依赖于林正碌的平台和资源?这个要强的女孩义正言辞地回答道:“我专注于画画的时候是没有心思去想平台和资源的。如果我有如此多的杂念,那我肯定是画不好的。可是当我把这份专注坚持到一定期限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前方路上,平台和资源都在向我聚集。”
1.王亚飞油画作品《美女与蛇》
2.王亚飞油画作品《机器时代》
王亚飞认为,路始终是自己走出来的。每个人都一样。那些在林正碌绘画工作室里学画画的普通人,都是自己作出的选择。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他们选择相信希望,选择拿起画笔,画出一份希望……
金色稻浪翻开大地之书
从屏南县城可以坐客车直达熙岭乡厦地村。2019年8月后,厦地村的村民们发现,原本平平无奇的厦地村突然多了许多的访客,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先锋厦地水田书店。南京先锋书店近年来收割了很多话题,说它是全国知名网红书店一点都不为过。创始人钱小华先生一直有一个情结,就是让书店住进乡村。
进了厦地村之后,一直往里走,路的尽头有一面巨大的墙,沿墙的方向再往前一转,视野豁然开朗:大片的田野之中,独独屹立着一栋巨大的房子,土夯墙和钢筋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巨大的落地窗反射出太阳的光芒。这栋既保留了村子传统民居特色,又不失现代设计感的建筑,就是先锋厦地水田书店。完全无法想象,这样一栋建筑原本只是稻田里的三面土夯墙。
书店店长双喜介绍,最初钱先生来厦地村考察时,看中的就是这三面土夯墙以及它四周广阔的田野。所以,在设计书店时也完全保留了这三面老墙。钱先生认为,老墙是整个书店气质的基础,是厦地村供给书店的血液。
双喜指着田野里那些造型奇特的稻草人说:“这些都是村民们自发给做的。他们觉得这样更美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双喜自己也不敢相信,这大山中不为人知的村子里,居然还住着一群农民艺术家。他们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和专业的艺术教育,却对自己所熟悉的这片土地,有天生的创造力。
双喜已经在厦地待了好几个月。刚来厦地村的时候,看见这大山环绕的乡村,双喜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老板给卖了。可是待的时间久了,双喜却渐渐喜欢上了这里。村民们都不富裕,但很乐于分享;村民们能力有限,但总爱援手帮忙。特别是住在书店附近的一位大爷,经常挑着担子给双喜他们送菜,每次一来都能把他们的冰箱堆得满满的,家里狗子生了小奶狗也往书店里抱,问他们要不要。村民们显然已经把书店当作了村里的一份子。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刚开业的时候,请来了全国各地很多的文化艺人参加开幕仪式,这是厦地村难得的一次艺术盛会。村民们也纷纷赶来凑热闹。“村里好久都没有这么热闹啦!”大家都开心得合不拢嘴。这些本地村民平日里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和书店里双喜他们做的工作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但彼此都愿意敞开胸怀,相互接纳。县上的领导也时常带人来村里参观,对书店的运营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周末的时候,村里的小孩会来书店看书,轻车熟路得就像是在串邻居家的门。双喜说,在这里,她见识了什么叫最亲民的领导、最朴实的乡亲。
采访结束之后,双喜泡了一杯咖啡给我,咖啡杯上写着几个大字:“大地上的异乡者”。这是先锋书店的标识,取自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的诗句,寓意人的精神永远在寻觅一个故乡,好的书店就应该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风土奇绝的闽东胜地,厦地古村的水田书店,金色稻浪正翻开大地之书……
四坪开出姐妹花
四坪村距离龙潭四公里,和龙潭一样,都有着古色古香的土夯房以及蜿蜒的步道。村子的水塘边,参差错落地长满了柿子树,屋顶上晾着柿子干。这个遍植柿子树的村落,比龙潭更安静,也更加人烟稀少。年轻力壮的村民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年老的和年幼的留守家园。曾经失去了活力的村子,因为文创振兴又一次迎来了新生。
1.先锋厦地水田书店店长双喜
2.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一角。
3.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伫立在金色大地上,耀眼夺目。
高蓉蓉原本在屏南做支教老师,听说古村可以认领房子就过来了,没想到一眼就相中了四坪。她的妹妹高绵绵听说姐姐扎根乡下了,二话不说也跟了过来,也在附近认领了一栋老房子。高蓉蓉无奈地笑道:“和妹妹黏了二十多年,还是躲不开,她真是无处不在呀!”
妹妹高绵绵的房子还没有装修好,姐姐高蓉蓉的房子已初具雏形。在这个完全私人化的空间里,高蓉蓉独自霸占了二楼唯一的一间卧室,剩下则是她自己工作的领地,里面所有家具都是由本地的木工师傅制作而成。就这样,高蓉蓉在四坪村开始了她的漫画创作小事业。
穿梭在四坪村古朴幽静的巷陌之间,高蓉蓉时常带着相机将看到的风景拍摄下来,然后再将自绘的穿着裙子的少女“安放”在她拍下的屋檐上、水塘边、还有木窗前……二次元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竟然毫无违和感,又或者是四坪村本来就美得像二次元世界。
偶尔,高蓉蓉也会去邻居海琦那里串门。海琦是一位来自浙江的姑娘,在四坪村认领了一座老房子并将它改造成了咖啡馆。老房子的改造并不容易,很多时候都需要海琦亲自上阵,刷墙、搬东西,仿佛把自 己活成了一支队伍。海琦给咖啡馆取名“半山”,她说人生之路就像是在爬山,能爬到顶峰的人是少数,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到达半山,然后在半山寻找到平衡自己的支点。这个颇有想法的女孩,说起话来带有江南水乡吴侬软语般的温柔,知性又智慧。海琦除了运营咖啡馆,每天还要做的工作是设计珍珠首饰,然后再通过网络销售出去。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年轻人来到乡村是为避世隐居。然而,用“避世隐居”这个词来形容她们似乎并不妥当,因为他们并没有彻底隐没,而是通过互联网依然与外界保持着某种联结,他们的生活也并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惬意。事实上,村子里的生活是很单调的,如果自己没有事情做,一天将会变得非常漫长。安静的四坪对于做珠宝设计的海琦来说是有益的,她可以摒弃嘈杂,专注于手中的创意。美丽的四坪对于漫画创意人高蓉蓉来说同样也是有益的,她走街串巷,四坪村的一花一木一屋檐都是她灵感的来源。所以,这些姑娘们其实并没有那么佛系,她们只是不那么着急赶路罢了。
高绵绵
高蓉蓉
海琦
1.高蓉蓉作品:围廊边,少女凭栏眺望。
2.高蓉蓉作品:田埂边,少女在悠闲散步。
扫码了解 高蓉蓉龙潭故事
3.高蓉蓉作品:微风掀起轻纱,少女踮起脚尖眺望远方。
海琦的半山咖啡馆目前主要是满足自己平日对咖啡的需求,偶尔也会接待一些本村或者来自龙潭的朋友。海琦和高蓉蓉心里都很清楚,现在的四坪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子,没有强烈的商业气息,想在这里获得高额金钱回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好在他们都有自己另外想要做的事情。四坪能够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有时间静下心来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高蓉蓉说:“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事情就是在创业,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在龙潭遇到最好的时光为暖落地逍遥客
文 | 吴永俊 图 | 吴明峰 李忠民
1.学校部分支教老师和林正碌老师的合影。
龙潭的支教时光,随时都能从记忆里拎出,感叹它是最好的修行岁月……
从2017年5月起,乘拯救老屋复兴古村的东风,龙潭村这座沉寂了600多年的古村,迎来了属于她的高光时刻。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人来了,村活了,当本地村民和四方来客穿行阡陌、流连街巷的时候,人们惊讶于这里居然能“听 取娃声一片”。
不仅龙潭村活了,龙潭小学也恢复了。
龙潭小学原先关停过,后来,逐渐恢复了一年级、四年级、二年级、五年级和幼儿园,从开始的5个学生到如今的20多个学生,其中还有一些是从外省到龙潭读书的孩子。
有学生,就有老师。在龙潭小学里,有着一群特殊的支教老师。他们曾经是城市里躇踌满志的追梦 者,而今是这乡间为暖落地的逍遥客。他们一边要踏实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边还要积极参与复兴古村的事务。他们在拉扯中完成自我成长,还要打磨着这份神圣的支教理想。
张小燕:龙潭是我栖息的地方
2.张小燕和学生在交流。
3.课间嬉笑打闹的小学生。
4.孩子在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
张小燕,福建泉州人,201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港口海岸与治河工程专业。她先是在泉州的一家水利勘测院上班,一年后辞职,有过为期近一年的摆摊旅行经历,后来又来又做过瑜伽老师。2017年4月底辞职当天,恰好和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聊天,朋友说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跟着一位老师学画。张小燕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了油画教学的相关情况,出于好奇和对画画的些许兴趣,张小燕当即买了两天后到屏南的车票。
在双溪,张小燕零零散散地画了一个月。通过学画解放了内心的张小燕,开始重新发现自己。她开始踏出舒适区,尝试那些自己感兴趣却又不敢去做的事。比如,剃个光头。张小燕说,之前她一直很想尝试,又有很多顾虑,真正做了之后发现,原本的顾虑都是多余的。她的光头发型惊人地好看,清新脱俗。
一天,画室里的林正碌老师问张小燕是否愿意去龙潭支教。张小燕考虑过后答应了。想象中支教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待了两个月后,张小燕开始感到压力。孩子们之间的各种冲突也令她焦头烂额,比如,外地转来的学生小可。小可刚来学校的第一天,就和同学发生了冲突。当时,小可握紧拳头欲打人。一问原因,原来有学生说他“笨”。一句这样的玩笑,他怎么就会生气呢?张小燕当时很是不解。之后,小可又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后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都不爱和小可玩了。他们说小可很奇怪,动不动就喜欢生气,小可不怎么进教室了,还特别讨厌写作业。
有一次课间,孩子们在草地上抓蚱蜢,张小燕叫上小可一起去玩。小可说他不敢抓。“你好笨啊,蚱蜢都不会抓,不过我也不会。”张小燕笑着说。刚说完,看到小可脸色一变,瞪着自己,泪水在眼眶里头打转,然后转身走了。等小可冷静一些后,张小燕过去问他,才知道又是这“笨”字惹的祸。
原来,小可从一年级开始经常写作业到很晚。每当他作业做不完、考试没考好时,都会被老师批评,也会被其他同学嘲笑,说他“笨”。所以小可很不喜欢“笨”这个字。无论张小燕怎么道歉、解释,小可还是无法接受。最后,他们约法三章,张小燕以后都不可以对小可用“笨”字。
这件事给了张小燕很大的触动。一句玩笑话,一个特殊的字眼,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极大的伤痛。后来,和小可相处久了,张小燕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暖男。他虽然不爱上课,可是一旦他与老师做了约定,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去对待。孩子们慢慢地了解了小可的为人,也逐渐和小可打成了一片。他们一起爬山,一起聊天,玩耍……
半年后小可有了很大的进步,和老师、同学们的相处越来越融洽,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
以前,张小燕在水利勘测院上班的时候,因为工作 关系,走访过很多村庄。那个时候,张小燕在内心勾勒过一个图景: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找一个栖息地,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到了龙潭,这个念头再次闪现。要不,就在村里认领一栋房子吧?
当时,在龙潭村里有一个古民居认领政策:为吸引新移民出资修缮古民居,谁租房谁修缮,村委代租代建,签订15年合同,在15年内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元钱租金。这一模式吸引了来自香港、江西等地的一些年轻人移居龙潭。
2017年10月,张小燕与林正碌老师沟通了想要认领老房子的想法。几经波折后,张小燕最终签下19号老宅,正式扎根龙潭,成了龙潭第一批新村民。
1.张蓉在学校操场留影。
2017年的寒假,张小燕回家过年,邀约姐姐年后一起到龙潭玩。恰逢学校幼儿园支教老师空缺,姐姐一开始觉得难以胜任,后来决定先过来帮忙,没想到这一待就待了两年多,张小燕和姐姐也成了龙潭小学唯一的一对姐妹花支教老师。
经过8个月的改造,19号老宅已经完工。2018年6月,张小燕和姐姐搬进新家。张小燕给新家取名为“燕窝”。如今,张小燕在支教的同时,也经营着自己的空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友和外来游学的孩子。
在龙潭,生活是画板的延续。正如她在社交网站上写下的一段话:“龙潭很小,走马观花,逛上一天足矣。龙潭很大,这里有很多鲜活有趣的人经营着自己的新生活,值得你花上个把月细细体味。燕窝是我栖息的地方,一个总能给人以温暖和爱的家。”
2.认真做手工的小朋友
3.龙潭小学英语课
4.龙潭小学手工课
张蓉:自己一定会走下去,路还长,充满希望。
张蓉,西安人,一位“90后”大学毕业生。
2019年1月,大四下学期,张蓉拖着行李箱到深圳找工作。张蓉学的是应用心理学,去一个学校当心理咨询师,或者去一个心理咨询机构上班,是她当时做好的职业规划。凭着在学校优异的成绩和良好表现,张蓉很快找到了工作,并准备年后上班。春节假期期间,张蓉想趁着闲暇时间去外面看看。
张蓉听大学老师说福建有一个叫龙潭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公益画室可以免费教人画画。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张蓉,没有细想,拖着行李,就从深圳飞往福州。张蓉想得很简单,一为满足自己的一个心愿,二为上岗工作前放松旅游一下。原本只是想来过一段闲暇时光,没想到,人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到龙潭的当晚,赶了很远的山路的张蓉在一个叫“龙潭驿”的客栈迷迷糊糊睡下了。第二天早上,“龙潭驿”的老板谢朋举带张蓉在龙潭村转悠了一圈。青石板路,小桥流水,老人安详,小孩嬉戏,还有画室和美术馆,这些都令她流连忘返。不仅如此,张蓉还看到了村里很多老人和小孩也在画画……山路十八弯带来的晕眩感立即一扫而光。回到住处,张蓉一直亢奋着,通过网上搜索,张蓉开始立体式地了解了龙潭,并有了特别想见的几个人:林正碌、曾伟等。
第三天下午,在龙潭村的随喜书屋里,林正碌老师正和曾伟等人聊天,讨论支教方面的事情,张蓉在一旁静静听着,林正碌老师因为有事准备起身离开。张蓉这个时候鼓起勇气走上前,忐忑地问了一句:“林老师,我可以留下来支教吗?”
林正碌老师回答得非常干脆:“可以!但先去双溪学一星期的画画。”
见面十分钟,一问一答不到一分钟,支教的事就确定下来了。第四天早上,张蓉暂别龙潭回到西安,父母原本想为她在深圳找到工作庆祝一番,却没想到,张蓉想去龙潭支教。父母半天回不过神来,但看着一脸严肃且不容妥协的张蓉,父母明白女儿是认真的。没有争执和吵闹,父母最后以沉默代表了默认,但双方有一个约定:只能支教一年。
在林正碌老师那里学完画之后,张蓉受益匪浅,带着领悟到的绘画精神,张蓉来到了龙潭小学,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支教生活。对支教,张蓉之前并没经历过,但在大学里,张蓉做过福利院义工,更何况自己的专业是心理学,所以,面对老师这份工作她并不发憷。
最开始,张蓉是教一、二、三年级的数学,后来学校幼儿园缺老师,张蓉自告奋勇开始对接幼儿园这块。让张蓉吃惊的是,学校对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设置非常精细。教学内容分基础教育和主题教育,基础教育分算数、拼音、地理、历史、宇宙等,主题教育就是各类手工课。张蓉之前的一些知识储备开始显得捉襟见肘,她买了大量的幼儿课外书,自学了足足三个月,才由之前的手忙脚乱到能轻松面对小朋友了。
张蓉一边要适应学校的支教节奏,一边还要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福建天气湿润,刚开始,张蓉一直患湿疹,晚上根本睡不着觉,手脚奇痒无比。难受的时候她躲在被窝里哭,但这些她并没有告诉父母,她怕父母担心,更怕他们叫她回西安。靠着药物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张蓉才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气候。
在龙潭村,张蓉发现,这里的小朋友过生日,要吃上一次蛋糕非常不容易,还得去县城买,于是,张蓉自己买书琢磨学习做蛋糕。做得不好,自己吃;做成功了,就分享给小朋友。有一天晚上,张蓉散步到龙潭里广场,一群家长在跳广场舞,还有一些小孩在旁边玩耍。看到张蓉过来,小孩子都围着过来,说蛋糕非常好吃,家长也围了过来,连声称赞她。人群中,有一个家长说了一句:“蓉蓉老师人真不错,这样的老师真希望一直留下来支教,不过听说她只会待一年。”
1.蔡圆圆在画室。
2.蔡圆圆的油画作品《龙潭老人》
这句话让张蓉一夜未眠,每天被繁琐的事务缠绕,她都差点忘记了年前对父母的那句承诺。待满一年后,她该何去何从呢?
暑假的一天,张蓉和龙潭几个村友一起自驾到靠海的小城霞浦玩。玩了没几天,张蓉突然对其他村友说:“我想龙潭了,我想回去了。”那一刻,张蓉突然明白,很少对一个地方有归宿感的自己,原来已经不知不觉把龙潭当成家了。
2019年11月的一天傍晚,张蓉独自一人散步到隔壁的圪头村,在那里,有一栋房子扑入了她的眼帘。房子依山傍水,一瞬间,她的心就被这栋房子紧紧拽住了。张蓉立即向林正碌老师表示想认领这栋房子。当天晚上,张蓉准备和父母谈判。没想到,这次比上次顺利,父母选择了支持。母亲事后告诉张蓉:“其实,你微信朋友圈的点点滴滴我们都看到了,你做的事情很有价值,我支持你,有机会我们也会去龙潭看看。”
张蓉回想过去一年的支教生活如同电影里的快镜头:幼儿园支教,打非洲鼓,拉手风琴,学烘焙,在村里开PARTY、阅读分享会……现在,又认领了一栋房子。自己从一名支教老师变成了一位新村民,从之前被称为“张老师”到现在被称为“蓉蓉”,这一切都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
一年的时间里,张蓉见证了龙潭小学小朋友们的成长,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至于未来会怎样,张蓉没多想,但一定会用力走下去,变成更喜欢的自己。
蔡圆圆:龙潭支教,是我最好的修行时光
蔡圆圆,南昌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福建晋江的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上班。那时候,她并不知道龙潭。后来,她去北漂,却因家中有事辞职回南昌。就在这个时间缝隙里,她被微信朋友圈里一篇介绍林正碌在福建双溪免费教油画的文章吸引住了。她按捺不住内心跃跃欲试的学画冲动,便来到了屏南县的双 溪镇安泰艺术城学画画,那时是2016年8月。
从晋江到北京,再辗转到龙潭,这更像是命中注定的一段情缘。和张蓉来龙潭的经历很类似,蔡圆圆的家人也反对她来龙潭。
在双溪画了一两个月的油画后,蔡圆圆在林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尝试卖画。前后卖了将近一万元,这让她获得了一些自信。而这份收获,不仅让她自己感到惊喜和满足,也让南昌的家人感到宽慰,这个时候,她的家人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在双溪的安泰艺术城,蔡圆圆学习了一年零两个月。在学习期间,蔡圆圆随朋友去过一次龙潭村,不过那次印象不太好。一是龙潭当时还在建设中,古村很荒凉破败;二来是山路十八弯,她晕车晕到天昏地暗。那次以后,蔡圆圆再没去过龙潭。
2017年的10月,龙潭小学的支教老师张小燕找到蔡圆圆,问她是否愿意去龙潭支教。就这样,蔡圆圆正式成为龙潭小学的一位支教老师,负责教四、五年级的语文。蔡圆圆所教的五年级班上有一个小孩,性格内向,不太合群,经常不写作业,考试总是不及格。但蔡圆圆在这个学生身上发现两个特点:他记忆力不错且头脑非常灵活。这让蔡圆圆想起大学里做家教接触过的一些学生。可不可以对这个小朋友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呢?
因为学生家就在村里,离自己宿舍也不远。于是,蔡圆圆决定,在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时候,让他到教师宿舍大厅里写作业,她单独辅导他,直到他写完为止。同时,她也尝试上门走访,和家长沟通联络,获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这样磨合了两年,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他极其不喜欢阅读;后来,能非常专注地沉浸在课外阅读里。在六年级毕业考试中,他的语文、数学都考了80多分。这个学生的转变,让蔡圆圆有了很多反思,她也非常感激这位学生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蔡圆圆说:“孩子们是我的一面镜子,他们能照见我性情上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定程度上,孩子们也是我的老师。”在学校,蔡圆圆还收获了很多小朋友的友谊。之前对她避而远之的学生也渐渐靠拢过来,有的还会和她说一些小秘密,俨然把她当成自己的知心大姐姐。
在支教的两年多时间里,蔡圆圆收获了龙潭新老村民的很多关照。有的家长会时不时地送她一些果蔬和当地食物,让她感到非常温暖。在熙来攘往的大城市,确实会有很多的社会资源,还有夹杂在其中暗流涌动的诱惑,但蔡圆圆却觉得她的梦想像无根之萍,时常在心底陷入某种迷失。而在龙潭,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开启,让她有精力感受生活和内心的细节,让她有机会去构建心中的理想。
2019年4月,导演招振强在龙潭村成立电影工作室,计划实施“跃动龙潭”项目,在村里启动“跃动龙潭——人人都是电影人”公益教学,组织了多场音乐剧、舞台剧活动。从小喜欢文艺的蔡圆圆也报名参加了课程学习。从招导那里,她不仅学习了编剧,还学习了表演。在学习之外还结识了外国友人,口语进步不小。
如今,蔡圆圆在龙潭生活的状态,是充实而愉悦的。在以后的时光里,蔡圆圆希望在龙潭的自己能变得更加从容,在从容里得到沉淀,变成更完整的个体。对于未来,蔡圆圆说:“我决定留在龙潭认领一处房子,做自己的工作室。而这段龙潭支教时光,已经成为自己最好的修行时光……”
3.蔡圆圆正在上课。
4.小朋友在随喜书屋看书。
5.蔡圆圆的油画作品《龙潭少女》
风土依旧故乡长归去来兮意难忘
文 | 吴俣阳 图 | 韦宇教 李忠民
1.故乡的石桥似乎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但似乎又不一样了,从桥上走过的人脸上不再满面愁容,而是洋溢着希望。
老书记回村了
陈孝镇是龙潭村现任党支部书记,也是回村发展的老村民之一。他对龙潭村有很深的感情,这不仅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龙潭村人,还因为出身贫苦的他自幼便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眷恋着龙潭村,惦念着龙潭村,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
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陈孝镇在福州已经成就了一番事业,生活富足。早在2001年,他便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踏上了远去福州谋生的路。在短短十年间,他把一间小卖部成功发展成为一家酒水贸易公司。
远在他乡,心系故土。离家愈久,陈孝镇思乡愈切。
“文创兴村”战略给龙潭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让许多离乡人在漂泊多年后找到了回家的路。不管生意有多忙,每年他都会回一趟龙潭村。而每次回来,他都要去自家的祖宅转转,踱进荒草丛生的院落里静静地呆一会儿。他想回家,但又找不到回家的理由。
2017年初,陈孝镇在微信上看到了朋友分享给他的一段关于龙潭村的视频。视频对龙潭村的客观描述和独特的拍摄视角,让他看得既心酸又心动。也就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视频的拍摄者林正碌,并对林正碌提出的通过文创带动龙潭村发展的观念越来越感兴趣。
林正碌的出现让陈孝镇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他一次又一次地从福州赶回龙潭村,以乡贤的身份不厌其烦地和村干部们探讨林正碌提出的文创兴村项目到底能不能落地。
陈孝镇太想回来了,太想抓住振兴家乡的机遇了。当文创项目于2017年5月正式在龙潭村落地后,他的一颗心也随之落地。通过林正碌,他意识到龙潭村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当他站在村里修缮一新的老房子前,当他走进入驻龙潭村的第一位新村民的咖啡馆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震撼与感动,还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的情怀。
是时候回来了,是时候为这片哺育过他的土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了。眼前的一切更坚定了陈孝镇回乡的决心。他最终说服了妻子,放弃了福州蓬勃发展的事业,回到了龙潭村,重新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站在了龙潭村的土地上。
2018年6月,已经离开龙潭村整整18年的陈孝镇回到龙潭村参与村党支部书记的竞选,并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胜出,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轮回。
陈孝镇说,他回来不是为了创业,也不是为了赚钱。唯一吸引他回来的理由,就是他始终不泯的一颗报答家乡、报答家乡人的心。回归的“80 后”
2.牵挂了多年,陈孝镇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并作为带头人,亲自参与到家乡的发展中。
3.古朴的龙潭村生机勃勃,蕴含着很多发展机遇。
扫码欣赏龙潭村新生活视频
回到家乡的陈忠熹每天的生活都忙碌而充实。未来,她计划把自家的农家餐馆升级成中西结合的饭店。
陈子存在村里经营餐馆,营业收入远高于以前外出打工获得的收入。他说,想不到,他一直想逃离的家乡成为他发展事业的新起点。
在屏南县推行的“文创兴村”战略还没落地龙潭村之前,村里所有的“80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走出了村庄,有些人甚至都没想过还会回来。
出生于1986年的陈忠熹,在2008年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城市里从事幼教工作。和村里很多走出去的“80后”一样,在她心里,龙潭村是回不去的家乡。日积月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木楼也成了沉淀在她心底的古老记忆,和那些与贫穷落后相关的往事一起,被她彻底锁在了老屋的破墙烂瓦里。
2016年冬天,刚坐完月子没多久的陈忠熹回龙潭村小住了一段日子。她有些吃惊地看到,在村里的溪边、古桥上常看到一些外地人在作画。一天傍晚,陈忠熹在 溪边碰到了几位饥肠辘辘的画家。她把这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邀请到家里,给他们每人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接受他们最诚挚的谢意和对龙潭村风景的赞美时,陈忠熹也了解到因为村里没有餐馆和民宿,所以这些画家只能当天来当天走的情况。后来,来村里画画的人越来越多,但陈忠熹无法帮助所有人,只好把他们一一介绍到邻村的餐馆去吃饭,而她也在不久后回到城里。
2017年5月,屏南县“文创兴村”项目正式落地龙潭村,很多人慕名而来。陈忠熹意识到龙潭村存在的潜在商机,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回村开一家餐馆,并将其命名为“龙潭村农家餐馆”。随着龙潭村文创之路越走越通畅,如今,陈忠熹餐馆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红火。
打开的窗犹如张开的臂膀,在召唤和拥抱每一位来到龙潭村的人。
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计划未来把自家的农家餐馆升级成中西结合的饭店,不仅要将鸭冻、秋菊粿、酒糟肉、米烧兔等本地特色菜发扬光大,还要做精品西点,让人们不仅留恋龙潭村的风景、文化,也留恋这里的美食。
无独有偶,出生于1981年的陈子存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母离开了龙潭村,一家人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从小,龙潭村留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所以,以前外地讨生活哪怕再辛苦,他也没有生过要回村的念头。
龙潭村开始发展文创产业后,越来越多背井离乡的老村民响应政府的号召重新回到村里,参与到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中。尽管身在他乡,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还是传到了陈子存的耳中,也让他有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经过考察,陈子存发现村里的餐馆数量还远远未达到饱和状态。2019年5月,他带着全家老小一起返回了已离开22年之久的故乡,并将家中临街的两层老屋改造成名为“逸香阁”的餐馆,主打农家特色菜。短短半年时间,他便挣了七八万元,远高于在外面打工的收入。这个他曾经再也不想回来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他未来发展事业的新起点。
1.冬日温阳中,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坐在桥头闲谈。他们眼前是村内修缮一新的古宅。
2. 新修缮的木长廊依溪而建,古色古香,为岸边人家遮风挡雨,也成为村中一道新的风景。
1.村里的柿子红了,龙潭村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也迎回了归乡的人。
2.陈钟弟和张财珍终于不用外出打工了。他们回到龙潭村开了一家小卖部,闲暇时还种菜种花,养鸡养鸭,生活得闲适惬意。
夫妻双双把家还
54岁的陈钟弟和52岁的张财珍夫妻俩在20世纪90年代便离开龙潭村外出谋生。他们肯吃苦、不怕累,靠做烤香菇生意在屏南县城里盖起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烤香菇是个季节活,他们每年八月份会外出做生意,等到次年的四五月份再回来。但回来的那几个月,他们都住在县城里,很少回龙潭村。
当年离开龙潭村的时候,陈钟弟夫妇真的是穷怕了。现在提起那段食不裹腹的艰辛日子,他们仍然心有余悸。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文创产业在龙潭村的兴起,昔日贫穷落后的闭塞村庄在很短时间内居然变成了人见人爱的“金凤凰”,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还吸纳了一批外地来的有志青年,这让他们心生疑惑。
当他们在视频里看到林正碌对龙潭村的规划之后,那缕尘封的思乡之情犹如决堤的潮水般便喷涌而出。他们终于踏上了回乡之路。站在龙潭村街头,看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餐馆,以及一幢幢经修缮后租给外来新村民的老木楼,他们当即就拍板:要回龙潭村生活。
数十年的漂泊生涯,让陈钟弟和张财珍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从前不想回来、不愿回来是因为村子实在太落后了,可现在各方面的基础设施都改善了,村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好,还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
2017年9月,陈钟弟和张财珍带着小女儿回到了龙潭村。回来后,他们利用闲置已久的老宅开了一家小卖部,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绰绰有余。闲暇时,他们还种菜种花,养鸡养鸭。用陈钟弟的话来说,就是“日子过得不能再潇洒了”。
开民宿的女人
毛小云是位“70后”。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初中毕业的她被安排到熙岭乡小学任代课教师,月薪60元。因为工资太低无法生活,仅仅代了一年课她便辞去工作,义无反顾地奔赴省城福州打工。转眼20多年过去,她在深圳龙华将农产品批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一位成功的女老板。一切似乎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行,房子有了,事业有了,孩子也考上大学了,但她的心里却常感到落寞和空虚。
就在这时,她看到了龙潭村以文创兴村的新闻。她没想到的是,那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现在变得山清水秀,古色古香,生机勃勃。听到林正碌慷慨激昂的演说后,她也 跟着激动起来。她终于明白,自己心里的情绪来源于哪里。原来,她是想家了。于是,在丈夫的鼓励下,2018年8月,她放弃了已经发展得很好的事业,以老村民的身份回到了龙潭村。
一开始,毛小云并未想过要回龙潭村做些什么。她一边休养身体,一边跟林正碌学画画,通过画笔重新感受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她慢慢发现了文创给龙潭村带来的无限可能,逐渐把目光放到民宿上。毛小云是个心思敏锐的人,她意识到游客对住宿的需求,而她家诺大的老宅一直都闲置着。如果能把它改造成一家民宿,不正可以响应政府号召,为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嘛!说做就做,毛小云立刻把她在外地做装修生意的丈夫叫回龙潭村。通过几个月的修缮,她家荒废的老宅脱胎换骨,摇身变成一幢温馨的民宿,并于2019年5月正式挂牌营业。如今,毛小云的民宿“龙潭·云居”经营得有声有色。旅游高峰期的时候,她家的客房天天爆满。在经营民宿之外,她还兼做土特产和黄酒生意。
毛小云说,如果没有林正碌,没有文创兴村项目在龙潭村落地,她就算老死外乡也不会想到要回村发展,是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让她心甘情愿地回到了这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闭塞村落,也让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她相信,如果龙潭村一直沿着现有的趋势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更多走出去的老村民都会不请自回,谁不想守着家乡发展呢?
过去的几十年,村尾的回村桥送走了一批批离乡讨生活的人。如今,在“文创兴村”战略的鼓舞下,回村桥又迎来一批批踌躇满志的回乡人。
事业有成的毛小云回到故乡,漂泊的心也找到了归处。她将自家老宅修缮一新,经营民宿,生活和事业都掀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