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语龙潭 COMMENT

2020-09-12

中华民居 2020年2期
关键词:龙潭村落建筑

李凤禹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师,思朴设计(SPD)创始人,2017 年和2018年全球可持续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2019 年亚洲都市景观设计奖获得者,住建部高级讲师。

福建省龙潭村在保护与活化探索路上,传承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根脉,汇聚众智、精雕细刻、匠心打磨、触景生情、以情筑境,将中华民居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和物质空间鲜活地进行再生和复兴,营造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中华民居“范例样本”。历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但那些独具韵味的文化基因和感人情景将会永恒。文化兴,则民族兴。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着眼未来,复兴中华民居需要摈弃浮躁、回归本源,凝聚共识、积极维护,民众参与、精微创新。

关瑞明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教育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委会副主任;福建省建筑师学会副理事长。

龙潭村是传统村落,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黛瓦粉墙,稍加整理,即可入画,龙潭之美,毋庸置疑。中国于2003年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于2012年公布了第一批“传 统村落”,并决定把“古 村落”改为“传 统村落”。中华民居杂志社在“龙 潭特刊”中隆重推出“龙潭模式”,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时代步伐。龙潭村干净了,有人气了,有产业了,都是好事。龙潭村不是历史文化名村,因此,建筑的修复、改造和扩建不受太多限制,大致上把黛瓦粉墙与木构石砌放在一起,注入现代生活的新功能。村民们接受了,领导们认可了,游客们忙着选景拍照。此外,乡村的农业问题,村民的收入问题,有待深入研究。龙潭村活化过程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乡村振兴模式,也成为福建省的一张“美丽乡村”名片。

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我国农村金融学科和金融伦理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出版农村金融学等类别著作20 余部,发表相关论文100 余篇。

“龙潭模式”的核心是以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将文化建设、产业发展、伦理重构、乡村治理、城乡互动等发展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传统村落保护既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复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城乡互动和资源整合的模式进行发展,全面带动了乡村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保护了有形的传统文化遗迹,更复兴了无形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使那些传统精神文化得以活化,并融入新乡村的道德伦理重构与新型乡村治理中,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乡土文明。

严力蛟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旅游与地产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副院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行动专家组专家,为浙江、贵州、河南、湖北等省多地编制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规划。

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为我们提供了用文创来激活传统村落生命力的 “中国样本”,这其中有当地政府、行业专家、媒体以及众多乡村实践者的努力和坚持。如何将传统村落资源激活,注入新的生命,使其重新焕发青春,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路上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传统村落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传承和利用,我认为:一是不能为保护而保护。传统村落复兴不能长期依靠政府输血,自己要有造血能力, 产业植入非常重要。二是不但要修旧如旧,也要修新如旧。古建筑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融入当地的整体规划。新老建筑可以混搭,但不能乱搭。三是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功能结合起来,即形式可以是乡土的和原生态的,但功能应是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

张孝德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国内最早研究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学者之一。

“龙潭模式”用事实告诉了我们,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乡村,是智慧的乡村、艺术的乡村,是能让生命变得崇高的乡村。十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关注和研究乡村的动力是:我始终坚信乡村蕴藏着中国的未来。乡村振兴之路是一条比城市建设要求更高、更复杂、更需要智慧的创新发展之路。在“人 人都是艺术家,村村都是桃花源”的理念指引下,龙潭古村的文创兴村之路之所以一走就通,一搞就灵,是因为“龙潭模式”把准了乡村的脉、复活了乡村的魂,从根本上激活了乡村的生命力。代表21世纪文明高度的一定是艺术,人们的至高追求也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生活的品质。而这一切,其实在乡村更容易获得。“龙潭模式”已告诉我们:用智慧与艺术活化的乡村,能给人们一个想要的“桃花源”。从这个意义上看,“龙潭模式”开启的是一条崭新的乡村复兴与振兴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师、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和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项目专家,著有《发现人性》《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

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是一个让人想起故乡的地方。每个人都向往拥有自己的精神故乡,但在现实中,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往往会遮蔽对艺术、审美和精神的向往。但龙潭村不同:先是传统村落变成了能够满足人们艺术审美需求的场所;然后,传统的、生活的、实用的手工业变成了艺术生活的一部分;将来,艺术生活将自然而然地发展为创意产业。在这期间,村庄的艺术审美和精神信仰通过村民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得以呈现并得到不断提升。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乡土文化的根。这里的古宅和古树从数百年的光阴长河中跋涉而来,满身日光、月辉和星梦。在交融和对话中,村庄蕴藏的文化记忆持续开启,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散发出巨大的力量,这样的地方才是故乡。

周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专项“乡村振兴核心机制研究”首席专家。近20 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20 余项课题,主要研究领域: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食品安全、国情分析。

福建省的古村镇去过很多,只是宁德市屏南县的龙潭村未曾去过,但多有听闻。独具特色的文创发展模式、蕴含无数生机的文创产业、充满艺术气息的乡村生活……龙潭,一个朴素温暖的地方,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每个人的一生,就在不同的建筑物之间穿行。建筑的质量和意蕴,决定着我们人生的质量和意蕴。人建造建筑,建筑也在塑造人。人如何对待建筑和建筑历史,建筑和建筑历史也将怎样对待人。在古村镇保护和活化过程中,我们皆应心存敬畏。

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河北省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曾主持“平原地区贫困县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研究”课题,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实践探索”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是“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态势分析与保障机制研究”自然科学基金专题负责人。

在国家推行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村落振兴具有文化特殊性。“福建式探索”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福建传统村落保护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构建起有产业支撑、有文化传承、有人才参与、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有村民自治的现代化古村落。我国很多传统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大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吸引专业人才“进村”和当地人才回归,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文化项目,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积极构建多重投融资渠道,推动民居与基础设施改造,从而较好地传承和有机更新村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村民的自治积极性,让古村落真正留存下去,兴旺起来。

猜你喜欢

龙潭村落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油画《村落》
醉美西龙潭
九龙潭的龙
九龙潭的险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