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负起儿童教育的责任

2020-09-11柯小卫秦波

教育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社会性成人环境

柯小卫 秦波

儿童的早期发展离不开成人的陪伴。成人的爱与呵护,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儿童未来的发展方向。儿童教育的基础是什么?成人的教育态度或方式,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儿童是社会文化的承继者与创造者,儿童教育是人一生的基本教育,关乎国家、社会的希望与未来。认识儿童教育的性质及价值,不仅对儿童成长产生影响,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写照。

儿童教育的性质

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成人的教育。对于儿童的教育,应在培养和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文明、文化的发展。对于成人的教育,一方面推动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原因在于成人是儿童教育观念、方式改变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成人自己的生活受到儿童蓬勃活力的感染,态度更加积极、精神更振奋。或许可以说,儿童因教育而成长,生活因儿童而发展。

在旧社会制度与传统教育观念下,儿童是成人的附属物、复制品或缩小版的成人,其接受教育的理由与结果仅被限制在适应、顺从社会制度,学习礼仪的规范、规矩与被动接受前人的经验、知识。在现代教育观念中,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不仅具有独立生存、自然生长的潜质,还有意志、经验、思维、创造力等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而教育则作为儿童由“生物人”到“社会人”、由“感性经验”到“理性认知”成长过程的外部条件,并与自然、社会环境一道,对儿童成长、发展产生影响。检验儿童教育是否取得成效、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儿童在自然性(个体的身体、心理)与社会性(生活力、学习力、创造力)方面的发展程度。可以这样说,推动儿童发展的教育是前进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停滞、阻碍儿童发展的教育是倒退的教育、失败的教育。

儿童教育对象的“双重性”决定了儿童教育的特性。一方面是儿童可发展性,包括身体(动作、习惯)、精神(情感、道德)、学习力等;另一方面是儿童发展的条件,包括科学化的教育态度、观念与艺术化的教育过程、方式。二者相依共存,与时俱进。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儿童的命运实际掌握在成人手中。”成人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深刻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其结果不外有二,或者给儿童机会与指导,帮助儿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人生阶段;或者用许多传统道德和伦理束缚、限制儿童的动作与情感、思想以及想象力。如果将儿童教育简单理解为成人生活的延续,忽视儿童作为社会群体具有的建设性、创造性,那么,儿童与儿童教育的发展都可能停滞。

“爱的教育”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爱的教育”是对儿童教育的性质与过程本身的描述,也是儿童情绪、情感孕育与成长的母体,因而成为儿童教育的起点与前提。“爱的教育”将引领儿童的精神生活向着善良、信任的方向发展,相反,“恨的教育”将会摧毁儿童对于生活原有的热情、向往。儿童的人格反映儿童精神生活与对于环境的认知、态度,即社会性程度,因而成为衡量教育结果的晴雨表。在“爱的教育”环境中,儿童的情感、意志、生活受到尊重、爱护,其内心的潜能、活力被充分释放,转化为主动、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人格。反之,儿童的感情、意志受到束缚、压抑,不能独立,其生活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爱的教育”与儿童人格发展之间,前者是后者生存、生长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结出的果实。

现在的教育可能会出现几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倡导儿童彻底摆脱成人束缚,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活动、自我成长。一种倾向是向儿童大量灌输伦理、道德观念,甚至宣扬早已被摒弃的“女德”“跪拜”,美其名曰继承传统、弘扬文化。还有一种教育主张将儿童作为管教对象,将惩戒作为教育儿童的天条,殊不知儿童的许多所谓过失,是由成人自身不恰当的行为、言语所导致。

怎样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下,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促进儿童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儿童成长的动能呢?成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注重内容与方式的适宜性,即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内容。内容要合乎儿童生活经验与各年龄段特点,不是成人化的经书、教义或旧式礼仪等。另一方面是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构建自主生活过程中,将成人的经验与生活的环境作为“营养”“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成人一要从情感上热爱儿童、相信儿童、尊重儿童,二要在方式上激发儿童的兴趣,符合儿童的经验,允许儿童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表达、交流与创造。

在环境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教育的组成部分与重要目标。它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儿童由生理生活向精神生活、由个体生活向团体生活的转化过程;二是成人的教育观念、态度及方法转变,并带动教育环境改善、营造的过程。儿童社会性发展体现为儿童“生活力”及“学习力”。儿童与环境共处的能力,即“生活力”,不仅热爱环境,并且学会待人接物,与他人共处、分享交流,并承担责任、自主生活;儿童发展的能力,即“学习力”,包括思想、审美与主体表达,并且在成人的指导、支持下,学会方法,增长能力,表达表现。

陈鹤琴认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儿童发展的动力来自儿童由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四大特征引起的身体、心理与生活需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应从培养儿童人性开始,逐渐完善个性并树立人格。任何儿童的学习内容、形式,应与儿童的认知、接受能力相适宜,并以儿童的经验、兴趣为依据,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形象思维与“直观性”教学为主,在环境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环境越复杂,儿童的适应力越强,学习机会越多,社会性发展越快。反之,儿童的适应力越弱,学习机会越少,社会性发展越慢。对于教师而言,不只需要有热爱儿童的情怀与健全的人格、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也需要具备包容、进取的教学态度与科学化、艺术化的指导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为儿童提供更多感知、体验生活的机会;环境为儿童知识与技能提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现代教育设施、手段,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插上翅膀。与此同时,社会对于儿童道德、行为等提出越来越多的规范性、约束性要求,对于儿童社会性与学习力、生活力发展产生影响。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需要的是开放的空间与积极的发展环境,而不是更多的限制性“约束”。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教育的基本任务,其价值与重要性不言而喻。犹如陈鹤琴所说:“要注重创造温暖、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們使之胜过前人。”

(作者柯小卫系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秦波系重庆市童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妍妍

猜你喜欢

社会性成人环境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养大成人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论环境雕塑